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谈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个体的发展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表达能力,以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具有突出成效。
【关键词】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个体的发展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相互讨论,能激活思维从而使学生个体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达到自我创造、发展、完善,促进同伴创造、发展、完善,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小组合作学习”以培养发展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让学生在“自学试探”、“合作互动”的情境中探索目标、创新学习,从而获得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造思维的发展,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历史背景
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它的产生除了美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之外,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谈到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当前“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把握不透,不能正确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只是在有人听课或领导检查时,为了表明自己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同时证明自己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视而在教学中采用学生合作学习,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2.小组合作学习浅层化。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合作情况估计不周,为了完成课前预设,提早结束给学生互动的时间,马上进入汇报反馈环节,学生刚刚做好交流准备,思维的火花就被老师匆忙的教学节奏扑灭了。这样,学生的反馈也仅仅是一些表层肤浅的问答,严重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
3.合作学习小组结构不合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经常忽视小组的划分。最常见的是按座位分成两人或四人小组,这样分组虽然方便开展小组活动,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势互补。有时教师也会让学生自由搭配,但这时爱表现,基础好的学生会很快组合在一起,进行交流,而那些性格内向,基础不好的学生勉强组成一组,个别学生则孤苦伶仃,无人顾及,甚至活动结束前,老师也没过问,好像这些学生不是课堂的组成部分,导致这些学生在小组互动中受冷落,自尊心受到伤害。
4.合作学习活动的评价不科学。评价是合作学习不可或缺的环节。在小组活动结束后,很多教师的评价形式单一,一般只采用教师评价中最常见的口头评价形式;教师的评价语言单调,除了“好”就是“很好”,缺乏感情色彩;教师实施评价的频率把握不当,有时评价过多,有时几乎无评价。
三、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1、科学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在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以4人最佳(优生一名、中等生两名、学困生一名)按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大小进行合理搭配,并选好组长,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组;二是分组应遵循“组内异质,组外同质”的原则,即一个小组内应包括具有不同能力特征、不同数学水平、不同性别的学生,而且小组成员之间的“认知距离“、认知水平、风格等不宜差别太大;三是定期应该调整一次小组的划分,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提高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度。另外,小组内还要配备记录员,负责把本组经过讨论达到的共识的内容记录下来。如果合作小组人数多还可以配备协调员,监督员等。通过这样的小分工既便于同伴间的合作,又利于公平竞争,有利于相互学习、讨论、切磋、交流,优等生能得到充分施展,中等生能得到锻炼,学困生也能得到启迪和帮助,使信息资源共同,成功喜悦共享。
2、确定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选择适合或需要合作的内容,把握好每一次合作的契机。结合数学教材确定“合作学习”内容时既注意有一定基础性,有要有具有不同的层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从而达到事半功倍效果。可以设计实验性问题进行合作学习,主要就是通过数学实验来实现。数学实验是一种数学探索活动,特别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能力。
3、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最佳时机,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1).选择重点、难点内容进行合作学习。教学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掌握的难点,在这些地方加强合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2).选择迷惑、混沌内容进行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思维处于混沌、迷惑状态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有助于澄清概念,加深理解。(3).选择深化、拓展内容进行合作学习。深化、拓展处是再创造的生长点之一,往往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此时进行合作,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形成独特的认识。
4、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合作学习作为系统的学习方式,必须具备相应的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突现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建立合理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能够把学生个体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孤立的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评价的对象包括评价自己、评价同学、评价老师等,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学习能力、团队合作、教学成功与不足等几个方面。评价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平、教师平、同学间互平、组际间互平等。
5、教师的有效指导。《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中教师不仅是导师,还是一个协作者,合作学习不仅是生生之间的合作,也体现为师生之间的合作。同样,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一方面,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合作学习材料既要“新、活、趣”使学生感到新奇,有探究的价值。另一方面,此时的教师必须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尤其是个别指导与对带有普遍性问题的答疑,为有效调空教学做好充分准备。讨论结束以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一定的总结。
四、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案例
如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3)》时,上课教师给出了问题:以班级为单位,中国旅行社的原价是每人100元,可以给我们打7折;金秋旅行社的原价和他们相同,但可以给5人免费,并且其他人费用打8折。(1)如果我们班全体同学都参加,选择哪一家比较省钱?(2)如果只有30位同学参加,选择哪一家比较省钱?(3)在参加人数还不确定的情况下,如何在两家旅行社之间做选择?说说你的看法。前两问师生以问答形式共同解决后,第三问教师安排了小组合作活动,过程如下:教师问:①这道题目应选择哪种数学模型?能用方程来解吗?还是别的数学模型呢?②问题中有哪些相等的数量关系和不等的数量关系?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分组发表各自的意见。最后教师总结: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相等关系,还大量存在不等关系,我们要善于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分清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是属于哪个类型。然后建立数学模型———方程或者不等式,从而解决问题。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所呼唤的一种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给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机会。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在中学数学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表达能力,以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具有突出成效。
参考文献:
[1]金英.“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5(07).
[2]王 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教育研究》,2016年第2期.
[3]周红强.“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创新导刊》,2017(18).
