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观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 观察力是一个人观察的能力,它是人们认识事物、辨别事物的一种能力,也是一个人智商高低的重要体现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运用一样。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思考和识记知识之母”。观察力是学生必不可少的能力,掌握观察的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能力,孩子会更棒。
一、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强烈好奇心促使其产生了观察的欲望。但是受年龄和心理的影响,小学生的“观察”往往比较随意、笼统,而且受情绪影响较大。观察不同于平时所说的看,它具有系统性、目的性、持久性。因此,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是观察能力形成的首要任务。
⒈学会有序观察
自然界中事物的存在都有自己应有的位置,现象的发生都遵循着特定的发展过程。因此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做到心中有序。只有让学生清楚先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最后观察什么,真正做到按照顺序观察,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达到观察的最终目的。
⑴按时间顺序进行观察。如教学“玩游戏”的片段,游戏前:指导学生观察玩游戏前的场面布置或周围道具的样子,游戏的规则等;游戏中抓住同学们的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观众的表现来观察;游戏后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又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老师引导学生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观察,先观察小兴安岭春天的生机勃勃,接着观察小兴安岭夏天的枝繁叶茂,再观察小兴安岭秋天的果实累累,最后是小兴安岭冬天的银装素裹。这样指导学生按时间顺序观察事情发生的过程或事物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理清事情的条理,抓住事物每个时间段不同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细致的观察力。
⑵按方位顺序进行观察。如课文《庐山的云雾》,指导学生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先观察山头的云雾,像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再观察半山的云雾,像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然后观察山谷的云雾,像茫茫的大海。观察一棵大树的时候,可以指导学生按照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的顺序进行观察;观察植物的种子时,可以指导学生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进行观察;观察小动物外形特征时,可以指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到部分进行观察。按照方位顺序对事物进行观察,可以保证观察全面、细致,从而真正把握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认识活动会由感性逐渐上升到理性。
⒉学会反复观察
小学生喜新奇,但观察事物时往往笼统、不精细、不注意事物的特点,不善于区别事物之间的差别。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注意积极引导,逐步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兴趣,提高其观察的能力。小猫,小狗,小鸡,小蜻蛙这些动物,对生长在农村的孩子来说常看见,已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了。但要求学生回答关于动物的一些问题,如鸡什么时候进窝?猫吃不吃青菜?小蝌蚪长大了,尾巴哪儿去了?这些问题孩子们感到很平常,但又回答不上来。针对小学生这一特点,逐步把学生的观察积极引导到有目的有意识的具体细致观察的轨道上。通过重新细致观察,学生发现了许多新东西,学到了许多新知识。观察兴趣与日俱增,观察得也具体细致了。
二、观察要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个体接受外来信息和接受知识主要是通过人体的各个感觉器官实现的。按其比例,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观察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看”,它需要多种器官的共同协调参与。如《槐乡五月》这篇课文,在指导学生观察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一看,感受槐花远看像玉雕的圆球,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的小辫儿;用自己的耳朵听一听,“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体会他们有多么地喜爱槐花;用自己的鼻子嗅一嗅,更多了解槐花的清香、醇香、浓香;用自己的舌头尝一尝槐花饭的咸和甜;用自己的手摸一摸,感受槐花的多和可爱。这样对事物的观察更加全面、细腻、深入,更能较好地把握事物的特点,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要善于引导孩子精心观察事物和现象,从而抓住事物和现象的重要特征和本质属性,特别是要指导孩子细心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现象,借以培养他们观察事物和现象的灵活性、细致性、正确性和完整性。
一、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强烈好奇心促使其产生了观察的欲望。但是受年龄和心理的影响,小学生的“观察”往往比较随意、笼统,而且受情绪影响较大。观察不同于平时所说的看,它具有系统性、目的性、持久性。因此,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是观察能力形成的首要任务。
⒈学会有序观察
自然界中事物的存在都有自己应有的位置,现象的发生都遵循着特定的发展过程。因此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做到心中有序。只有让学生清楚先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最后观察什么,真正做到按照顺序观察,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达到观察的最终目的。
⑴按时间顺序进行观察。如教学“玩游戏”的片段,游戏前:指导学生观察玩游戏前的场面布置或周围道具的样子,游戏的规则等;游戏中抓住同学们的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观众的表现来观察;游戏后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又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老师引导学生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观察,先观察小兴安岭春天的生机勃勃,接着观察小兴安岭夏天的枝繁叶茂,再观察小兴安岭秋天的果实累累,最后是小兴安岭冬天的银装素裹。这样指导学生按时间顺序观察事情发生的过程或事物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理清事情的条理,抓住事物每个时间段不同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细致的观察力。
⑵按方位顺序进行观察。如课文《庐山的云雾》,指导学生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先观察山头的云雾,像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再观察半山的云雾,像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然后观察山谷的云雾,像茫茫的大海。观察一棵大树的时候,可以指导学生按照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的顺序进行观察;观察植物的种子时,可以指导学生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进行观察;观察小动物外形特征时,可以指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到部分进行观察。按照方位顺序对事物进行观察,可以保证观察全面、细致,从而真正把握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认识活动会由感性逐渐上升到理性。
⒉学会反复观察
小学生喜新奇,但观察事物时往往笼统、不精细、不注意事物的特点,不善于区别事物之间的差别。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注意积极引导,逐步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兴趣,提高其观察的能力。小猫,小狗,小鸡,小蜻蛙这些动物,对生长在农村的孩子来说常看见,已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了。但要求学生回答关于动物的一些问题,如鸡什么时候进窝?猫吃不吃青菜?小蝌蚪长大了,尾巴哪儿去了?这些问题孩子们感到很平常,但又回答不上来。针对小学生这一特点,逐步把学生的观察积极引导到有目的有意识的具体细致观察的轨道上。通过重新细致观察,学生发现了许多新东西,学到了许多新知识。观察兴趣与日俱增,观察得也具体细致了。
二、观察要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个体接受外来信息和接受知识主要是通过人体的各个感觉器官实现的。按其比例,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观察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看”,它需要多种器官的共同协调参与。如《槐乡五月》这篇课文,在指导学生观察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一看,感受槐花远看像玉雕的圆球,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的小辫儿;用自己的耳朵听一听,“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体会他们有多么地喜爱槐花;用自己的鼻子嗅一嗅,更多了解槐花的清香、醇香、浓香;用自己的舌头尝一尝槐花饭的咸和甜;用自己的手摸一摸,感受槐花的多和可爱。这样对事物的观察更加全面、细腻、深入,更能较好地把握事物的特点,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要善于引导孩子精心观察事物和现象,从而抓住事物和现象的重要特征和本质属性,特别是要指导孩子细心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现象,借以培养他们观察事物和现象的灵活性、细致性、正确性和完整性。
- 【发布时间】2019/10/14 16:50:06
- 【点击频次】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