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新课标下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

 

【作者】 陈 剑

【机构】 广西陆川县第三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的改革,教师如何依托课堂教学,重视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这是每个教师共同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从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倡导合作学习、建立竞争机制、体验成功乐趣等方面,阐述了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重要性。
  【关键词】 体育教学;能力培养

  一、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与主动表现的机会,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它忽视了学生主体参与及内在需求和人性化的发展,导致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时空,学生追求新目标的动力与自主学习、创新学习能力受到遏制,他们的健康发展受到束缚……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如:为了发展学生的弹跳力量,我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练习方法、形式、内容等,有的学生选择“二人三脚跳”练习,有的学生采取“三人五足跳”练习,而有的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采用“兔子跳”练习……这样,学生练习的机会大为增加,创新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又如:上篮球教学比赛课时,我让学生自由组队练习,把学到的技术运用到比赛中去,并鼓励学生大胆创编适合自身特点的技术、技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完成从“要我练习”到“我会练习”再到“我要练习”最后到“我会练习好”这一过程的转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达到了培养创新学习能力的目的。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体育教学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美育内容,如对美的欣赏、追求、向往等。而浓厚的学习兴趣会让学生乐于学习,不断进步,它可以起到一种积极的、主动的、促进的作用。教学中,只有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锻炼,也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各种“美”的乐趣。这也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因此,教师应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在教学中始终贯穿美的教育,通过多种艺术形式或生动的感性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寓教于乐。在教学设计时,要适当从美学角度考虑,如场地是否整洁;器材布置是否有序;示范动作是否优美、准确;语言讲解是否清晰、简练等等,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和感受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时,要做到语言美、教法美、动作示范美、形体美等,并不断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美的课堂环境学习中,充分感受到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所综合显示的健康美,及人体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力量美、形体美、表演美、心灵美等,进而自觉地通过体育锻炼增强素质,提高修养,塑造美的体形,感悟美的心灵,促进身体机能的改善及对美的渴望与追求,产生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成为一代有文化、有理想、热爱生活、勇于开拓创新的人。
  三、引进竞争机制,培养学生抗挫能力
  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尊心及争强好胜、不服输与好学上进等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自觉性和持久性,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积极的、健康的竞争环境,并采用竞赛等方法组织教学。如在进行耐力素质和速度素质练习时,采用追逐跑比赛、迎面接力比赛、十字接力跑比赛等形式。通过比赛,既达到了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效果,又激发学生在快乐学习氛围中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抗挫能力和战胜困难、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此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承受能力、情绪状态、态度情况等实际情况,设置适宜的挫折,以培养学生的耐挫力,在困难中磨练意志,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如组织开展爬山比赛,让每位学生肩背一定数量的“包袱”,有意让他们跨过小沟、爬上小山、涉过小溪,让学生有“流汗”、“口喝”、“饥饿”等挫折的体验,不断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并凭借顽强的意志,最终战胜困难与挫折。
  四、创设激励氛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其过程是师生双边合作的过程。师生只有保持良好的合作,才能保证教学过程的优化。师生间具有良好的情感,可以使学生兴趣盎然,心境良好,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及良性的双向反馈关系;相反,紧张的师生关系,会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压抑学生个性发展,妨碍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必须保持乐观的心境,控制好自己的情感,与学生建立一个平等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营造一个快乐、和谐的环境,使学生在心理和情感上产生接受的意愿,从而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在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参与自由交流、讨论与实践。
  此外,学生的心理反应和情绪状况,也是影响教学环境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学中,教师应“眼观六路”,善于“察言观色”,仔细观察、分析、判断学生的心理反应和情绪状态,给予合理、适当的激励,使课堂充满融洽氛围,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如:对素质或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由于他们基础薄弱,练习时过于紧张,一时掌握不了动作,看到其他同学都学会了,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太笨了,比不上人家,于是对学习就失去信心和勇气,情绪低落……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帮助他们稳定良好的情绪,树立自信心,给他们更多的关心、爱心和热心,多给鼓励与表扬,少给批评与斥责,哪怕一句鼓励的话,一个赞许的眼神,或是一种安慰的手势,一个满意的微笑,都可能成为这些学生克服困难,扬帆启航的动力,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树立集体意识,培养学生协作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活动多数是以集体形式出现,人和人之间发生着频繁的横向联系。在集体合作学习中,学生个人所追求的结果不仅有益于他自己,而且也有益于小组的其他成员,通过共同制订学习计划,协作互补,共同努力,共同提高,从而提高整体优势,这种优势能充分体现学生的集体观念,相互协作、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环境,不断树立学生的合作意识,为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与交往能力的发展搭建舞台,让学生体验到为了完成某个任务或达成某个目标,就必须具有协作意识,并在学习中不断增进相互间友谊,团结互助,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如:通过“火车赛跑”游戏练习,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体验到人与人之间互相沟通、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协作的重要性及其个人价值。
  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还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意识。如:长跑练习时,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比赛,规定按照个人到达终点的次序得分,以同组成员得分之和计算团体成绩。这样每个同学都会树立不但要对个人的学习负责,还要为本组的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的观念,时刻注意自己的成绩,力争为集体争光,促使学生加强团结、协同配合、互相支持和鼓励,既培养了学生参与竞争意识、协作意识,也增强了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总之,为了迎接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严峻挑战,适应新时代对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确实落实“健康第一”的重要思想,每一位教师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出发,重视和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为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展现的机会,展现自己的独立个性,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展现自己实践中的创新成果,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未来成功与失败的考验,以满腔的热情去接受更大的挑战。
  • 【发布时间】2019/6/30 13:04:12
  • 【点击频次】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