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析如何让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作者】 潘 刚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粽粑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小学数学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真正感知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生活中有趣味、有价值的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从小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 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无法剥离的。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此方面的粗浅做法与同仁共勉。
  一、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身边的数学尤为重要。紧扣教材,针对教材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选择加工问题情景,提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假设和猜想,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对于创设的问题,由于学生想要解决,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对数学的兴趣就应运而生。 
  例如: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这一内容时,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凑整、取整”。比如276+98=?既可以276+98=276+100-2,也可以276+98=274+(2+98),而对276-98=?既可以276-98=276-100+2,也可以276-98=100-
98+176。这些都是与学生生活实际中的经验相联系的。妈妈买饮水机用了276元,买了一件衣服用了98元,问一共用了多少钱?如果衣服用了100元,就用了276+100,可衣服比100元少了2元,所以要276+100-2;或者妈妈带了276元,买东西用了98元,还剩多少钱?妈妈可能会拿一张百元钞票,而留下176元,付了98 元,应找回2元,所以有276-98=100-98+176=178元。 
  二、捕捉生活素材,体会数学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陶行知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数学,贴近他们的生活素材。 
  如:在教学“千克和克”时,让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几件物品的包装,记下他们的重量,在交流时,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现实的问题,如:方便面袋上印着总量:70克面饼:65克,从而知道调料袋和包装袋重5克。食用盐包装袋上印着净含量:500克±10克等实际问题。 
  在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后,我拿出了一瓶插花,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这些花组成了哪些图形?当然,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形状的图形,让学生在图形变换中欣赏数学的美,从而意识到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留心观察,敢于质疑、大胆探索去获取知识,不仅是对书本知识的印证和补充,又是一种对生活的适应。 
  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导入时,安排了这样一段小插曲:你们知道我们人体的许多有趣的比吗?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也是1∶7,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的长度比大约是1∶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拳头上绕一周,就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样利用“人体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知识发现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数学语言生活化
  数学教学也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主要是通过语言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老师任教,学生接受的程度也不一样,这就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语言素质的不一样。尤其是在数学课程教学中,要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使学生象形的理解,则需要用高素质的课堂数学语言进行讲授。看以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因此,教师的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及个性心理倾向,在授课中,适当对课堂教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教学生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时,交给学生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利用这个富有情趣的顺口溜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区分了。又如把比较数的大小说成“排排队”;把教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货员”等等。学生对这些生活味十足的课题知识感到非常好奇,会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
  四、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五、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总之,数学中有生活,生活中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知识和方法用于生活实际之中,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充分体现数学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 【发布时间】2019/11/7 15:46:09
  • 【点击频次】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