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提升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作者】 张 贞

【机构】 广西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中心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阅读属于信息输入加工形式,是人类汲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经,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能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终身学习的需要,是信息化、数学化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 小学低年级;数学阅读能力;提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学课堂已经逐步形成了猜想、探索、验证、运用等众多关注学生思维数学活动的集合体。老师们认为数学阅读能力只是简单的读读题目,阅读更多是属于语文、文科教学的重要手段。其实,这是对数学阅读认识的误解。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指出:在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要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在农村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我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明明是一道数学过程非常简单的题目,有些学生总是出错。究其原因,不难发现由于数学语言的 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阅读又有不同于语文阅读的特殊性。很多学生由于由于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的原因,他们数学阅读的能力很低,缺乏足够的信息识别能力和迁移能力,对数学概念认识与辨别模糊不清等。那么应该如何提升农村低年级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教学中把生活情境呈现出来,从情境图中获得信息,从而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充分阅读,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从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有了阅读兴趣,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这样,就使同学们满怀学习兴趣投入到阅读数学课本中去。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时,可以创设如下情境:我们学校组织同学们去秋游,有22位小朋友要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才够呢?先让学生说说,我们知道了什么条件?还要解决什么问题?创设这样一个真实的情境,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感觉是在为自己解决问题。经过充分讨论,最后出现两种答案:5条和6条。学生发生争执,坚持需要6条船的孩子义正词严地说到“每条船最多坐4人,5条船只能坐20人,多出的2个人应该再租一条船,所以一共要租6条船。”这样的叙述不合情合情,充分体现了他们的思考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通过阅读获得信息,又通过独立思考,交流反馈,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知不觉中提升了阅读能力。
  二、教给方法,明确指导阅读
  小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阅读经验的积累,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读写结合。这对小学生而言,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掌握的,必须依靠教师对数学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共参与。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较快地提升阅读能力。
  1. 阅读要动口
  数学阅读不同于读小说,快速浏览便知故事情节。数学阅读要对数学概念、定义、定理等知识反复咀嚼,准确理解。用口默读可以大大提升阅读的准确性。
  2. 阅读要动脑
  思考是对输入大脑的阅读文字信息的识别与加工。阅读中必有思考,要指导学生顺着教师设计的教学提纲和阅读思考题,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边读边思考,尤其对重点难点内容要字斟句酌,咀嚼体味数学语言的内涵,探究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例题的算理、思路,形成自己的见解。
  3. 阅读要动手
  一是动笔圈画。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符号表示不同的意义,强化阅读重点与关键,做到心中有数,准确理解。例如:在进行“文字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边读题边圈-圈题中出现了哪些信息。
  二是动笔演练。读中演,尝试演算验证推理;读后练,形成技能技巧;练后再读,反思失误,总结经验,回顾内化,变“厚”为“薄”。
  三是动手操作。指导学生边看内容,边动手实践,通过亲身剪、拼、折、量、摆、画、观察、比较、体验,感悟新知,深入理解,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时,学生通过对提供的素材折一折,画一画,描述,亲身体验中直观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三、明确目标,培养阅读习惯
  学生在认识理解的过程中,目标是方向,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就体现在是否有目的的阅读,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严谨性及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这对小学生而言,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掌握的,必须依靠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指导数学阅读,逐渐形成一定的数学阅读习惯。
  ①阅读的自觉习惯。要培养学生阅读的自觉性,首先要让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设置有效的教学环节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引导产生质疑,进而猜测,激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辨析、比较。让数学阅读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遇到问题时,不急于动笔开始解答问题,而是自觉地静下心来阅读,在大脑里理解、分析问题,理清思路后,才开始解答问题。为养成这一习惯,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动笔解题前两分钟,仔细阅读,反复阅读的形式,让学生说说通过阅读,你了解到了那些信息,你打算如何解答。逐步形成自觉的数学阅读习惯。
  ②养成仔细阅读的习惯。数学课本上的定义、定律不像文学语言那样生动、形象、幽默。因此很多学生在阅读时蜻蜓点水式的阅读,不能深刻的理解含义,因此,教师在指导阅读时,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鼓励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仔细思考问题,养成仔细阅读, “咬文嚼字”的良好习惯。在图形的认识理解中也同样需要仔细。例如小学一年级上册, “比一比”素材图的阅读中要注重分类提炼,小兔的只数,小猪的只数,他们分别在干什么?还有什么?可以比什么?
  ③完整阅读的良好习惯,阅读的完整性是学生是否能有效综合信息得出正确分析理解的前提,只读到一半,就满以为理解了开始动笔做题,必然造成不应该出现的理解错误。
  总之,农村小学低年级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绝不可等闲视之,只有当学生形成了一定的阅读技能和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即有充裕的时间又有明确的阅读目标,进入最佳的阅读状态,真正实现数学阅读的价值,才能使数学教学与教材有机地融为一体,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2]盖野、刘相荣《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内蒙古教育    2005年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师大出版社    2002年
  [4]小学数学阅读教学论文范文。

  • 【发布时间】2020/1/1 18:43:53
  • 【点击频次】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