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好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归纳重点、积累知识、扩大语文视野、提高对语文知识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等。本文就目前开展的一些语文实践活动,作了一些浅显的探究,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成既能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活动,最终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语文素养
一、对目前开展的几种类型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
目前进行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可以归纳以下几种类型,都存在着只注重过程不检测效果的现象。
1.知识积累型
这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大多是在低年级的学生中间开展。其形式表现为对词语的归纳积累、对名人名言的分类收集、对古代诗词的分类整理等等。一般是老师在周末把任务布置下来,学生周一把作业交上。一张纸上密密麻麻地写着学生精心收集的资料。以成语的分类整理为例,一个学生通过必要的手段收集了相当数量的某一类型的成语。从这次任务的完成情况来说,是很成功的。但实际上的效果如何呢?我曾经提问过学生收集的一个类型的成语,结果是没有几个能记得的。那么收集那满满一张纸的成语是干什么的呢?只是为了充实各地一轰而上的“成长记录袋”的内容?我想,老师设计这样活动的初衷无非是想让学生通过这样一种形式,最大限度的多掌握一些成语。如果学生把任务完成后还是一无所获,那么我们所开展的活动还有何意义呢?学生如果利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至少能记住20个成语吧,做过综合实践活动后,学生却是一无所得。如此看来,这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也就失去了它实践的意义了。
2.实践活动型
这种活动大多以学生到课外开展的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测量一个池塘的长度,到街上去找店面招牌上的错别字,到野外辨认书中出现的农作物,调查某种商品在本地的销售情况等等都成了一时时髦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从形式上看,这种实践活动很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活动要求。
某教师利用星期天,组织一个班的学生到大街上去找店面招牌上的错别字。学生的兴趣很高,三三两两一起跑遍了城市的大部分街道,找到了几个错别字或是书写不规范的汉字。那么,我们要问的是,教师设计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目的是不是让学生注意常见的错别字?浪费那么长的时间,而且还冒着可能出交通事故的危险,就是为了找那么几个错别字,值得吗?如果我们给学生做一张常见的错别字练习,是不是能达到上述综合实践的目的?如果能,那么我们的那种综合实践活动除了形式上的活动外,还有开展的必要吗?从实际效果上看,那样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和学生做一张错别字练习的效果是没办法比较的。一张试卷所容纳的错别字是学生忙了一天能找到的错别字的几十倍。一个城市的店面招牌上能有几个错别字,这不用我说了吧。《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从这一标准看,这样的实践活动也不能称作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3.课题研究型
《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这种由教师“制造”的综合实践也不能算真正意思上的活动吧。
二、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尝试和体会
1.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考虑活动的效果
和语文课本的教学相比,语文的综合实践课没有一个检测的体系。语文课本的教学效果有平时的大、小测验和期中、期末的考试作为检测手段,这就强制地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务实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只是教师的一种自发的自由教学活动,开展的多少,不直接影响传统的教学效果。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造成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无序化和随意性,造成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只注重过程不考虑效果的局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开展活动时,制定一套检测体系。例如,我们在开展《古诗文记时背诵》综合实践活动时,除了随堂对学生进行测试外,还开展了几项集体的检测活动。把在一个班测试出来的结果和在几个班测试出来的结果进行比照,通过具体的数据来测试活动的结果。在整本书的古诗都背完后,我们在整个年级开展了一次古诗文记时背诵的大型综合活动,测试的形式也由原来的单纯背诵变为综合测试。让几个参赛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背诵抽签得到的几首诗,让学生用诗歌概括画面的内容,按照规定的类型让学生背诵相关的诗歌等都可以作为测试的内容。测试时,我们规定了一个总体的标准,就是一个参赛小组的得分要达到70分以上。合格的小组给予奖励,不合格小组所在的整个班级要再加努力。并规定在适当时间再进行测试。这样,我们的活动就有了连续性,活动的效果也在各种类型的考试中得到验证,也增加了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2.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必须是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下转第132页)(上接第133页)是让学生通过活动掌握某一类型的语文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学生必须是活动的主体。活动应该是自下(学生)而上(教师)的。由教师设计出的任何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尽管有的可以利用学生来实践,也是不足取的。因为它背离了学生的主体活动,把学生推到被动接受的地位。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开展了作文综合实践活动。我们把这个活动分解为若干小块:训练学生如何写好作文的开头;训练学生如何写好作文的开头;训练学生写出文章的文采;训练学生如何写好作文的结尾。在具体的活动中,我们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有的是专门收集资料的,有的是专门整理、归纳资料的,有的是专门收集学生平时写的作文开头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然后就学生的实践情况上一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作文课。在作文课上,各小组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呈现出来,经过比较、归纳、总结等一系列步骤,解决学生在写作上存在的问题,找出写好作文的方法。最后,由教师执笔把学生的活动形成文章或写出教学设计,或传于网络,或报送当地教研机构参赛。但学生看到自己的活动能被多家网站转贴时,那种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他们进行活动的兴趣。
3.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是一项贯穿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活动
语文教材的每个单元都可以安排了一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果我们就依照教材的安排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也不可能取得多大的效果。因为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不同,就不可能开展同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该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的一项适合学生水平发展的,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活动。学生词语方面有问题,我们就可以开展词语积累方面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写作方面有问题,我们就可以开展写作训练方面的综合实践活动。所有活动的开展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一两次的活动就想达到某种效果是不可能的。
总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活动工程,它是在一个个很小的活动中对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次次熏陶,是个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创造力的过程。活动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它应是一条贯穿于学生语文学习的线索,一头连着课堂,一头连着社会。
