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从学科教研活动谈对新课改的认识
【关键词】 ;
【正文】 今年,根据上级部门和学校的教研活动安排,我有幸以不同的身份参加了一些教研活动(其中包括不同的学科),为此,得以亲身体验以学习者、评论者等身份观察课堂教学。在教研活动中经过与活动中其他人员(包括一些教研员、教师)的探讨与交流,认为尽管多数教师能够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并努力将这一教育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但是,一些教师由于对新课标的精神实质领会并不深,所以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既分组,又合作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学习方式。旨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分组学习,培养他们团结合作、勇于探索的精神。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把它当成了课改的标签,致使分组学习流于形式,在片区的一次竞教活动中,教学督导员如是说。
(一)人数过多,多此一举。在所听课中,几乎课课都有分组学习。有的小组成员达到八人以上,有的整堂课都分组,而整节课教师都站在讲台上落实着每一个教学步骤,需要小组合作的环节,只有分角色朗读,相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甚。试问,这样的分组有何意义?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性别、学习成绩、能力、兴趣爱好和性格差异等方面的不同,教师首先要在坚持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将学生划分成若干4—6人小组。学习小组的座次一般是前后两排为一组为宜,这样便于活动形式的转变,学习小组成员应由不同水平学生组成,而各小组之间的整体水平基本相同不能差别过大,这样便于各小组公平竞争,组长由一名成绩优秀且负责的学生担任(最好是组内成员均认可),也应该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才能起到带头帮助的作用。组长的主要任务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全组成员一起合作学习,动手操作,开展讨论,探究学习以完成小组学习任务。这是在本校“三步六助”教学模式研究活动中,参与研究的人员和学科教研成员普遍认为。
在市级某次物理竞教教研活动中,岳池县某教研员这样认为:为了更能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应该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去,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即既是指导者、参与者,又是对话交流的对象,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参与学生的自学、讨论、实验、探究,努力倾听学生的意见和想法,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此时教师的教与学生自主的学才能达到统一,教学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二)频频讨论,皮毛而已。有些课堂使用小组讨论的频率很高,而讨论的都是一些简单的表层问题。看上去气氛活跃,热热闹闹,实则效率甚低。
在全县教育系统“两转一提一抓”课堂教育教学大比武活动中,参与评课的教师与研究员一致认为:适当的讨论可以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勇于参与教学过程,还能使学生在讨论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讨论的教学环节时,应根据物理课堂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科书的设计,认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的讨论,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各抒己见,当一个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后,组内其他同学就会提出异议,他需要对这些异议进行思考并作出反应,因此,这种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才有助于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由于教学任务与课堂活动的内容紧密相关,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效。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时,设计的活动要尽量真实,设法引起学习的兴趣和共鸣,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讨论,参与活动。设计好活动内容后,教师要把握好讨论的契机,巧妙地组织学生讨论,这样才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适时地进行引导。
(三)没有分工,谈何合作。课堂上只要教师说一声“请同学们讨论”,顿时人声鼎沸。小组成员,要么一个一个依次发言,要么七嘴八舌各说各的,很少有不同意见的争辩和补充,很少有组长的总结和归纳。待小组汇报时,发言代表的仍然是个人的意见。
合作学习本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但把握不当会事倍功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时要适时,并讲求实效。
在探究式实验教学评比活动中,评论者也一致为认:在物理教学中很多实验都需要分组合作来完成,这样就要目标明确和分工具体,让小组成员人人参与,就连平时那些胆小怯弱、被动的学困生也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使小组合作学习不走过场,真正体现其实效性。
