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以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从明确问题,为实践活动搭建有效载体;关注过程,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注重综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灵活应用,拓展知识延伸四个方面谈谈综合与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明确问题;关注过程;注重综合;灵活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内容中设置了“综合与实践”的内容,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为学生提供了一种通过综合、实践的过程去做数学、学数学、理解数学的机会。由于“综合与实践”这一模块先导性的经验缺乏,教材配套资源也不是特别的完善,教师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存在着诸多疑虑。
一、明确问题,搭建有效载体
“综合与实践”不同于一般的数学课,对学生而言,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学生经历了一个搜索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是以问题为载体,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并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通过问题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整合起来,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在“综合与实践”教学中,一定要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第一学段可由教师给出问题,学生尝试解决,第二学段除了教师或书中提供的问题,应鼓励学生自己尝试发现和提出简单情境中的问题,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好的数学问题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例如,我校老师设计的课例《练大字用了多少纸》,课堂上教师首先出示一大箱子大字纸,与学生谈话:同学们,大家上四年级,开始练习写毛笔字了。同学们都练的很认真,一定也攒了很多练过字的纸吧。怎么处理这些纸呢?很多同学都提议把它们卖掉,这是个好主意。看到这么多的纸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纷纷提问:(1)这一个学期全班同学一共要用多少纸呢?(2)这些纸有多重呢?(3)能卖多少钱呢?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个三个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明确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制定活动方案。经过三次动手实践活动,解决了多个生活问题。整个过程井然有序又充满激情,学生在轻轻松松、兴致勃勃地在课堂中完成了一次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同时在快乐的“玩”和“做”中逐步培养并提升了问题意识、研究意识。
二、关注过程,积累丰富的经验
“综合与实践”是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因此,教师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至关重要。应特别突出体现“过程”,在学生自主、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在这样的数学课堂里,过程不断展现,思维不断碰撞,方法不断内化。在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不但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还提升了学生数学能力和素养。
在教学《练大字用了多少纸》时,教师整节课通过设计这几个问题的实践教学统领课堂,让学生全程参与实践活动过程,经历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第一实践活动:这一个学期全班同学一共要用多少纸呢?要解决此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先统计每人每天用了多少张纸,再调查一学期有几天,最后计算出一学期用了多少张纸。在解决第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明白了解决大问题需从小问题入手的道理;第二个实践活动:这些纸有多重呢?课堂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先称出一定数量纸的质量,再算出纸的总质量。此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其中,通过数一数、称一称、算一算、说一说等学习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一系列数学实践活动,感受数的形成全过程,积累了解决生问题的丰富经验。
三、注重综合,推动思维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关键是让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这一模块的内容体现了“综合性”与“实践性”,学生综合所学的知识、方法和自身积累的生活经验,去实际解决一个数学内部或生活实际的问题、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本课例教学,第一个实践活动中学生主要收集、整理每组一周数据,统计全班用纸量,计算出人均用纸张数(全班用纸张数÷7÷全班人数=平均每人每天用纸张数);推算出所用时间,出示本这学期在校时间表,推算出本学期有多少天(31×2+30×2+2);计算一学期用纸的张数,(平均每人每天用纸张数×天数×全班人数=总张数)。整个环节学生用到了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求平均数的方法、推算时间的方法,同时计算能力也得到了提升。第二个实践活动中学生主要是称一定数量纸的质量(0.15千克);总张数÷100×0.15计算出纸的质量。整个环节学生主要用到了倍比关系的知识和抽样方法。第三个实践活动用总质量×纸的单价(课前调查)=总钱数,用到了小数乘、除法的知识,从而解决本节课问题。通过这个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数感、数据分析和运算等能力。
四、灵活应用,拓展知识延伸
小学是数学“综合与实践”模块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搭起桥梁,从数学的“学”和“用”两个方面来看,这一模块的任务主要是“用数学”。
