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结合课后“读读说说(写写)”进行语言训练微探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课后练习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前面的课文构成了一个整体。我们一定要重视课后练习这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认真钻研课后练习,充分发挥课后练习在语言训练中的作用。我对二年级语文教材进行了梳理,发现课后的“读读说说(写写)”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我也努力在寻找课文阅读教学与课后练习的结合点。我想,如果能把课后的“读读说说(写写)”作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必定能充分发挥教材这个“例子”的作用,达到“各尽其妙通幽境 殊途同归择曲径”的境界。
【关键词】 读读说说(写写);语言训练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言语学习,加强语言训练,使学生科学、快捷地学会运用语言表情达意是语文课的主旋律。我们应留心挖掘教材的语言学习因素,抓住语言训练的契机,根据文本特点,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机会。课后练习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前面的课文构成了一个整体。我们一定要重视课后练习这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认真钻研课后练习,充分发挥课后练习在语言训练中的作用。我对二年级语文教材进行了梳理,发现课后的“读读说说(写写)”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我也努力在寻找课文阅读教学与课后练习的结合点。我想,如果能创造性地运用好“读读说说(写写)”,组织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引发教学活力,势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创设情境,进行语言训练
情境教学手段的运用,使语言与形象结合,具有直观性,是一种培养学生理解词语、感受语言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学生的句式训练也可以借助一定的语境,将训练至于语言环境中。
二年级上册《蓝色的树叶》课后练习“读读说说”是这样的:
你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
吗?
现在可以把你的绿铅笔借给我了吧。
吧。
根据这两个语气词进行说话训练,有些抽象。仔细读题,发现两句例句是有关联的,是发生在同一语境中的。我们可以给学生创设相关的情境,为学生的语言训练搭建平台。
我模拟在打乒乓球,让一学生来向我借乒乓球。
生:你能把乒乓球借我玩一下吗?
师:我自己还没有玩过瘾呢。
过了一会儿,我擦擦头上的汗水,表示要休息了,没想到不用我提醒,他就开口了:“现在可以把乒乓球借给我了吧。”
我一阵窃喜,学生这么快就发现了这两句话的关联,并能模仿运用了吗?我提高难度,让学生自己回忆生活中的一些情景,看看能不能用上这两个语气词来说一说。刚开始,学生说的都离不开借东西。我不着急,对于正确运用这两个语气词的同学都给予肯定。
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星期天,天气很好。我非常想去江滨公园玩。我就对妈妈说:‘妈妈,你能带我去江滨公园玩吗?’妈妈正在洗衣服,说:‘妈妈现在没空啊。’等妈妈洗完衣服,我又说:‘妈妈,现在你能带我去江滨公园玩了吧。’妈妈笑了,就带我去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绪飞扬,说话更是精彩。学生既练习了使用句式,又进行了说话训练,他们讲的多是身边的事,因此会有很高的积极性。
一位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也高高地举起手来,真是难得。我请他说,没想到他的说话得到了大家的掌声。他说:“我非常喜欢一辆赛车。一天,我问妈妈:‘妈妈,你能给我买一辆赛车吗?’妈妈说:‘如果你能考个90分,我就给你买。’上次期中考试我真考了90分,我就对妈妈说:‘妈妈,现在你可以给我买赛车了吧。’妈妈终于答应了。”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生动、逼真的情境创设极富感染性,让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情绪也会因此变得高涨起来,学习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出来,同时也激发了他们表达的强烈欲望。
二、循序渐进,进行语言训练
课文是一篇篇的“言语作品”,虽不是语言知识的解说,却是以语言知识灵活运用的形式出现的。将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运用到自己的言语实际中,可谓学习语言的有效途径。这个过程应该是由易到难,由扶到放,循序渐进进行的。
二年级上册《清澈的湖水》课后练习“读读说说”是这样的:
湖水像一面镜子。
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
像 。
用上“像”、“好像”说句子,一年级就有接触。学生脱口而出的也就那几句,怎样让学生把比喻句说得更生动呢?我一直在思考。
教学片断:
描写两岸风景的句子: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半山腰的石兔、石龟,好像正在赛跑呢。
师:多有趣的山石啊!在小洁眼里,这些山石都变成什么了?
