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新课改下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

 

【作者】 杨芙琼

【机构】 浙江省苍南县第一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随着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数学教学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正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中,教师应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达到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一、创设有有趣情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导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新课开始便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是至关重要的。小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创设有趣情景可以使原有抽象、逻辑、符号化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直观、真切,缩短时空距离,扫除学习障碍,有利于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创设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小学生爱说、爱笑、爱动、爱玩。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特点,一味平铺直叙的去讲,必然使他们觉得疲劳乏味,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
  如:一年级上册10以内加减法课尾的各种游戏:《物体分类》动手搭出喜欢的东西;下册《小小养殖场》的猜数游戏,《动手做》的剪一剪和拼一拼,《去商店》的小百货游戏等等,我都组织学生学习,鼓励小组成员之间充分交流、配合,经过共同努力完成一次次的任务,使他们在学中玩、玩中学,当下课铃声响声响起时学生都有“课已终而未尽”的感觉,而对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教师则可以通过增加问题的难度,引导他们独立,深入地思考问题,培养其解决深层次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并保持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质疑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我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好奇是学生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
  如:在教学《十几减8》时,我一开始就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老师昨晚做了一个梦,你们想知道老师做的是什么梦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想!”这样通过激趣诱思,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紧接着就讲述我的梦,“老师梦见齐天大圣孙悟空对我说,他在蟠桃树上摘了8个仙桃,树上还剩几个仙桃呢?梦里的问题老师怎么也解决不了,你们谁能帮一帮老师?”低年级孩子乐于帮助他人,乐于尝试解决困难,乐于展示自己的才能,一下子全都有了解决问题的欲望,全都想帮帮老师。于是,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树上原来有11个仙桃,那么还剩下3个仙桃,算式是11-8=3(个);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树上原来有12个仙桃,那么还剩下4个仙桃,算式是12-8=4(个)……从表面上看,这个质疑情境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创设更好地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三、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
  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创造个性。
  四、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思维”
  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不受固有现实原型的束缚,因而它又是一种具有极大自由度的思维形式。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创造想象是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学习数学知识、解题及创造性学习数学必不可少的。小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越有创见,思维方式就越多样独特。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教乘法的初步认识,当师生共同提出:所有的加数都相同时可以用乘法计算,这种计算较简便。之后,为了防止学生过早地形成心理定势造成思维僵化,我便设计6+6+6+7+6+6=?这一道题“看谁能又快又准地说答案?”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想出6×5+7的方法。有的学生想同6×6+1的解法,这种方法富有创造性,因为他经过独立思考在“7”的位置上想象出不存在的“6”,又依据:“乘法是相同加数相加”的原理把加法换成乘法,还通过推理论证,从积中减去人为增加的“1”。这样就解除发展思维的一切自我束缚,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天地。
  总之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有效课堂,使课堂上处处闪烁创造的火花。
  • 【发布时间】2019/10/14 17:13:13
  • 【点击频次】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