学生在交流时,为了促进学生之间的尊重,就应尽量让学生清楚地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与此同时还要学生学会真诚地倾听和征求其他组或其他人的意见,才能形成互补,从而激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学生的交流、评价后,教师要对合作过程及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并予以奖励(奖励的形式可多样),个人认为以精神奖励为好,以激发学生合作的兴趣。
二、既活动,又入理
学习活动中,有些课在设计提问环节上,教师所提问既没有针对性又没有层次而言,加上学生思维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因此,学生的回答往往离题太远或保持沉默,这样事先制定的教程就会受到影响。
要想学生较容易地回答问题,那么,提问时要针对学生知识出现的断层、新旧知识的衔接、学生的思维及认知规律,提出的问题不要太笼统。如在片区青年教师联教活动中,一位青年教师在上学习摩擦力时,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教师让学生观察后就问:“大家看到的这是什么现象?”由于问题太笼统,学生当然难以回答。如改成“大家以前学习了力,能不能用它来解释今天看到的现象?”学生就顺理成章地想到摩擦力。
要使学生逐步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及思维特点,就要在已学过的知识和将要学习的知识间架起问题的桥梁。如,讲“机械效率”时,给出练习的问题,如直接问学生“机械效率是什么?”就会只有少数学生可以回答上来。如改成“谁做的是有用功?谁做的是总功?”然后提问“机械效率是多少?”这样有层次地从学生理解问题的角度,层层深入,使学生思维有序地进行。
三、既自主,又点拔
在一些课上,有教师给学生每人发了一张自学提纲,并按自学提纲提出自学,小组讨论。最后用十来分钟的时间检查自学结果。显然,这是教师对自主学习的误解。新课改提出的自主学习,是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而不同于完全放任自流的自学。
对于现在的初中学生又尤其是农村初中的学生,阅历?、认识朦胧,所以教师的适时点拨、因势利导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教育机智,能对课堂进行科学的调控。
在学校的一次教学调研活动中,调研员强调: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的思路清晰而有条理,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而要有简短的点拔,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明朗化、条理化,使思维由模糊走向清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感性走向理性,由理性走向深入。
虽然部分学生通过自学后多数能得到学习结果,但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和问题难度的深浅差异,部分学生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这时,建议在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学习,形成研讨氛围,共同解决难题,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共享学习成果的基础上,教师再适时是点拔。
总之,要想达到新课改的要求,须处理好分组与合作、活动与入理、自主与点拨的关系。只要本着这种指导思想,教改之路就将越来越宽广。
一、既分组,又合作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学习方式。旨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分组学习,培养他们团结合作、勇于探索的精神。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把它当成了课改的标签,致使分组学习流于形式,在片区的一次竞教活动中,教学督导员如是说。
(一)人数过多,多此一举。在所听课中,几乎课课都有分组学习。有的小组成员达到八人以上,有的整堂课都分组,而整节课教师都站在讲台上落实着每一个教学步骤,需要小组合作的环节,只有分角色朗读,相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甚。试问,这样的分组有何意义?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性别、学习成绩、能力、兴趣爱好和性格差异等方面的不同,教师首先要在坚持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将学生划分成若干4—6人小组。学习小组的座次一般是前后两排为一组为宜,这样便于活动形式的转变,学习小组成员应由不同水平学生组成,而各小组之间的整体水平基本相同不能差别过大,这样便于各小组公平竞争,组长由一名成绩优秀且负责的学生担任(最好是组内成员均认可),也应该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才能起到带头帮助的作用。组长的主要任务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全组成员一起合作学习,动手操作,开展讨论,探究学习以完成小组学习任务。这是在本校“三步六助”教学模式研究活动中,参与研究的人员和学科教研成员普遍认为。
在市级某次物理竞教教研活动中,岳池县某教研员这样认为:为了更能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应该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去,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即既是指导者、参与者,又是对话交流的对象,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参与学生的自学、讨论、实验、探究,努力倾听学生的意见和想法,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此时教师的教与学生自主的学才能达到统一,教学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二)频频讨论,皮毛而已。有些课堂使用小组讨论的频率很高,而讨论的都是一些简单的表层问题。看上去气氛活跃,热热闹闹,实则效率甚低。
