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的游戏化导入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数学是一门与数字相关的抽象性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传统的教学方式呆板单调,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模式,以满足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求。课堂导入对一节课的成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游戏化的导入方式,寓枯燥的数学知识于有趣的游戏中,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课堂导入;游戏化;求知欲;学习主体
一、科学设计游戏内容,保证教学效果
在游戏化教学导入小学数学课堂的过程中,游戏的选择和设计是核心要素。游戏化教学是指以游戏为媒介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游戏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途径和手段。当前,很多教师在开展游戏化教学时存在误区,单纯地为了游戏而游戏,本末倒置,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因此,教师在选择数学游戏时不能随意,要进行科学周密的设计,以保证数学游戏的效果,提高游戏化教学的质量。首先,数学游戏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师在设计数学游戏之前先要根据本节教学内容和目标,然后围绕这一中心目标来设计教学游戏,将教学重点融入游戏中,保证学生在游戏时获取相应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知识时,教学目标是认识人民币的数量及换算等,因此设计游戏时要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可以设计一个卖东西的游戏,让学生在买东西的过程中学习人民币的换算和加减知识。其次,在设计教学游戏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小学生的年龄、性格、兴趣爱好、知识水平等各不相同,教师在设计游戏时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数学水平,有针对性地设计游戏的形式和内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不能设计过于复杂的游戏规则和步骤,游戏形式要活泼新颖,内容一目了然;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增加游戏的深度和复杂程度,过于简单的游戏反而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
二、科学选择游戏形式,满足不同教学需求
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的年龄,喜欢新鲜事物,教师所设计的游戏要有所创新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又不能不加区别、盲目选择游戏形式,而要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需求来选择。首先,运用情景创设游戏或提问游戏进行课堂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证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很多学生觉得应用题很难理解,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创设的方式将应用题的内容展示出来,让学生对应用题产生兴趣,便于开展教学。又如,在学习“数的整除”知识时,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告诉学生自己有一个秘诀,任意说一个数字就知道它是不是会被2整除,然后让学生随意提问,教师轻松作答,这样一来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其次,在重难点讲解环节导入游戏,便于顺利突破教学重难点。数学学习中一些较为抽象的内容学生通常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可以采用游戏的方法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知识。再次,在巩固练习环节导入游戏,巩固所学的知识。例如,学习了加减法混合运算后,教师组织计算竞赛游戏,学生两两之间进行比赛,同样的题目看谁计算得又快又准确,获胜的学生得到一定的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科学构建游戏模式,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为主,为学生创造思考、活动和展示的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获得个性化的发展。将游戏化教学导入课堂教学后,教学形式发生改变,学生参与的机会增多,对学生主动性的要求更高,因此要科学构建游戏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游戏的效率和优势,才能确保课堂教学效果。首先,教师要将游戏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提供自己动手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游戏中探究和学习知识。例如,在学习“三角形”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剪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并用量角器测量每个角的度数并计算内角和,自行研究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内角和有什么规律,然后让学生剪出两个相同形状的三角形进行拼组,看能得到什么图形。这样一来,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效率会大大提升。其次,采取有针对性的分层游戏模式。不同班级的教学进度和学生水平不同,同一班级内学生的基础、个性、能力等也有所差别,教师在采取游戏教学时不能一概而论,要采取分层游戏模式。
四、科学利用现代科技,创新游戏教学手段
近年来,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领域也越来越多地将现代科技运用于教学,使教学手段日益丰富。当前的小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大量的科技产品,如电脑、平板、手机、学习机等。将游戏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不加以创新,可能会导致学生丧失新鲜感,因此,教师要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游戏形式。首先,要重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数学知识大多比较抽象,很多小学生依靠自身的思考和想象很难深入理解,学习效果不够理想,而多媒体可以将抽象的内容通过直观的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展示出来,不仅增加了内容的可理解性,还可以很好地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学习“立体图形”时,很多小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等缺乏想象,无法理解,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动态的三维图形,让学生直观理解教学内容。另外,在进行游戏教学时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游戏创设情境,制造声光背景等,以此增加游戏的趣味性,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要科学运用数学类的学习程序和益智游戏来开展教学。小学生的生活中充斥着电子产品,完全阻止他们使用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加以科学选择和引导,将游戏变为学习的工具。例如,教师选择一些权威机构设计发布的数学学习程序或小游戏,引导学生科学有节制地使用,将其变为数学学习的辅助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课堂导入;游戏化;求知欲;学习主体
