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中设置悬念的技巧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悬念是叙事类文艺作品的表现手法之一,即在情节进展的关键处,有意制造一些激发欣赏者兴趣和紧张心情的未知数或细节,而将详情留在后面交待,使欣赏者关注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得到理想的审美娱悦。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设悬念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设置悬念做一浅探。
【关键词】 语文教学;悬念;设置;技巧
巧设悬念这一教学手段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课堂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巧设悬念这一教学手段呢?笔者认为巧设悬念就是在“巧”和“悬”上下工夫。“巧”,就是要求新、求异、求活,所设的悬念要在学生的意料之外。“悬”,就是要让疑点突出、鲜明、耐人寻味,有一定的思维价值。教师要只设疑,不回答,布下空白,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去深入思考,寻求答案,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深刻性。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尝试着以下几种方法:
一、讲读课文之前,采用抛砖引玉的方法
常言说的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讲读课文之前,先把文章的开头、事情的高潮、结尾之中某个突出的片断或者与文章有关的故事讲给学生们听,让他们不由自主地产生追根究底的愿望,自然地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学习的大门。例如我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时,开课就借用悬念:“同学们,你们看过《祖国花朵》这部影片吗?在影片中有一首很好听的插曲,它是由我国著名的音乐家乔羽作词、刘炽作曲的。歌曲中描绘了一群可爱的少先队员课余时间荡舟北海,尽情欢乐的动人情景,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真挚感情。你们知道这首歌的歌词是什么吗?”几句话就把学生吸引住了,当学生知道这歌词就是要学习的课文时,学习兴趣立刻高涨起来。
又如教学《狐假虎威》一文,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老虎吗?如果有一只老虎跟在你背后,你一定会感到害怕。可是狡猾的狐狸却一点也不害怕,还在老虎前面大摇大摆地走着,让老虎乖乖地跟在后面,这是为什么?”这样使学生产生了疑惑,迫切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讲读课文时,采用故作悬念的方法
1、重重迷雾:即在教学课文内容时,教师撒下重重迷雾,在拨云荡雾中,不断拧紧学生的发条。
例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教师先投影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然后设问:这里有几段?(两段。)讲了谁和谁?(狐狸和乌鸦。)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撒下第一重迷雾:“肉明明在乌鸦嘴里,怎么被狐狸叼走了?”学生读完第一遍课文时就恍然大悟了,原来乌鸦嘴里的肉被狐狸骗走了。接着教师又撒下第二重迷雾:“狐狸用什么办法叼走肉的?”学生便饶有兴趣地反复朗读狐狸和乌鸦的几次对话,在朗读中让学生揭解开了迷雾。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又撒下最后一重迷雾:“乌鸦值得我们去同情吗?”让学生回忆全文找答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学生在艺术享受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2、因势利导:巧妙借用课中师生的偶然言行,借题发挥,乘机导入。
有一次,上课铃响了,我故意在教室外等了一分钟,听到教室里学生议论纷纷。我才推开门踏上讲台说:“老师迟到了一分钟,给大家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对不起。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一位小朋友,他因为想多睡一分钟,结果带来的是二十分钟的迟到。”接着,板书课题《一分钟》,学生有了切身体会,所以立即进入状态,能充分体会到“元元”一路焦急的等待和不停的叹息,从而严格要求自己,把握自己的每分每秒。
3、险象横生:可以适用于情节比较紧张复杂的课文。
例如《将相和》中“完璧归赵”的故事,可以抓住蔺相如与秦王展开的一个个紧张的斗争设疑,让学生既为蔺相如的危险处境提心吊胆,又为他的机智勇敢拍手叫绝。
又如教学《军神》一课时,可抓住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情节设下悬念,让学生在朗读解疑中感受刘伯承爷爷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
4、他山之石:有时课文本身艺术吸引力不大,如一些知识短文、说明文等,教这些课文时,就可巧借他山之石,即利用讲故事、说新闻等方式布疑,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
