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论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创新实验的有效性

 

【作者】 白小燕

【机构】 四川省射洪市第六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现阶段,在我国社会快速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国家的经济和科技水平得到了良好的提升,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至此,新课改理念提出,素质教育成为校园教学工作的重点。本文针对小学校园科学教学工作开展阶段,有效进行实验创新的方式进行分析,希望能够通过最新的实验方法,找到正确的课堂知识传授模式,提高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掌握效果,以此保证小学生未来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有效性

  前言:小学阶段科学课程的开展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而小学科学课程主要就是以实践为主,通过实际的动手实验,能够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科学原理和知识内容,提高学习的效果。但是,如果实验的过程和内容过于枯燥,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本文也针对小学科学课堂中创新实验的方法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未来的良好成长和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实验材料的有效选择和应用
  在小学科学课堂的实验教学工作中,教师还需要为学生提供最合适的材料,保证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实验课程的学习,这也是学生探究科学知识作为基础和关键性的内容。小学科学课堂中实验材料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完成实验活动,更是让学生在课后能够通过科学知识,充分的对相关内容进行探究,理解生活中的疑问。在实验课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更好的操作观察和分析,因而在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上,需要方便学生的操作,实验材料保证能够最大程度地贴近学生的生活,最好是学生随手都可见的物品,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也容易理解实验的过程。在教学《摩擦力的秘密》这课时,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体验摩擦力,并开展一系列的创新性实验活动,因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有遇到摩擦力的现象,所以非常的感兴趣,但是很少有学生能够探究其中的原因。根据这样的情况,在课堂上就可提前准备好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水盆、肥皂水、毛线手套、果酱瓶等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体验。教师可先让学生徒手拧果酱瓶盖,再让学生在手上沾满肥皂水拧果酱瓶盖,再套上毛线手套拧瓶盖,通过这样的对比实验来比较哪种方法更容易拧开瓶盖,以此激发学生实验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课堂上所选择的材料并能加以恰当地运用,不仅仅是让摩擦力的现象变得更加明显,也为课后的教学活动做好了铺垫,更主要的是这些材料能够来自于学生的身边,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摩擦力给我们生活带来的重要性,对于实验课堂学习能够有着更加良好的学习兴趣。
  二、创新课堂实验过程
  小学生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课堂上创新实验的过程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进一步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效地增强了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在学习《加热和冷却》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安排进行:“糖、蜡烛受热和冷却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个实验需要准备的器材有:砂糖、易拉罐底、蜡烛、火柴、玻璃片、固体体胀演示器、烧瓶、橡胶塞、玻璃管、气球、水槽、冷热水。在这样的实验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先点燃蜡烛,再观察蜡烛的变化情况。学生可以看到,通过加热,蜡烛变成了液体,然后熄灭蜡烛,等待蜡烛的变化情况。在等待的阶段,进行白糖加热的实验,这时教师需要把提前准备好的糖画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这到底是什么做成的?在学生知道是用糖做成的画之后,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我们看到的糖都是砂砾状的,怎么能做成这样的画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糖画的创新性特点,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和引入,引导学生加热白糖之后作画,并且观察整个过程中,白糖的形态变化情况,课程结束之前再观察蜡烛的状态,以此得出本堂课的结果:白糖和蜡烛加热后融化,冷却后凝固。这样的课堂实验开展,丰富了课堂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三、实验设计的优化整合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有趣的实验,能够具有生动性的特点,又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知识学习的兴趣,而教材中设计的实验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如果教师仅仅按照教材的知识点进行照搬照抄的实验,教学就会导致整个过程变得过于机械化,也会让学生对于实验内容产生麻木感,不愿意参与其中。所以教师还需要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合理的改善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知识内容与实践探索相互结合,充分的发挥出科学课堂上实验的效果,进而创新实验内容,让学生不仅仅获取知识,也能够学习技能,使其长久地保持对于科学知识和实验学习的兴趣。
  在《简单电路》这课的学习中,教材内容主要安排的是让学生用电池、导线、灯泡等基本电路元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以点亮小灯泡为中心内容组织教学,突出电流经过小灯泡形成闭合回路才能突出这一核心概念,教师就需要对课程进行改进和设计。通过小灯泡的实验,教师可以呈现一些制作的基本材料,演示出电流和电路的基本特点,在了解基本电路的基础上,通过将小灯泡换成其它用电器,制作简单的开关和把开关加进电路里的活动,学生制作红绿灯,制作后让每一位同学都亲手画一画,由实物图向抽象的电路图过渡,把知识逐步递进,使学生在由浅入深的活动中逐渐认识了简单电路,通过这样的实验设计,能够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深入探究的能力。
  综上所述,纵观我国小学校园科学课程开展的具体情况能够看出,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理念的影响,很多科学课堂中的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中,采取的都是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仅仅是把理论知识传递给学生,即使是涉及到实验的部分,也是教师在讲台上演示学生观看,短时间内就完成了这一教学内容,无法发挥出科学课程教学创新的效果,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本文提出了科学创新实验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够改善传统小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科学课程中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未来的良好成长和进步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陈枝钧.让记录成为习惯 使探究走向深入——小学科学课堂提高实验记录有效性的策略初探[J].名师在线,2019(01):47-48.
  [2]翁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研究[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8,28(02):61.
  [3]马静强.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07):254.

  • 【发布时间】2020/2/13 19:18:05
  • 【点击频次】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