我校设计的《练大字用了多少纸》这一课例,教师在解决了“全班一学期练大字用的纸张总数”这一问题后,跟学生进行了深刻的交流,让学生推想一个年级一学期用纸的张数,推想全校学生一学期用纸的张数,一年呢?看了这些数据有感受?从而让学生感知大数,唤起学生环保和节约的意识。通过课堂拓展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使数学活动的经验得以升华,课堂得到延伸。
【关键词】 明确问题;关注过程;注重综合;灵活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内容中设置了“综合与实践”的内容,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为学生提供了一种通过综合、实践的过程去做数学、学数学、理解数学的机会。由于“综合与实践”这一模块先导性的经验缺乏,教材配套资源也不是特别的完善,教师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存在着诸多疑虑。
一、明确问题,搭建有效载体
“综合与实践”不同于一般的数学课,对学生而言,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学生经历了一个搜索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是以问题为载体,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并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通过问题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整合起来,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在“综合与实践”教学中,一定要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第一学段可由教师给出问题,学生尝试解决,第二学段除了教师或书中提供的问题,应鼓励学生自己尝试发现和提出简单情境中的问题,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好的数学问题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例如,我校老师设计的课例《练大字用了多少纸》,课堂上教师首先出示一大箱子大字纸,与学生谈话:同学们,大家上四年级,开始练习写毛笔字了。同学们都练的很认真,一定也攒了很多练过字的纸吧。怎么处理这些纸呢?很多同学都提议把它们卖掉,这是个好主意。看到这么多的纸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纷纷提问:(1)这一个学期全班同学一共要用多少纸呢?(2)这些纸有多重呢?(3)能卖多少钱呢?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个三个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明确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制定活动方案。经过三次动手实践活动,解决了多个生活问题。整个过程井然有序又充满激情,学生在轻轻松松、兴致勃勃地在课堂中完成了一次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同时在快乐的“玩”和“做”中逐步培养并提升了问题意识、研究意识。
二、关注过程,积累丰富的经验
“综合与实践”是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因此,教师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至关重要。应特别突出体现“过程”,在学生自主、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在这样的数学课堂里,过程不断展现,思维不断碰撞,方法不断内化。在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不但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还提升了学生数学能力和素养。
在教学《练大字用了多少纸》时,教师整节课通过设计这几个问题的实践教学统领课堂,让学生全程参与实践活动过程,经历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第一实践活动:这一个学期全班同学一共要用多少纸呢?要解决此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先统计每人每天用了多少张纸,再调查一学期有几天,最后计算出一学期用了多少张纸。在解决第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明白了解决大问题需从小问题入手的道理;第二个实践活动:这些纸有多重呢?课堂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先称出一定数量纸的质量,再算出纸的总质量。此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其中,通过数一数、称一称、算一算、说一说等学习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一系列数学实践活动,感受数的形成全过程,积累了解决生问题的丰富经验。
三、注重综合,推动思维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关键是让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这一模块的内容体现了“综合性”与“实践性”,学生综合所学的知识、方法和自身积累的生活经验,去实际解决一个数学内部或生活实际的问题、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本课例教学,第一个实践活动中学生主要收集、整理每组一周数据,统计全班用纸量,计算出人均用纸张数(全班用纸张数÷7÷全班人数=平均每人每天用纸张数);推算出所用时间,出示本这学期在校时间表,推算出本学期有多少天(31×2+30×2+2);计算一学期用纸的张数,(平均每人每天用纸张数×天数×全班人数=总张数)。整个环节学生用到了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求平均数的方法、推算时间的方法,同时计算能力也得到了提升。第二个实践活动中学生主要是称一定数量纸的质量(0.15千克);总张数÷100×0.15计算出纸的质量。整个环节学生主要用到了倍比关系的知识和抽样方法。第三个实践活动用总质量×纸的单价(课前调查)=总钱数,用到了小数乘、除法的知识,从而解决本节课问题。通过这个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数感、数据分析和运算等能力。
四、灵活应用,拓展知识延伸
小学是数学“综合与实践”模块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搭起桥梁,从数学的“学”和“用”两个方面来看,这一模块的任务主要是“用数学”。
我校设计的《练大字用了多少纸》这一课例,教师在解决了“全班一学期练大字用的纸张总数”这一问题后,跟学生进行了深刻的交流,让学生推想一个年级一学期用纸的张数,推想全校学生一学期用纸的张数,一年呢?看了这些数据有感受?从而让学生感知大数,唤起学生环保和节约的意识。通过课堂拓展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使数学活动的经验得以升华,课堂得到延伸。
- 【发布时间】2019/11/7 16:03:02
- 【点击频次】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