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作者】 曾小芮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观阁镇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小学语文课时所占比重最大,在学校美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充分发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词】 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审美能力

  所谓美育,就是通过形象熏陶启迪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使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笔者认为:必须使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相结合,注重“音乐美、图画美、意境美、品格美”的熏陶与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
  一、感受音乐美,增强语感和想象力
  1、把握语句的节奏,培养良好的语感。
  节奏,又叫节拍,它是由音节的组合,诗句的停顿决定的。掌握好语言的节奏与韵律所显示出来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语调,轻重缓急的语速,字里行间的回环往复,体现出一种和谐的音乐美。教师应抓住教学契机,点拨、启迪学生把握轻快、凝重、低沉、高亢、舒缓、紧张的节奏,把学生引入一个千姿百态的意境,富有节奏的朗读,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获得情感和情形的熏陶。
  2、借助器乐创设情景,激发想象力。
  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如能使音乐与语言完美结合,就能创设出良好的情景。如教《观潮》时,老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随着跃宕起伏的音乐观看潮来时的壮丽与雄奇。音乐声,浪潮声,声声入耳。音乐的采用与画面的完美结合。使学生感受到了“浪潮越来越近,一起向这边涌来,声音非常响。”理解了潮来时的“浩浩荡荡”、“山崩地裂”。当时学生所表现出的眼神和表情,证明了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大潮的壮美。
  在教学中,还可以运用快板、小鼓、电子琴等乐器进行伴奏,让学生合着节拍诵读诗文。让学生在美的音乐中享受、感悟,得到美的熏陶。
  二、熏陶感染,体悟情感美
  语文美育也要靠感情的“渗透”及审美实践的感染和陶冶来实现。体味感悟是关键,是核心。体验是主客体的沟通,所以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实践、体验,通过教学艺术启发学生进入体验状态。叶圣陶先生说:“最要紧的在多比较、多归纳、多论文格式描述、多体会,一字一句不放过,引导学生揣摩语感,体味感情。”这样,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大凡名篇佳作,无不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景抒情;因事缘情者有之,直抒胸臆者有之。因此,在教学中要力求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把握住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并把作者创作时那种激奋的情感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理解课文的美,获得启迪和教益。采用多种方式启发体味,引导学生感情体验,并进一步扩展情思,是培养审美理解力的好方法。
  三、感受教材中美的形象
  曾听过一位教师介绍她叫《月光曲》时进行美育的过程,很有特色。一开始,教师对贝多芬作简要的介绍,接着给学生描述一个静谧的月夜情境,诱发学生去深思,去遐想:皓月当空,月光如水,那柔软的银光洒满小屋,如轻纱、似薄烟,清朗静幽,周围是那样的美。然后用多媒体配乐朗读课文(倒数第二自然段),要求学生闭眼静听,边听边想象月夜的情境。从文字描绘的月夜中想象贝多芬那悦耳的、真情的、动人的琴声。这完全把学生引入了课文的意境。
  又如《桂林山水》《山雨》《燕子》《火烧云》等课文,简直就是一幅幅优美的风景画。教学时,教师如能使用形象的语言,再借助多媒体把自然景物展示出来,图文并茂,形象逼真,就会引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四、领略诗文的意境美,获得情形和理性的交融与升华
  叶圣陶先生提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如何让学生融情入境,关键在于情境的创设。教诗词,不仅使学生弄懂字面的意思,了解其主要内容,还必须“入境”才成。“多读多练”是教学诗词的一个特点。反复吟咏,方能读出韵味来,细细体味诗中蕴含的意境。同时使思维产生发散。如教《朝发白帝城》,这是李白在唐朝元二年春天遇赦,离别白帝城,乘舟东下时所作。全诗叙述与描写相结合,创造出生动感人的艺术画面:“清晨诗人辞别朝霞满天的白帝城,乘着一叶扁舟,沿着滚滚长江,顺流而下;两岸猿声不绝于耳,山峦叠嶂,夹道相迎……好一幅三峡行舟图啊!”通过听有感情的配乐导读,学生进入情境了:全诗展示了三峡美景,洋溢着诗人遇赦东归时轻松,喜悦的心情。从而与作者思想感情交融,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审美感知力
  加强多媒体教学,运用幻灯、电脑、录像、录音等媒介,将课文中抽象的视觉文字,变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这也是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运用各种电化媒介,其中的图像、声音、色彩、音乐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感知力,诸如旋律感、节奏感,观察事物的敏锐性和选择性。如有一次,我请学生来说说秋天,因为孩子生活经验不丰富,头脑中缺乏秋天景物的表象,只能说出平时印象较深的一些特点:“秋天树叶落了”,“秋天天气变凉了”,“秋天人们穿上毛了”……这时,我播放了录像片《秋天》,在美妙舒缓的音乐声中,一幅幅金色秋天的美丽图景呈现在学生眼前,湛蓝的天空,金色的田野,铺满落叶的公园小径,充满笑声的菜园、果园;动物们在准备过冬,人们在忙着收获……学生们仿佛投入了秋天大自然的怀抱中,每个画面都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注重审美情趣和意识的锻炼与培养,能焕发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的优化,能够培养和塑造健全的人格,使学生的个性更加全面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的审美创造力。

  • 【发布时间】2020/1/1 18:31:25
  • 【点击频次】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