在全县教育系统“两转一提一抓”课堂教育教学大比武活动中,参与评课的教师与研究员一致认为:适当的讨论可以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勇于参与教学过程,还能使学生在讨论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讨论的教学环节时,应根据物理课堂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科书的设计,认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的讨论,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各抒己见,当一个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后,组内其他同学就会提出异议,他需要对这些异议进行思考并作出反应,因此,这种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才有助于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由于教学任务与课堂活动的内容紧密相关,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效。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时,设计的活动要尽量真实,设法引起学习的兴趣和共鸣,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讨论,参与活动。设计好活动内容后,教师要把握好讨论的契机,巧妙地组织学生讨论,这样才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适时地进行引导。
(三)没有分工,谈何合作。课堂上只要教师说一声“请同学们讨论”,顿时人声鼎沸。小组成员,要么一个一个依次发言,要么七嘴八舌各说各的,很少有不同意见的争辩和补充,很少有组长的总结和归纳。待小组汇报时,发言代表的仍然是个人的意见。
合作学习本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但把握不当会事倍功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时要适时,并讲求实效。
在探究式实验教学评比活动中,评论者也一致为认:在物理教学中很多实验都需要分组合作来完成,这样就要目标明确和分工具体,让小组成员人人参与,就连平时那些胆小怯弱、被动的学困生也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使小组合作学习不走过场,真正体现其实效性。
学生在交流时,为了促进学生之间的尊重,就应尽量让学生清楚地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与此同时还要学生学会真诚地倾听和征求其他组或其他人的意见,才能形成互补,从而激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学生的交流、评价后,教师要对合作过程及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并予以奖励(奖励的形式可多样),个人认为以精神奖励为好,以激发学生合作的兴趣。
二、既活动,又入理
学习活动中,有些课在设计提问环节上,教师所提问既没有针对性又没有层次而言,加上学生思维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因此,学生的回答往往离题太远或保持沉默,这样事先制定的教程就会受到影响。
要想学生较容易地回答问题,那么,提问时要针对学生知识出现的断层、新旧知识的衔接、学生的思维及认知规律,提出的问题不要太笼统。如在片区青年教师联教活动中,一位青年教师在上学习摩擦力时,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教师让学生观察后就问:“大家看到的这是什么现象?”由于问题太笼统,学生当然难以回答。如改成“大家以前学习了力,能不能用它来解释今天看到的现象?”学生就顺理成章地想到摩擦力。
要使学生逐步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及思维特点,就要在已学过的知识和将要学习的知识间架起问题的桥梁。如,讲“机械效率”时,给出练习的问题,如直接问学生“机械效率是什么?”就会只有少数学生可以回答上来。如改成“谁做的是有用功?谁做的是总功?”然后提问“机械效率是多少?”这样有层次地从学生理解问题的角度,层层深入,使学生思维有序地进行。
三、既自主,又点拔
在一些课上,有教师给学生每人发了一张自学提纲,并按自学提纲提出自学,小组讨论。最后用十来分钟的时间检查自学结果。显然,这是教师对自主学习的误解。新课改提出的自主学习,是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而不同于完全放任自流的自学。
对于现在的初中学生又尤其是农村初中的学生,阅历?、认识朦胧,所以教师的适时点拨、因势利导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教育机智,能对课堂进行科学的调控。
在学校的一次教学调研活动中,调研员强调: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的思路清晰而有条理,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而要有简短的点拔,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明朗化、条理化,使思维由模糊走向清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感性走向理性,由理性走向深入。
虽然部分学生通过自学后多数能得到学习结果,但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和问题难度的深浅差异,部分学生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这时,建议在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学习,形成研讨氛围,共同解决难题,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共享学习成果的基础上,教师再适时是点拔。
总之,要想达到新课改的要求,须处理好分组与合作、活动与入理、自主与点拨的关系。只要本着这种指导思想,教改之路就将越来越宽广。
- 【发布时间】2019/10/14 16:57:05
- 【点击频次】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