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科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提问能力探究
【关键词】 ;
【正文】 在小学时期,学生的智力和身心仍然处于发展阶段,教师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怎样才能充分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得学生能够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对小学科学课产生浓郁的兴趣是现阶段小学科学教师面临的教学挑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提问能力,对于提高小学科学化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种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则需要有创造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孩子去探索、猜想、发现,让孩子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习,使孩子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然,课堂提问也可以是师生互问、生生互问,让孩子在积极思维、质疑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
首先要让学生敢问。学生课堂上敢不敢提问,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是关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所以,教师要以爱为基础,以情为先导,营造一种愉悦、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从一个指挥者转变为一个引领者,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和他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和孩子们一起探究,一起动手,一起学习;教师要真诚地面对学生,鼓励多于指责,信任多于批评。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多么肤浅或幼稚,我们都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精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另外,对于同学之间的嘲讽,也要进行及时制止。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问,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和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其次要让学生有问。学生的问题可能来自于教材、书籍、教师,但大千世界更是学生问题的源泉,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兴趣和疑问,即便是看到了一群小蚂蚁,他们也会情不自禁地在地上蹲半天,观察的同时诸多问题在脑海里闪现:“蚂蚁在做什么?”、“为什么它们走路时排着队?”、“它们待会儿能找到回家的路吗?”、“蚂蚁会说话吗?”、“蚂蚁身体这么小,怎么力气这么大?”等等。所有这些问题,虽然都不复杂,甚至有的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却来源于学生对身边生活、环境的直接观察与感受。每当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都要给予学生高度赞扬并努力帮助其找寻到答案,细心呵护学生这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此基础上引导其他更多学生,更富热情、更科学地去观察、研究其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并由此不断地、自主地去发现问题。
再次要让学生会问。我们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是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生动和趣味的学习材料是学习的最佳刺激,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点,利用游戏、魔术、故事等形式进行问题情境的设置,以趣引思,使学生处于兴奋和积极的思维状态。例如,教学毛细现象时,我引导学生做如下实验:将两片合紧的玻璃片插入盛有红水的水槽内,发现水会沿着玻璃片往上升。“水往低处流”是学生脑海里根深蒂固的想法,问题就在他们矛盾的心理状态下产生。只要我们不断创设类似情境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学生定能做出深入的多维度的思考,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二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境。随着科技的进步,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境也能很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火山和地震》一课,出示课件:再现火山喷发和地震时的震撼场面,给学生一种视觉冲击。学生感慨大自然力量的同时,关于火山和地震的问题也在脑海里自然浮现。现代教育技术这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极大激活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习效果。
最后要让学生善问。学生具备主动提问的意识后,不等于他们就能提出明确有价值的问题,往往会出现不能清楚表述所提问题,不能把问题问在重点处、关键处等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让学生善于提问。首先,要指导学生会用科学、规范的语言来表述问题。例如教学《校园里的小动物》观察蜗牛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观察蜗牛的同时思考从哪些方面来研究蜗牛?学生:“我想知道蜗牛能不能看见东西?”教师:“也就是研究蜗牛有没有视觉?”学生:“我想研究蜗牛能不能听见声音?”教师:“也就是研究蜗牛有没有听觉?”学生:“我想研究蜗牛吃什么?”教师:“也就是研究蜗牛的食性?”学生:“我想研究蜗牛是怎么走路的?”教师:“也就是研究蜗牛的运动?”等等。从低年级开始经常这样训练,学生逐渐就能用科学、规范、简洁的语言来表述问题、概念和规律。其次,指导学生筛选问题。当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归类。然后根据实际条件,找出哪些问题适合我们研究,哪些问题现在还无法研究,哪些问题不需要研究,在此基础上确定课堂研究主题。如教学《研究纸》一课,学生展示搜集到的纸以及它们的不同用途后,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提出问题。然后和学生一起把有关纸的诸多问题归结为:光滑、软硬、吸水、厚薄、透光程度和造纸的过程以及发展等。课上可以选择对纸的光滑、软硬、透光程度和吸水性能进行研究,而对于课堂上不能或来不及探究的问题,如纸的厚薄和造纸的过程及发展等,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查资料或借助更精确的仪器继续进行研究。这样有目的的训练,慢慢地学生就知道如何去获取有价值的探究问题。问题意识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科学学习,还激发了学生对于科学的浓厚兴趣,同时也是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的有效手段。但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此我们科学教师一定要把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当作一项重要工作长期去抓,让学生在不断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提高科学素养,为培育创新型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这种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科学课程的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推动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同时,也进一步实现了素质教育。