【关键词】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个体的发展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相互讨论,能激活思维从而使学生个体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达到自我创造、发展、完善,促进同伴创造、发展、完善,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小组合作学习”以培养发展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让学生在“自学试探”、“合作互动”的情境中探索目标、创新学习,从而获得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造思维的发展,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历史背景
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它的产生除了美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之外,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谈到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当前“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把握不透,不能正确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只是在有人听课或领导检查时,为了表明自己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同时证明自己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视而在教学中采用学生合作学习,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2.小组合作学习浅层化。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合作情况估计不周,为了完成课前预设,提早结束给学生互动的时间,马上进入汇报反馈环节,学生刚刚做好交流准备,思维的火花就被老师匆忙的教学节奏扑灭了。这样,学生的反馈也仅仅是一些表层肤浅的问答,严重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
3.合作学习小组结构不合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经常忽视小组的划分。最常见的是按座位分成两人或四人小组,这样分组虽然方便开展小组活动,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势互补。有时教师也会让学生自由搭配,但这时爱表现,基础好的学生会很快组合在一起,进行交流,而那些性格内向,基础不好的学生勉强组成一组,个别学生则孤苦伶仃,无人顾及,甚至活动结束前,老师也没过问,好像这些学生不是课堂的组成部分,导致这些学生在小组互动中受冷落,自尊心受到伤害。
4.合作学习活动的评价不科学。评价是合作学习不可或缺的环节。在小组活动结束后,很多教师的评价形式单一,一般只采用教师评价中最常见的口头评价形式;教师的评价语言单调,除了“好”就是“很好”,缺乏感情色彩;教师实施评价的频率把握不当,有时评价过多,有时几乎无评价。
三、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1、科学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在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以4人最佳(优生一名、中等生两名、学困生一名)按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大小进行合理搭配,并选好组长,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组;二是分组应遵循“组内异质,组外同质”的原则,即一个小组内应包括具有不同能力特征、不同数学水平、不同性别的学生,而且小组成员之间的“认知距离“、认知水平、风格等不宜差别太大;三是定期应该调整一次小组的划分,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提高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度。另外,小组内还要配备记录员,负责把本组经过讨论达到的共识的内容记录下来。如果合作小组人数多还可以配备协调员,监督员等。通过这样的小分工既便于同伴间的合作,又利于公平竞争,有利于相互学习、讨论、切磋、交流,优等生能得到充分施展,中等生能得到锻炼,学困生也能得到启迪和帮助,使信息资源共同,成功喜悦共享。
2、确定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选择适合或需要合作的内容,把握好每一次合作的契机。结合数学教材确定“合作学习”内容时既注意有一定基础性,有要有具有不同的层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从而达到事半功倍效果。可以设计实验性问题进行合作学习,主要就是通过数学实验来实现。数学实验是一种数学探索活动,特别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能力。
3、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最佳时机,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1).选择重点、难点内容进行合作学习。教学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掌握的难点,在这些地方加强合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2).选择迷惑、混沌内容进行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思维处于混沌、迷惑状态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有助于澄清概念,加深理解。(3).选择深化、拓展内容进行合作学习。深化、拓展处是再创造的生长点之一,往往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此时进行合作,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形成独特的认识。
4、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合作学习作为系统的学习方式,必须具备相应的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突现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建立合理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能够把学生个体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孤立的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评价的对象包括评价自己、评价同学、评价老师等,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学习能力、团队合作、教学成功与不足等几个方面。评价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平、教师平、同学间互平、组际间互平等。
5、教师的有效指导。《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中教师不仅是导师,还是一个协作者,合作学习不仅是生生之间的合作,也体现为师生之间的合作。同样,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一方面,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合作学习材料既要“新、活、趣”使学生感到新奇,有探究的价值。另一方面,此时的教师必须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尤其是个别指导与对带有普遍性问题的答疑,为有效调空教学做好充分准备。讨论结束以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一定的总结。
四、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案例
如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3)》时,上课教师给出了问题:以班级为单位,中国旅行社的原价是每人100元,可以给我们打7折;金秋旅行社的原价和他们相同,但可以给5人免费,并且其他人费用打8折。(1)如果我们班全体同学都参加,选择哪一家比较省钱?(2)如果只有30位同学参加,选择哪一家比较省钱?(3)在参加人数还不确定的情况下,如何在两家旅行社之间做选择?说说你的看法。前两问师生以问答形式共同解决后,第三问教师安排了小组合作活动,过程如下:教师问:①这道题目应选择哪种数学模型?能用方程来解吗?还是别的数学模型呢?②问题中有哪些相等的数量关系和不等的数量关系?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分组发表各自的意见。最后教师总结: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相等关系,还大量存在不等关系,我们要善于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分清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是属于哪个类型。然后建立数学模型———方程或者不等式,从而解决问题。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所呼唤的一种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给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机会。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在中学数学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表达能力,以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具有突出成效。
参考文献:
[1]金英.“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5(07).
[2]王 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教育研究》,2016年第2期.
[3]周红强.“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创新导刊》,2017(18).
- 【发布时间】2019/12/15 12:50:08
- 【点击频次】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