青蛙 雄鹰 石兔、石龟
师:你发现了吗?这些小动物都在做着各自的事情呢?你能圈出来吗?
罗列出词组:(正要跳起)的(青蛙)
(展翅欲飞)的(雄鹰 )
(石兔、石龟)正在(赛跑)
多形式读整句话,并以小导游解说的形式背诵,这是对课文语言的一种积累。
师:两岸的风景就这些吗?我们跟着小洁在去看看吧。(课件播放几幅山石图片)你看到的山石是不是也变成小动物了呢?它们都在干什么呢?请学着课文的样子说一说。
出示:(正要跳起)的(青 蛙)
( )的( )
(石兔石龟)正在(赛跑)
( )正在( )
课文语言的模仿也讲究循序渐进,首先是词组的模仿,接下来才是句式的模仿。
师:同学们想象力丰富,真了不起!如果能像小洁一样大方地指给同学看,就更棒了。谁愿意来试试。
出示:看,
那边的山石像( ),
这边的山石像( )。
两岸的风景让小洁看得入神,湖里的景象也深深吸引了小洁,请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湖里美丽景象的句子。
出示: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
师:你在这面大镜子中看到了什么?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欣赏“变幻的山峦”。
练习:湖水像一面镜子,
映出了蓝天、白云,
还有变幻的山峦。
看,那山峦
有的像 ( ),
有的像( ),
还有的像( ),
真是变幻无穷啊!
有了前面的铺垫,再引导学生模仿句式练说,学生用上比喻把变幻的山峦描述得栩栩如生,这样有效地落实了课后练习,也为学生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
三、变文为诗,进行语言训练
语文是一门最有内蕴和思想的、最有灵气和诗意的学科。一些经典的课文,我们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独特的感受,并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既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将自己的理解化作最美的诗句,训练语言,培养语感。
二年级下册《画风》课后的练习“读读写写”是这样的:
张洁问:“你想怎样画风?”
我说:“ 。”
阅读这篇课文学生非常感兴趣,除了课文中提到的画风的方法,学生能想到的方法可以说数不胜数。
我引导学生把课文变成一首小诗: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你很我了。
旗帜在空中飘扬,我知道风来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你很我了。
风车呼呼转动,我知道风在旋转。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你很我了。
小树弯下了腰,我知道风正走过。
你想怎样画风呢?能用诗歌一样的语言来说说吗?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你很我了。
风铃响起的时候,我知道风在唱歌。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你很我了。
风筝飘荡的时候,我知道风在舞蹈。
这样变文为诗,把练习中的问答形式用诗歌的语言来表述,学生兴致很高。进行这样的训练,既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又拓宽了教学的空间。
四、顺藤摸瓜,进行语言训练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悟,其目的是最终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感。而语感形成的最重要的途径便是学生的语言实践,因而语言训练是必要。联结语言感悟和语言训练的桥梁就是学生心灵的共鸣和主体的积极参与。我们要精心组织和设计,顺藤摸瓜,引导学生通过对典型的语言作品的品析、体会和模仿,在各种语言实践中不断内化语言知识、思想情感,并外化为书面或口头的表达方式,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二年级下册《三个儿子》课后的练习“读读说说”是这样的:
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一个(只) 。一个(只) 。另一个(只) 。
教学片断:
师:(出示课文插图)瞧!这就是课文中的三个儿子,看看他们各自在干什么?谁来给我们介绍介绍?
生:一个儿子在帮妈妈提水,还有一个儿子在翻跟头,第三个儿子在唱歌。
师:介绍得很清楚,能按照从右到左的顺序说。
生:中间的那个儿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左边的那个儿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右边的那个儿子,从妈妈手中接过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师:还用上了课文中的词语。课文一定读了很多遍,预习的习惯很好。现在你们能用上这样的句式再来介绍吗?