【关键词】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语文素养
一、对目前开展的几种类型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
目前进行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可以归纳以下几种类型,都存在着只注重过程不检测效果的现象。
1.知识积累型
这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大多是在低年级的学生中间开展。其形式表现为对词语的归纳积累、对名人名言的分类收集、对古代诗词的分类整理等等。一般是老师在周末把任务布置下来,学生周一把作业交上。一张纸上密密麻麻地写着学生精心收集的资料。以成语的分类整理为例,一个学生通过必要的手段收集了相当数量的某一类型的成语。从这次任务的完成情况来说,是很成功的。但实际上的效果如何呢?我曾经提问过学生收集的一个类型的成语,结果是没有几个能记得的。那么收集那满满一张纸的成语是干什么的呢?只是为了充实各地一轰而上的“成长记录袋”的内容?我想,老师设计这样活动的初衷无非是想让学生通过这样一种形式,最大限度的多掌握一些成语。如果学生把任务完成后还是一无所获,那么我们所开展的活动还有何意义呢?学生如果利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至少能记住20个成语吧,做过综合实践活动后,学生却是一无所得。如此看来,这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也就失去了它实践的意义了。
2.实践活动型
这种活动大多以学生到课外开展的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测量一个池塘的长度,到街上去找店面招牌上的错别字,到野外辨认书中出现的农作物,调查某种商品在本地的销售情况等等都成了一时时髦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从形式上看,这种实践活动很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活动要求。
某教师利用星期天,组织一个班的学生到大街上去找店面招牌上的错别字。学生的兴趣很高,三三两两一起跑遍了城市的大部分街道,找到了几个错别字或是书写不规范的汉字。那么,我们要问的是,教师设计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目的是不是让学生注意常见的错别字?浪费那么长的时间,而且还冒着可能出交通事故的危险,就是为了找那么几个错别字,值得吗?如果我们给学生做一张常见的错别字练习,是不是能达到上述综合实践的目的?如果能,那么我们的那种综合实践活动除了形式上的活动外,还有开展的必要吗?从实际效果上看,那样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和学生做一张错别字练习的效果是没办法比较的。一张试卷所容纳的错别字是学生忙了一天能找到的错别字的几十倍。一个城市的店面招牌上能有几个错别字,这不用我说了吧。《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从这一标准看,这样的实践活动也不能称作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3.课题研究型
《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这种由教师“制造”的综合实践也不能算真正意思上的活动吧。
二、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尝试和体会
1.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考虑活动的效果
和语文课本的教学相比,语文的综合实践课没有一个检测的体系。语文课本的教学效果有平时的大、小测验和期中、期末的考试作为检测手段,这就强制地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务实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只是教师的一种自发的自由教学活动,开展的多少,不直接影响传统的教学效果。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造成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无序化和随意性,造成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只注重过程不考虑效果的局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开展活动时,制定一套检测体系。例如,我们在开展《古诗文记时背诵》综合实践活动时,除了随堂对学生进行测试外,还开展了几项集体的检测活动。把在一个班测试出来的结果和在几个班测试出来的结果进行比照,通过具体的数据来测试活动的结果。在整本书的古诗都背完后,我们在整个年级开展了一次古诗文记时背诵的大型综合活动,测试的形式也由原来的单纯背诵变为综合测试。让几个参赛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背诵抽签得到的几首诗,让学生用诗歌概括画面的内容,按照规定的类型让学生背诵相关的诗歌等都可以作为测试的内容。测试时,我们规定了一个总体的标准,就是一个参赛小组的得分要达到70分以上。合格的小组给予奖励,不合格小组所在的整个班级要再加努力。并规定在适当时间再进行测试。这样,我们的活动就有了连续性,活动的效果也在各种类型的考试中得到验证,也增加了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2.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必须是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下转第132页)(上接第133页)是让学生通过活动掌握某一类型的语文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学生必须是活动的主体。活动应该是自下(学生)而上(教师)的。由教师设计出的任何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尽管有的可以利用学生来实践,也是不足取的。因为它背离了学生的主体活动,把学生推到被动接受的地位。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开展了作文综合实践活动。我们把这个活动分解为若干小块:训练学生如何写好作文的开头;训练学生如何写好作文的开头;训练学生写出文章的文采;训练学生如何写好作文的结尾。在具体的活动中,我们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有的是专门收集资料的,有的是专门整理、归纳资料的,有的是专门收集学生平时写的作文开头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然后就学生的实践情况上一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作文课。在作文课上,各小组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呈现出来,经过比较、归纳、总结等一系列步骤,解决学生在写作上存在的问题,找出写好作文的方法。最后,由教师执笔把学生的活动形成文章或写出教学设计,或传于网络,或报送当地教研机构参赛。但学生看到自己的活动能被多家网站转贴时,那种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他们进行活动的兴趣。
3.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是一项贯穿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活动
语文教材的每个单元都可以安排了一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果我们就依照教材的安排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也不可能取得多大的效果。因为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不同,就不可能开展同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该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的一项适合学生水平发展的,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活动。学生词语方面有问题,我们就可以开展词语积累方面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写作方面有问题,我们就可以开展写作训练方面的综合实践活动。所有活动的开展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一两次的活动就想达到某种效果是不可能的。
总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活动工程,它是在一个个很小的活动中对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次次熏陶,是个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创造力的过程。活动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它应是一条贯穿于学生语文学习的线索,一头连着课堂,一头连着社会。
- 【发布时间】2019/6/30 13:04:37
- 【点击频次】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