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 蔡府均

【机构】 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第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能够带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通过动手和动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本文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课堂氛围;启发式教学;创造性思维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师要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工作做得更好,要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促进他们朝着正确方向突破自我、完善自我、挑战自我,努力奋斗后成为不可多得的优秀人才。具体实践当中,要给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机会,还要变他们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提升教学效果,构建起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教学难题的有效解决才会变得非常顺利。
  一、用实验验证有争论的问题
  我们有时会遇到一些学生动手实验后的现象与答案不符的问题,这时我们应该首先应赞扬这些学生能用实验检验问题的思维方法,指出这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但另一方面还得告诉他们,解题还得按出题人的意图来分析问题。这样的问题很多,我们在给学生讲解题目的时候,不应使学生形成为做题而做题,为考试而做题的错觉。学物理是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因此讲题时应把习题与实际的联系和出入都给学生讲清楚。学生中对问题有争论时,习惯是找老师裁定。要引导学生明白:找老师裁定不是唯一的办法,找不到老师怎么办?老师的裁定一定正确吗?应启发学生,有些问题是可以自己用实验来验证的。
  二、唤醒意识,引导学生自主质疑的方法
  希腊学者普罗塔格认为:“头脑不是一个被充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育的本能就是“启发”、“引导”,也就是唤醒,学生的自主质疑意识也需要唤醒。在教学中我积极尝试,如在 “力”这章的第一节课教学时,我曾要求学生当堂自学,然后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围绕“力”提问,学生阅读后普遍认为没什么问题。这时,我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为例,引导学生在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拓展上质疑,可以提出如下这些问题:是否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是否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间可能有力的作用吗?在学习“摩擦”这节内容时,围绕“摩擦”开始质疑:摩擦是否总是存在?如果没有摩擦会怎样?产生摩擦的条件是什么?摩擦是否一定是阻力以及摩擦力的方向如何等等。在学习“重力”这节教学内容时,引导学生从知识的来龙去脉中质疑: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那么重力是否就是地球的吸引力?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在理解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时候,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模糊处质疑: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究竟有何区别?在帮助学生理解二力平衡时,提出问题:一对平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学生自主质疑意识唤醒后,还学进行质疑方法的引导。我利用英语中的“5w”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我就引导学生提出问题:(1)what?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内容是什么?(2)why?为什么要研究牛顿第一运动定律?(3)who?哪些物体符合牛顿第一运动定律?(4)when?在什么情况下符合牛顿第一运动定律(5)how?牛顿是怎样获得规律的?通过一个阶段的培养,学生的自主质疑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探究滑动摩檫力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间的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的时候,有学生主动提出质疑认为滑动摩檫力的大小是否还可能与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有关?还有学生提出质疑认为滑动摩檫力的大小是否还可能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速度有关?
  三、运用模型及现代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所谓形象思维,一般指认识主体通过联想、想象等多种途径对于所见到的事物的表象以及事物贮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从外部形象上对事物进行理解把握的一种思维方式。具体到物理科目学习中,学生以物理表象为材料对其进行形象上的加工,使其转化为自己更易理解和掌握的形象。形象思维的培养对于物理教学有着最基础也最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科的相关概念和定律。就初中物理这门学科的特点而言,很多概念和物理定律都来源于实际的生活经验,这些规律通过深度的解析之后应用于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多年以来,物理教学一直偏重于逻辑思维的发展,如,记忆一些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和公式、定量计算、理性思考等等,忽视了形象思维的培养,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今后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首先,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物理模型进行直观展示。例如,在讲解扩散作用时,教师可以直接拿两个分别装有不同颜色气体的瓶子,将瓶口对接后,让学生观察瓶内气体的混合过程。其次,要借助现代的多媒体技术,运用投影片、挂图、课件等手段,引导学生仔细、广泛、全面地观察,形成感知,强化对物理问题的记忆表象。此外,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参与物理实验,不仅让学生在动手中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在以往的教学中,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以“教”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使得培养的学生只是生吞活剥地接受知识,而不具有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品质。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他主的和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自主的、协作的、探究式的、创新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以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构建意识和思维能力。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出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总之,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构建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既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精力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又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耐心去引导他们的成长;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会收获职业的满足感,促进自己的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 胡卫平,田世昆.物理思维论[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 钟启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徐继存. 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M]. 学科教育,2002

  • 【发布时间】2020/1/1 18:25:01
  • 【点击频次】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