(出示“一个------一个-------另一个-------”),
生:一个孩子在唱歌,一个孩子在翻跟头,另一个孩子在帮妈妈提水。
师:说得真好,还有哪个小朋友也会说?
生:一个孩子在帮妈妈提水,一个孩子在翻跟头,真好看,另一个孩子在唱歌,歌声真好听。
师:真不错。请小朋友也用上这样的句式说给自己听听吧!
(生练习说话)
师:你们看,介绍三个不同的人或事物,我们就可以用上“一个------一个-------另一个-------”的句式,“个”还可以换成别的量词,这样就能说得更清楚,更有条理。
要求学生运用课文的语言范式“一个,一个,另一个。”来概括。如果说前面的“读”是感受,是理解,是言语的录入,这里的“说”就是文本言语内化后再外化的过程。
引导学生感受一桶水可重了,然后请学生想一想,这三位妈妈会怎样拎这桶水。一个妈妈 。 一个妈妈 。 另一个妈妈 。
再想一想,这三位妈妈又会说些什么?一个妈妈抬头看看火辣辣的太阳,皱着眉头说:“ 。” 一个妈妈用手擦着额头上的汗珠,气喘吁吁地说:“ 。”另一个妈妈弓着背,弯着腰,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有气无力地说:
“ 。”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孩子 。一个孩子 。另一个孩子 。
怪不得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原来老爷爷看见的是一个 的儿子。
一次次地引导学生模仿句式练说,这样顺藤摸瓜,最后感悟到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不但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同时也有效地使学生习得了这种语言表达的方法。
课后的“读读说说(写写)”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一座桥梁。它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依据和思路,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方法和途径,是高效课堂的突破口。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如果能把它作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必定能充分发挥教材这个“例子”的作用,达到“曲径通幽处,殊途境更佳”的境界。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第一版
[2]《小学语文教学》 山西教育报刊社 2011年第35期 《教学的源头活水——例谈课后习题的把握和运用》
[3]《小学语文教学》 山西教育报刊社 2008年第09期 《我看名师解读课后练习》
[4]《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2年第2期 《处理小学语文课后习题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 读读说说(写写);语言训练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言语学习,加强语言训练,使学生科学、快捷地学会运用语言表情达意是语文课的主旋律。我们应留心挖掘教材的语言学习因素,抓住语言训练的契机,根据文本特点,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机会。课后练习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前面的课文构成了一个整体。我们一定要重视课后练习这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认真钻研课后练习,充分发挥课后练习在语言训练中的作用。我对二年级语文教材进行了梳理,发现课后的“读读说说(写写)”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我也努力在寻找课文阅读教学与课后练习的结合点。我想,如果能创造性地运用好“读读说说(写写)”,组织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引发教学活力,势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创设情境,进行语言训练
情境教学手段的运用,使语言与形象结合,具有直观性,是一种培养学生理解词语、感受语言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学生的句式训练也可以借助一定的语境,将训练至于语言环境中。
二年级上册《蓝色的树叶》课后练习“读读说说”是这样的:
你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
吗?
现在可以把你的绿铅笔借给我了吧。
吧。
根据这两个语气词进行说话训练,有些抽象。仔细读题,发现两句例句是有关联的,是发生在同一语境中的。我们可以给学生创设相关的情境,为学生的语言训练搭建平台。
我模拟在打乒乓球,让一学生来向我借乒乓球。
生:你能把乒乓球借我玩一下吗?