如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时,教师先讲述了一个小故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就发生在江苏省盐城这个美丽的地方。那一年,有一位女大学生毕业后带着一颗热情的心来到了盐城滩涂珍禽自然保护区,那儿是丹顶鹤的第二故乡。她与丹顶鹤朝夕为伴,悉心照料那被人所喜爱的丹顶鹤。可是不幸的事发生了。有一天,有一只丹顶鹤因受伤而落水了,这位勇敢的女大学生为了救这只丹顶鹤,而献出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这是一个多么令人伤心的真实故事啊!可是这位女大学生为何如此拼命相救丹顶鹤呢?问题一提出,学生便纷纷讨论起来,他们非常想知道丹顶鹤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动物,女大学生为何舍命相救呢?利用这个悬念,不仅让学生知道了丹顶鹤是一种美丽的珍稀禽类,也初步树立了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三、讲读课文结尾时,采(下转第76页)(上接第77页)用余音绕梁的方法:
“课虽尽而意无穷”这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能缺少的,也是语文课有别于数学课的独特魅力。若设下悬念犹如钟声不绝于耳、不绝于脑的思考会给课文以生命的延续,也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思维。我常采用的方法有三:
1、回味式─—激情
例如《小草和大树》一课,结尾让学生回顾“小草”成长为“大树”的艰辛历程,交流夏洛蒂取得成功的人生启示,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2、延伸式──激趣
例如《狼和小羊》一文没有写小羊最后的命运,但是老师可以问学生“小羊最后有没有被狼吃掉?”答案很多,学生是根据自己的思维、性格,以及希望的不同体现纯洁的童心的。这样既突出了善和恶的爱憎教育,也发展了思维,一举两得。
3、结尾发散式──激思
例如《爱之链》中乔依帮助了老妇人,老妇人又帮助了女店主,这就形成了一条爱之链,那结尾的时候激发学生思考,这条爱之链还将如何传递下去,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运用悬念手段总结的一点经验。当然,悬念的运用是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的。如果不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只是为了哗众取宠,那样的悬念不要也罢。只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老师就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只要在唱好新课标的主旋律下,巧用“悬念”那会使语文教学更彰显其魅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秦训刚 晏渝生主编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2]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熊梅,王显才主编,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2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李玉学主编,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7
[4]导入技能 结束技能/王宝大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浅谈语文教学中常用的几种导入方法 王学长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关键词】 语文教学;悬念;设置;技巧
巧设悬念这一教学手段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课堂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巧设悬念这一教学手段呢?笔者认为巧设悬念就是在“巧”和“悬”上下工夫。“巧”,就是要求新、求异、求活,所设的悬念要在学生的意料之外。“悬”,就是要让疑点突出、鲜明、耐人寻味,有一定的思维价值。教师要只设疑,不回答,布下空白,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去深入思考,寻求答案,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深刻性。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尝试着以下几种方法:
一、讲读课文之前,采用抛砖引玉的方法
常言说的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讲读课文之前,先把文章的开头、事情的高潮、结尾之中某个突出的片断或者与文章有关的故事讲给学生们听,让他们不由自主地产生追根究底的愿望,自然地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学习的大门。例如我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时,开课就借用悬念:“同学们,你们看过《祖国花朵》这部影片吗?在影片中有一首很好听的插曲,它是由我国著名的音乐家乔羽作词、刘炽作曲的。歌曲中描绘了一群可爱的少先队员课余时间荡舟北海,尽情欢乐的动人情景,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真挚感情。你们知道这首歌的歌词是什么吗?”几句话就把学生吸引住了,当学生知道这歌词就是要学习的课文时,学习兴趣立刻高涨起来。
又如教学《狐假虎威》一文,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老虎吗?如果有一只老虎跟在你背后,你一定会感到害怕。可是狡猾的狐狸却一点也不害怕,还在老虎前面大摇大摆地走着,让老虎乖乖地跟在后面,这是为什么?”这样使学生产生了疑惑,迫切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讲读课文时,采用故作悬念的方法
1、重重迷雾:即在教学课文内容时,教师撒下重重迷雾,在拨云荡雾中,不断拧紧学生的发条。
