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有效实施小学科学课“三个质疑”

 

【作者】 贾新军

【机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150团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认为,以疑导学是提高小学科学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有效策略,通过对知识的理解质疑激发实践热情,对知识的特性质疑提供实践机会,对知识的应用质疑实现实践创新,使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 以疑导学;课内学习;课外实践;有效策略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作为小学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科学启蒙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因此,在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更需要有机地结合课后进行实践,使学生能自觉地动手实践,使其在活动实践过程激发创造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从而升华实践活动的内涵,才能真正形成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的良性循环。笔者拟从理解质疑、特性质疑、应用质疑“三个质疑”浅谈以疑导学是提高科学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有效策略的几点感悟。
  一、对知识的理解质疑,激发实践热情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一个由学生构成的班级整体,其中每一个学生因各自经历的事情,所学的知识不同,体验到的知识内涵及处理事情的能力和方法都各不相同。因此,当他们面对同一个问题时,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态度,答案也各异呈纷。在科学教学过程,有时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特别是对过去或未来的一些带有推测性问题容易出现互相争议的现象。在课堂上结合课内知识的学习,抓住孩子们认知的冲突,激起学生产生疑问,产生矛盾的冲突,在富有竞争的激烈探讨的氛围中,孩子们会有一股被点燃的激情,为获得更多说服他人的证据而积极探索,走出课堂,在课外积极参与实践。这样不仅使孩子们获得收集知识信息的技能,也提高了他们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竞争的意识,锻炼了学生的胆识,为社会的发展提出各自宝贵的意见,也激发了孩子们创新的欲望。
  如在教学五年级《维护生态平衡》这一课,当老师谈到人类是离不开生物时,有几个学生就反问到:生物是不是也离不开人类呢?教师就反问:生物的生存一定要靠人类吗?学生也就恍然大悟了。接着老师进行质疑:如果地球没有了生物将会怎么样呢?这一下学生有一点被愣住的样子,没有人及时作出回答。经过思考、讨论后,有学生说没有了生物地球上的人类也会消失;有学生说没有了生物,人类不在地球上生活也可以到其他星球去生活。面对这个问题,我稍做如下归纳:地球没有了生物人类也将随即消失;另一观点是地球没有了生物人类依然能生存。对这两个观点进行表态,支持第一观点有三分之二的同学,有五分之一的同学支持第二个观点。眼看就要下课了,结论仍无法得出。我就及时引导同学们回去查找资料,收集足够的证据,将在我们班里举行一次辩论赛,从中评选出最佳辩手。课后,就有些学生跑来问我:“老师你支持哪一个观点呢?”或告诉我已经找到了一些资料。学生们个个都满怀着激情,通过多种渠道如到图书馆、上网或与大人一起交流等获取充分的资料作为依据。在该次活动过程中,学生带着自己的兴趣和激情,动脑筋想方设法去获取自己观点的充分证据。同时在辩论结束后,学生们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珍惜动植物的重要性,而且有学生还提出了一些保护环境的宝贵意见。
  二、对知识的特性质疑,提供实践机会
  物体本身都有一定的特性。物体的性质会因它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因素不同而发生改变。物体在随外界因素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是有规律可寻的,而有些变化是没有规律的。在知识教学过程中也会遇到这些事物变化的问题。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应向学生提供充分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特性质疑,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在课内探究中拓展到课外实践,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在丰富的学习经历中产生对科学概念特性的质疑,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教学三年级的《水的三态变化》这一课时,谈到水在0℃以下会结冰而在0℃以上又能融化变为水时。有几个学生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不同的液体结冰的速度一样吗?融化的速度一样吗?面对这个突如奇来的问题,教师没有轻易放弃这样的好机会。而是把问题留给学生:老师也没有正确的答案,你们想怎么做呢?让学生自己讨论:你要怎么做?需要哪些实验材料?实验要怎样做更好更合理?实验过程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积极地讨论着、交流着、记录着,经过汇报交流意见,最后得出了较为理想的实验方案。有了可行的实验方案,老师就反问:现在你们能自己找到该问题的答案吗?学生很自信地说:“能。”好,课后大家自由组合回家去动手实验,答案可别忘了告诉老师哦。面对自己提出的问题,经过自己交流讨论认同的实验方案,学生充满了探究其中奥秘的激情,也创造了一个提供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该项实践活动不仅促进了同学们之间的合作交流,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在科学课教学中,这样类型的课还很多,如《种子的发芽实验》、《蚕的生长变化》、《植物的生长变化》等需要课内指导,拓展到课外去动手实践。然而这些活动都需要孩子们坚持照顾和观察,同时还要坚持记录自己的发现。这样持续时间久的观察记录,仅凭激活兴趣还是不够的,应该在激发孩子们兴趣的基础上,以评价激励的手段来保持孩子坚持观察的热情。主要采取多元评价和及时评价相结合,不断推进孩子持续坚持地观察。一是多元评价,有自评(根据自己完成情况)、有互评(同桌交流时进行)、有师评(在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进行)、还有家长评。二是及时评价。根据每一次自评、互评、师评以及家长评后,及时在课本的第一页盖印,有爱思考,会坚持,会倾听,会发现,有进步等不同评价星。单元结束后,鼓励孩子把观察发现做成科普小报或写成科技小论文进行年段评奖,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颁发奖状给予鼓励。孩子课外实践的激情得以保持和挖掘,就像其他老师说的孩子们真像小学科学家一样在做研究。 
  三、对知识的应用质疑,实现实践创新
  新课程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行探索活动,学生掌握了一些科学知识,然而学习知识目的是为了应用知识。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设计应用知识这一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真正地、充分地应用于实践。
  如在教学《热空气》这一课时,在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得知了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这一道理。老师及时质疑,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哪些应用了热空气原理的事例?学生经过思考汇报有:孔明灯、热气球、走马灯、乡下逢年过节放飞的“天灯”等等。到这里我们可以说学生学了知识已经能够应用于实践了,但我接着质疑:你想利用热空气的原理做一个什么东西吗?针对这个问题学生讨论开了。有学生说可以用来制造天然的风扇,也有学生说可做成可飞式汽车等等。虽然孩子们有一些的想法较为不成熟,但他们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也掌握了分析问题方法和能力。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学生提出不成熟的想法进行分析,对较好的方案建议学生回去把你的构想写出来或画出来或做出来。已有学生把可飞式汽车的设计方案及简图交给我,虽然可飞式汽车方案暂时无法投于实践应用,但它代表的是学生思维的结晶,是学生创造火花的展现。也有同学根据热空气的原理,制作了新型的走马灯,在元宵节的时候提着感到很自豪很幸福。这个过程不仅孩子们的思维得到训练发展,很多孩子们的动手实践与动手创造的能力也得到提高了。
  综上所述,以疑导学,加强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这种教学策略大大拓展了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空间,为发展和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还可以使学生有可能更多地关注社会认识学习的价值,并创造了学以致用,实践探索解决问题的机会,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学习纲要》,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三联书店2000年版。
  [2](美)多拉·豪维尔 王爽译。《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推动知识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科学教育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发布时间】2019/12/15 12:49:19
  • 【点击频次】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