师:我自己还没有玩过瘾呢。
过了一会儿,我擦擦头上的汗水,表示要休息了,没想到不用我提醒,他就开口了:“现在可以把乒乓球借给我了吧。”
我一阵窃喜,学生这么快就发现了这两句话的关联,并能模仿运用了吗?我提高难度,让学生自己回忆生活中的一些情景,看看能不能用上这两个语气词来说一说。刚开始,学生说的都离不开借东西。我不着急,对于正确运用这两个语气词的同学都给予肯定。
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星期天,天气很好。我非常想去江滨公园玩。我就对妈妈说:‘妈妈,你能带我去江滨公园玩吗?’妈妈正在洗衣服,说:‘妈妈现在没空啊。’等妈妈洗完衣服,我又说:‘妈妈,现在你能带我去江滨公园玩了吧。’妈妈笑了,就带我去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绪飞扬,说话更是精彩。学生既练习了使用句式,又进行了说话训练,他们讲的多是身边的事,因此会有很高的积极性。
一位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也高高地举起手来,真是难得。我请他说,没想到他的说话得到了大家的掌声。他说:“我非常喜欢一辆赛车。一天,我问妈妈:‘妈妈,你能给我买一辆赛车吗?’妈妈说:‘如果你能考个90分,我就给你买。’上次期中考试我真考了90分,我就对妈妈说:‘妈妈,现在你可以给我买赛车了吧。’妈妈终于答应了。”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生动、逼真的情境创设极富感染性,让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情绪也会因此变得高涨起来,学习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出来,同时也激发了他们表达的强烈欲望。
二、循序渐进,进行语言训练
课文是一篇篇的“言语作品”,虽不是语言知识的解说,却是以语言知识灵活运用的形式出现的。将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运用到自己的言语实际中,可谓学习语言的有效途径。这个过程应该是由易到难,由扶到放,循序渐进进行的。
二年级上册《清澈的湖水》课后练习“读读说说”是这样的:
湖水像一面镜子。
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
像 。
用上“像”、“好像”说句子,一年级就有接触。学生脱口而出的也就那几句,怎样让学生把比喻句说得更生动呢?我一直在思考。
教学片断:
描写两岸风景的句子: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半山腰的石兔、石龟,好像正在赛跑呢。
师:多有趣的山石啊!在小洁眼里,这些山石都变成什么了?
青蛙 雄鹰 石兔、石龟
师:你发现了吗?这些小动物都在做着各自的事情呢?你能圈出来吗?
罗列出词组:(正要跳起)的(青蛙)
(展翅欲飞)的(雄鹰 )
(石兔、石龟)正在(赛跑)
多形式读整句话,并以小导游解说的形式背诵,这是对课文语言的一种积累。
师:两岸的风景就这些吗?我们跟着小洁在去看看吧。(课件播放几幅山石图片)你看到的山石是不是也变成小动物了呢?它们都在干什么呢?请学着课文的样子说一说。
出示:(正要跳起)的(青 蛙)
( )的( )
(石兔石龟)正在(赛跑)
( )正在( )
课文语言的模仿也讲究循序渐进,首先是词组的模仿,接下来才是句式的模仿。
师:同学们想象力丰富,真了不起!如果能像小洁一样大方地指给同学看,就更棒了。谁愿意来试试。
出示:看,
那边的山石像( ),
这边的山石像( )。
两岸的风景让小洁看得入神,湖里的景象也深深吸引了小洁,请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湖里美丽景象的句子。
出示: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
师:你在这面大镜子中看到了什么?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欣赏“变幻的山峦”。
练习:湖水像一面镜子,
映出了蓝天、白云,
还有变幻的山峦。
看,那山峦
有的像 ( ),
有的像( ),
还有的像( ),
真是变幻无穷啊!
有了前面的铺垫,再引导学生模仿句式练说,学生用上比喻把变幻的山峦描述得栩栩如生,这样有效地落实了课后练习,也为学生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
三、变文为诗,进行语言训练
语文是一门最有内蕴和思想的、最有灵气和诗意的学科。一些经典的课文,我们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独特的感受,并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既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将自己的理解化作最美的诗句,训练语言,培养语感。
二年级下册《画风》课后的练习“读读写写”是这样的:
张洁问:“你想怎样画风?”