例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教师先投影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然后设问:这里有几段?(两段。)讲了谁和谁?(狐狸和乌鸦。)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撒下第一重迷雾:“肉明明在乌鸦嘴里,怎么被狐狸叼走了?”学生读完第一遍课文时就恍然大悟了,原来乌鸦嘴里的肉被狐狸骗走了。接着教师又撒下第二重迷雾:“狐狸用什么办法叼走肉的?”学生便饶有兴趣地反复朗读狐狸和乌鸦的几次对话,在朗读中让学生揭解开了迷雾。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又撒下最后一重迷雾:“乌鸦值得我们去同情吗?”让学生回忆全文找答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学生在艺术享受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2、因势利导:巧妙借用课中师生的偶然言行,借题发挥,乘机导入。
有一次,上课铃响了,我故意在教室外等了一分钟,听到教室里学生议论纷纷。我才推开门踏上讲台说:“老师迟到了一分钟,给大家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对不起。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一位小朋友,他因为想多睡一分钟,结果带来的是二十分钟的迟到。”接着,板书课题《一分钟》,学生有了切身体会,所以立即进入状态,能充分体会到“元元”一路焦急的等待和不停的叹息,从而严格要求自己,把握自己的每分每秒。
3、险象横生:可以适用于情节比较紧张复杂的课文。
例如《将相和》中“完璧归赵”的故事,可以抓住蔺相如与秦王展开的一个个紧张的斗争设疑,让学生既为蔺相如的危险处境提心吊胆,又为他的机智勇敢拍手叫绝。
又如教学《军神》一课时,可抓住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情节设下悬念,让学生在朗读解疑中感受刘伯承爷爷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
4、他山之石:有时课文本身艺术吸引力不大,如一些知识短文、说明文等,教这些课文时,就可巧借他山之石,即利用讲故事、说新闻等方式布疑,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
如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时,教师先讲述了一个小故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就发生在江苏省盐城这个美丽的地方。那一年,有一位女大学生毕业后带着一颗热情的心来到了盐城滩涂珍禽自然保护区,那儿是丹顶鹤的第二故乡。她与丹顶鹤朝夕为伴,悉心照料那被人所喜爱的丹顶鹤。可是不幸的事发生了。有一天,有一只丹顶鹤因受伤而落水了,这位勇敢的女大学生为了救这只丹顶鹤,而献出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这是一个多么令人伤心的真实故事啊!可是这位女大学生为何如此拼命相救丹顶鹤呢?问题一提出,学生便纷纷讨论起来,他们非常想知道丹顶鹤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动物,女大学生为何舍命相救呢?利用这个悬念,不仅让学生知道了丹顶鹤是一种美丽的珍稀禽类,也初步树立了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三、讲读课文结尾时,采(下转第76页)(上接第77页)用余音绕梁的方法:
“课虽尽而意无穷”这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能缺少的,也是语文课有别于数学课的独特魅力。若设下悬念犹如钟声不绝于耳、不绝于脑的思考会给课文以生命的延续,也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思维。我常采用的方法有三:
1、回味式─—激情
例如《小草和大树》一课,结尾让学生回顾“小草”成长为“大树”的艰辛历程,交流夏洛蒂取得成功的人生启示,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2、延伸式──激趣
例如《狼和小羊》一文没有写小羊最后的命运,但是老师可以问学生“小羊最后有没有被狼吃掉?”答案很多,学生是根据自己的思维、性格,以及希望的不同体现纯洁的童心的。这样既突出了善和恶的爱憎教育,也发展了思维,一举两得。
3、结尾发散式──激思
例如《爱之链》中乔依帮助了老妇人,老妇人又帮助了女店主,这就形成了一条爱之链,那结尾的时候激发学生思考,这条爱之链还将如何传递下去,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运用悬念手段总结的一点经验。当然,悬念的运用是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的。如果不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只是为了哗众取宠,那样的悬念不要也罢。只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老师就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只要在唱好新课标的主旋律下,巧用“悬念”那会使语文教学更彰显其魅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秦训刚 晏渝生主编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2]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熊梅,王显才主编,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2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李玉学主编,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7
[4]导入技能 结束技能/王宝大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浅谈语文教学中常用的几种导入方法 王学长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 【发布时间】2019/11/7 15:04:40
- 【点击频次】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