一、科学设计游戏内容,保证教学效果
在游戏化教学导入小学数学课堂的过程中,游戏的选择和设计是核心要素。游戏化教学是指以游戏为媒介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游戏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途径和手段。当前,很多教师在开展游戏化教学时存在误区,单纯地为了游戏而游戏,本末倒置,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因此,教师在选择数学游戏时不能随意,要进行科学周密的设计,以保证数学游戏的效果,提高游戏化教学的质量。首先,数学游戏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师在设计数学游戏之前先要根据本节教学内容和目标,然后围绕这一中心目标来设计教学游戏,将教学重点融入游戏中,保证学生在游戏时获取相应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知识时,教学目标是认识人民币的数量及换算等,因此设计游戏时要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可以设计一个卖东西的游戏,让学生在买东西的过程中学习人民币的换算和加减知识。其次,在设计教学游戏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小学生的年龄、性格、兴趣爱好、知识水平等各不相同,教师在设计游戏时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数学水平,有针对性地设计游戏的形式和内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不能设计过于复杂的游戏规则和步骤,游戏形式要活泼新颖,内容一目了然;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增加游戏的深度和复杂程度,过于简单的游戏反而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
二、科学选择游戏形式,满足不同教学需求
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的年龄,喜欢新鲜事物,教师所设计的游戏要有所创新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又不能不加区别、盲目选择游戏形式,而要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需求来选择。首先,运用情景创设游戏或提问游戏进行课堂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证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很多学生觉得应用题很难理解,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创设的方式将应用题的内容展示出来,让学生对应用题产生兴趣,便于开展教学。又如,在学习“数的整除”知识时,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告诉学生自己有一个秘诀,任意说一个数字就知道它是不是会被2整除,然后让学生随意提问,教师轻松作答,这样一来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其次,在重难点讲解环节导入游戏,便于顺利突破教学重难点。数学学习中一些较为抽象的内容学生通常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可以采用游戏的方法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知识。再次,在巩固练习环节导入游戏,巩固所学的知识。例如,学习了加减法混合运算后,教师组织计算竞赛游戏,学生两两之间进行比赛,同样的题目看谁计算得又快又准确,获胜的学生得到一定的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科学构建游戏模式,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为主,为学生创造思考、活动和展示的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获得个性化的发展。将游戏化教学导入课堂教学后,教学形式发生改变,学生参与的机会增多,对学生主动性的要求更高,因此要科学构建游戏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游戏的效率和优势,才能确保课堂教学效果。首先,教师要将游戏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提供自己动手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游戏中探究和学习知识。例如,在学习“三角形”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剪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并用量角器测量每个角的度数并计算内角和,自行研究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内角和有什么规律,然后让学生剪出两个相同形状的三角形进行拼组,看能得到什么图形。这样一来,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效率会大大提升。其次,采取有针对性的分层游戏模式。不同班级的教学进度和学生水平不同,同一班级内学生的基础、个性、能力等也有所差别,教师在采取游戏教学时不能一概而论,要采取分层游戏模式。
四、科学利用现代科技,创新游戏教学手段
近年来,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领域也越来越多地将现代科技运用于教学,使教学手段日益丰富。当前的小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大量的科技产品,如电脑、平板、手机、学习机等。将游戏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不加以创新,可能会导致学生丧失新鲜感,因此,教师要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游戏形式。首先,要重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数学知识大多比较抽象,很多小学生依靠自身的思考和想象很难深入理解,学习效果不够理想,而多媒体可以将抽象的内容通过直观的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展示出来,不仅增加了内容的可理解性,还可以很好地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学习“立体图形”时,很多小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等缺乏想象,无法理解,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动态的三维图形,让学生直观理解教学内容。另外,在进行游戏教学时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游戏创设情境,制造声光背景等,以此增加游戏的趣味性,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要科学运用数学类的学习程序和益智游戏来开展教学。小学生的生活中充斥着电子产品,完全阻止他们使用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加以科学选择和引导,将游戏变为学习的工具。例如,教师选择一些权威机构设计发布的数学学习程序或小游戏,引导学生科学有节制地使用,将其变为数学学习的辅助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发布时间】2019/10/14 12:02:30
- 【点击频次】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