我说:“ 。”
阅读这篇课文学生非常感兴趣,除了课文中提到的画风的方法,学生能想到的方法可以说数不胜数。
我引导学生把课文变成一首小诗: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你很我了。
旗帜在空中飘扬,我知道风来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你很我了。
风车呼呼转动,我知道风在旋转。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你很我了。
小树弯下了腰,我知道风正走过。
你想怎样画风呢?能用诗歌一样的语言来说说吗?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你很我了。
风铃响起的时候,我知道风在唱歌。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你很我了。
风筝飘荡的时候,我知道风在舞蹈。
这样变文为诗,把练习中的问答形式用诗歌的语言来表述,学生兴致很高。进行这样的训练,既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又拓宽了教学的空间。
四、顺藤摸瓜,进行语言训练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悟,其目的是最终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感。而语感形成的最重要的途径便是学生的语言实践,因而语言训练是必要。联结语言感悟和语言训练的桥梁就是学生心灵的共鸣和主体的积极参与。我们要精心组织和设计,顺藤摸瓜,引导学生通过对典型的语言作品的品析、体会和模仿,在各种语言实践中不断内化语言知识、思想情感,并外化为书面或口头的表达方式,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二年级下册《三个儿子》课后的练习“读读说说”是这样的:
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一个(只) 。一个(只) 。另一个(只) 。
教学片断:
师:(出示课文插图)瞧!这就是课文中的三个儿子,看看他们各自在干什么?谁来给我们介绍介绍?
生:一个儿子在帮妈妈提水,还有一个儿子在翻跟头,第三个儿子在唱歌。
师:介绍得很清楚,能按照从右到左的顺序说。
生:中间的那个儿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左边的那个儿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右边的那个儿子,从妈妈手中接过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师:还用上了课文中的词语。课文一定读了很多遍,预习的习惯很好。现在你们能用上这样的句式再来介绍吗?
(出示“一个------一个-------另一个-------”),
生:一个孩子在唱歌,一个孩子在翻跟头,另一个孩子在帮妈妈提水。
师:说得真好,还有哪个小朋友也会说?
生:一个孩子在帮妈妈提水,一个孩子在翻跟头,真好看,另一个孩子在唱歌,歌声真好听。
师:真不错。请小朋友也用上这样的句式说给自己听听吧!
(生练习说话)
师:你们看,介绍三个不同的人或事物,我们就可以用上“一个------一个-------另一个-------”的句式,“个”还可以换成别的量词,这样就能说得更清楚,更有条理。
要求学生运用课文的语言范式“一个,一个,另一个。”来概括。如果说前面的“读”是感受,是理解,是言语的录入,这里的“说”就是文本言语内化后再外化的过程。
引导学生感受一桶水可重了,然后请学生想一想,这三位妈妈会怎样拎这桶水。一个妈妈 。 一个妈妈 。 另一个妈妈 。
再想一想,这三位妈妈又会说些什么?一个妈妈抬头看看火辣辣的太阳,皱着眉头说:“ 。” 一个妈妈用手擦着额头上的汗珠,气喘吁吁地说:“ 。”另一个妈妈弓着背,弯着腰,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有气无力地说:
“ 。”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孩子 。一个孩子 。另一个孩子 。
怪不得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原来老爷爷看见的是一个 的儿子。
一次次地引导学生模仿句式练说,这样顺藤摸瓜,最后感悟到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不但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同时也有效地使学生习得了这种语言表达的方法。
课后的“读读说说(写写)”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一座桥梁。它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依据和思路,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方法和途径,是高效课堂的突破口。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如果能把它作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必定能充分发挥教材这个“例子”的作用,达到“曲径通幽处,殊途境更佳”的境界。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第一版
[2]《小学语文教学》 山西教育报刊社 2011年第35期 《教学的源头活水——例谈课后习题的把握和运用》
[3]《小学语文教学》 山西教育报刊社 2008年第09期 《我看名师解读课后练习》
[4]《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2年第2期 《处理小学语文课后习题的几点体会》
- 【发布时间】2019/9/10 19:21:28
- 【点击频次】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