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数感是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学习和计算不只是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数和运算的实际意义,用数及其关系表达和交流信息,用数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在数的认识中,诱发数感;在估数的过程中,训练数感;在相互交流中,领悟数感;抓住契机,强化数感。
【关键词】 低年级;数感;培养;实践;发展
数感,就是指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并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也可以说数感是一种数学素养。由于数学知识本身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培养数感要把数学教学同实际生活相联系。良好的数感的建立能使学生会用数学知识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并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建立起联系,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中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说得概括一点,数感就是一个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的直觉感知,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下面想谈谈对培养学生数感的一些体会与思考。
一、体验生活,启蒙数感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科学,它源于生活,并优化生活。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获得主动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就存在于周围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释现实中的数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样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
二、动手实践,在操作中建立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教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数学,是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而不是仅仅听数学、记数学。同样,数感的培养和发展,更离不开实践活动。小学生认知的规律是感知形象—形成表象—逐步抽象。而直观操作则能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加快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尤其是低年级儿童,需要通过操作活动来感知数学、发展思维。”数学知识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学生有时感到枯燥乏味,但如果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变静为动,变抽象为直观,迎合小学生“好奇”、“好动”、“好玩”的心理需求,就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1、在“玩”中建立数感。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乐知者。”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是学习最好的伙伴,在这个伙伴的带动下,学生更容易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数学,获取知识。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枯燥的数学学习中加入游戏的成分,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不知不觉就培养了学生的数感。例如:在教学7的分与合时,其中一个内容是:7可以分成4和3(或者分成1和6及其他很多分法),枯燥机械地记忆或背诵对学生理解、掌握这个知识点没有太高的效率。此时,可以通过摆小棒帮助理解,然后通过玩“拍手游戏”,使教师和学生拍手的下数合起来是7,例如教师拍5下,学生就拍2下,教师如果拍1下,学生就拍6下。虽然这是个非常简单的游戏,但引入游戏之后,学生的兴趣就陡增不少,对于7可以分成几和几这个知识不熟悉的学生通过拍拍手很快就掌握了7的分与合。。再如,为了让学生牢记乘法口诀,对口诀有一个快速的反应能力,可设置这样一个游戏,每人准备一套1—9的卡片,每人抽一张卡片,看谁先说出两张卡片上的数字所组成的乘法口诀。通过这些简单的小游戏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玩”中,体验数的分解与组合,增强了对数与数之间关系的理解,也即增强了数感。
2、在“动”中建立数感。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所“动”才能有所感,有所思,直至有所知。旧式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压抑了孩子好“动”的天性,被压制的学生不仅很难整堂课都集中精神听老师讲,更可怕的是这样做打击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教育学理论指出,教育活动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去“动”,适当地“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把书本上的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变静为动,变抽象为直观,这样才能更好地缓解“教”与“学”方面的矛盾。学生“动”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得到的结果更形象,更深刻。
三、在比较中发展数感
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当于这样的几倍的认识,使数感得到发展。例如:在进行大数目估算的教学时,我请学生们试着估算一下一页报纸上有多少个字?一摞纸有多少张?一把瓜子有多少颗?全校有多少名学生?学生在估算时很少有人会凭空估计,大多数学生都能自觉地把要估算的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数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数相当于一份的多少倍,用这种方法估算这些大数。当学生把一份的数量与大数进行比较时,观察并感受到大数相当于小数的几倍,体会了大数的多少,也了解了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在这样的估算训练中,估算能力逐渐提高,能够见到生活中的事物,很快和数建立起联系,体会了数的大小、多少的实际意义,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数学课是培养数感的好机会,课余的问题解决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作用。只要教师能抓住日常学习中的一切契机,从中渗透、强化对数感的培养,学生习惯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这细水长流的训练中,数感自然就会慢慢地建立、加强起来了。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沉淀、积累的过程。教师应在不断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情境中看出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
【关键词】 低年级;数感;培养;实践;发展
数感,就是指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并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也可以说数感是一种数学素养。由于数学知识本身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培养数感要把数学教学同实际生活相联系。良好的数感的建立能使学生会用数学知识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并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建立起联系,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中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说得概括一点,数感就是一个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的直觉感知,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下面想谈谈对培养学生数感的一些体会与思考。
一、体验生活,启蒙数感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科学,它源于生活,并优化生活。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获得主动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就存在于周围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释现实中的数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样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
二、动手实践,在操作中建立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教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数学,是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而不是仅仅听数学、记数学。同样,数感的培养和发展,更离不开实践活动。小学生认知的规律是感知形象—形成表象—逐步抽象。而直观操作则能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加快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尤其是低年级儿童,需要通过操作活动来感知数学、发展思维。”数学知识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学生有时感到枯燥乏味,但如果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变静为动,变抽象为直观,迎合小学生“好奇”、“好动”、“好玩”的心理需求,就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1、在“玩”中建立数感。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乐知者。”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是学习最好的伙伴,在这个伙伴的带动下,学生更容易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数学,获取知识。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枯燥的数学学习中加入游戏的成分,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不知不觉就培养了学生的数感。例如:在教学7的分与合时,其中一个内容是:7可以分成4和3(或者分成1和6及其他很多分法),枯燥机械地记忆或背诵对学生理解、掌握这个知识点没有太高的效率。此时,可以通过摆小棒帮助理解,然后通过玩“拍手游戏”,使教师和学生拍手的下数合起来是7,例如教师拍5下,学生就拍2下,教师如果拍1下,学生就拍6下。虽然这是个非常简单的游戏,但引入游戏之后,学生的兴趣就陡增不少,对于7可以分成几和几这个知识不熟悉的学生通过拍拍手很快就掌握了7的分与合。。再如,为了让学生牢记乘法口诀,对口诀有一个快速的反应能力,可设置这样一个游戏,每人准备一套1—9的卡片,每人抽一张卡片,看谁先说出两张卡片上的数字所组成的乘法口诀。通过这些简单的小游戏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玩”中,体验数的分解与组合,增强了对数与数之间关系的理解,也即增强了数感。
2、在“动”中建立数感。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所“动”才能有所感,有所思,直至有所知。旧式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压抑了孩子好“动”的天性,被压制的学生不仅很难整堂课都集中精神听老师讲,更可怕的是这样做打击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教育学理论指出,教育活动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去“动”,适当地“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把书本上的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变静为动,变抽象为直观,这样才能更好地缓解“教”与“学”方面的矛盾。学生“动”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得到的结果更形象,更深刻。
三、在比较中发展数感
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当于这样的几倍的认识,使数感得到发展。例如:在进行大数目估算的教学时,我请学生们试着估算一下一页报纸上有多少个字?一摞纸有多少张?一把瓜子有多少颗?全校有多少名学生?学生在估算时很少有人会凭空估计,大多数学生都能自觉地把要估算的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数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数相当于一份的多少倍,用这种方法估算这些大数。当学生把一份的数量与大数进行比较时,观察并感受到大数相当于小数的几倍,体会了大数的多少,也了解了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在这样的估算训练中,估算能力逐渐提高,能够见到生活中的事物,很快和数建立起联系,体会了数的大小、多少的实际意义,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数学课是培养数感的好机会,课余的问题解决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作用。只要教师能抓住日常学习中的一切契机,从中渗透、强化对数感的培养,学生习惯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这细水长流的训练中,数感自然就会慢慢地建立、加强起来了。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沉淀、积累的过程。教师应在不断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情境中看出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
- 【发布时间】2019/12/15 13:20:41
- 【点击频次】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