首先要让学生敢问。学生课堂上敢不敢提问,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是关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所以,教师要以爱为基础,以情为先导,营造一种愉悦、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从一个指挥者转变为一个引领者,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和他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和孩子们一起探究,一起动手,一起学习;教师要真诚地面对学生,鼓励多于指责,信任多于批评。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多么肤浅或幼稚,我们都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精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另外,对于同学之间的嘲讽,也要进行及时制止。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问,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和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其次要让学生有问。学生的问题可能来自于教材、书籍、教师,但大千世界更是学生问题的源泉,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兴趣和疑问,即便是看到了一群小蚂蚁,他们也会情不自禁地在地上蹲半天,观察的同时诸多问题在脑海里闪现:“蚂蚁在做什么?”、“为什么它们走路时排着队?”、“它们待会儿能找到回家的路吗?”、“蚂蚁会说话吗?”、“蚂蚁身体这么小,怎么力气这么大?”等等。所有这些问题,虽然都不复杂,甚至有的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却来源于学生对身边生活、环境的直接观察与感受。每当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都要给予学生高度赞扬并努力帮助其找寻到答案,细心呵护学生这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此基础上引导其他更多学生,更富热情、更科学地去观察、研究其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并由此不断地、自主地去发现问题。
再次要让学生会问。我们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是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生动和趣味的学习材料是学习的最佳刺激,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点,利用游戏、魔术、故事等形式进行问题情境的设置,以趣引思,使学生处于兴奋和积极的思维状态。例如,教学毛细现象时,我引导学生做如下实验:将两片合紧的玻璃片插入盛有红水的水槽内,发现水会沿着玻璃片往上升。“水往低处流”是学生脑海里根深蒂固的想法,问题就在他们矛盾的心理状态下产生。只要我们不断创设类似情境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学生定能做出深入的多维度的思考,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二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境。随着科技的进步,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境也能很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火山和地震》一课,出示课件:再现火山喷发和地震时的震撼场面,给学生一种视觉冲击。学生感慨大自然力量的同时,关于火山和地震的问题也在脑海里自然浮现。现代教育技术这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极大激活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习效果。
最后要让学生善问。学生具备主动提问的意识后,不等于他们就能提出明确有价值的问题,往往会出现不能清楚表述所提问题,不能把问题问在重点处、关键处等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让学生善于提问。首先,要指导学生会用科学、规范的语言来表述问题。例如教学《校园里的小动物》观察蜗牛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观察蜗牛的同时思考从哪些方面来研究蜗牛?学生:“我想知道蜗牛能不能看见东西?”教师:“也就是研究蜗牛有没有视觉?”学生:“我想研究蜗牛能不能听见声音?”教师:“也就是研究蜗牛有没有听觉?”学生:“我想研究蜗牛吃什么?”教师:“也就是研究蜗牛的食性?”学生:“我想研究蜗牛是怎么走路的?”教师:“也就是研究蜗牛的运动?”等等。从低年级开始经常这样训练,学生逐渐就能用科学、规范、简洁的语言来表述问题、概念和规律。其次,指导学生筛选问题。当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归类。然后根据实际条件,找出哪些问题适合我们研究,哪些问题现在还无法研究,哪些问题不需要研究,在此基础上确定课堂研究主题。如教学《研究纸》一课,学生展示搜集到的纸以及它们的不同用途后,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提出问题。然后和学生一起把有关纸的诸多问题归结为:光滑、软硬、吸水、厚薄、透光程度和造纸的过程以及发展等。课上可以选择对纸的光滑、软硬、透光程度和吸水性能进行研究,而对于课堂上不能或来不及探究的问题,如纸的厚薄和造纸的过程及发展等,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查资料或借助更精确的仪器继续进行研究。这样有目的的训练,慢慢地学生就知道如何去获取有价值的探究问题。问题意识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科学学习,还激发了学生对于科学的浓厚兴趣,同时也是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的有效手段。但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此我们科学教师一定要把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当作一项重要工作长期去抓,让学生在不断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提高科学素养,为培育创新型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这种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科学课程的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推动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同时,也进一步实现了素质教育。
- 【发布时间】2019/10/14 17:11:15
- 【点击频次】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