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析在小学数学课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作者】 严春露

【机构】 广西容县容州镇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本文主要阐述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提出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指导学生辨析错误问题等几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小学生;主体作用

  小学数学是一门重要学科,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发展思维,培养各种能力的主渠道。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让学生主动发展,自己发展。那就要想办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主动参与的情境,如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安排自学内容和时间,培养自学习惯;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创新意识;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培养学生读书习惯,从读书中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等。现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自己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几点尝试。
  一、让“幽默”走进数学课堂
  由于数学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严密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必须注意语言的严谨性,为了避免出现错误,上课时给人的感觉总是小心翼翼,很自然这样的课堂对学生会造成压抑,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思考问题的速度也会减慢,影响教学效果。
  要让学生主动发展,发挥主体作用,就要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科学表明,轻松的心境能使人思维敏捷,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偶尔使用一两句幽默的语言,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因为幽默本身就是一门语言艺术。
  比如我在讲一个方程时,就使用了一个小幽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先出示一个方程X+7×5=40,然后取几个数看能否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当X=1时: 左边=1+7×5=36; 右边=40 ;
  左边≠右边;
  当X=2时,当X=4.9时,当X=5.1时,左边都不等于右边,当我出示X=5时,学生显得很激动,甚至后面的同学站了起来,一个劲地回答:“5可以”。
  这时,我看看情绪高涨的同学,再看看黑板,然后微笑着说:“这方程的脾气还真倔,多一点,少一点都不行!”
  学生显得更加兴奋,你望望我,我看看你,然后睁大眼睛一齐盯着我。
  于是,我抓住机会,引导学生总结出方程的解的定义:像5这个不多不少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叫做方程的解。
  这里把方程拟人化,以突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的唯一性,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但是,它把学生的求知欲望推向了高峰,而老师正抓住同学求知欲最强烈的时机,传授知识,学生理解,记忆都很深刻,效果很好!
  自从我教数学课以来,一直注意课堂气氛,坚持让幽默走进课堂,本班以前几个很内向的学生变得开朗了,学生精神面貌也有很大改观。
  幽默还能改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为了让学生能够集中精力上好40分钟的课,愿老师多用幽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轻松获得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上好每单元的前几节课,重视指导学生自学
  有些老师认为数学不适合学生自学,因为它的知识衔接比较紧,其实不然。数学知识内部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讲,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的基础,后面的知识是前面知识的扩展与深化,当学生弄清它们的衔接规律以后,就能自己独立学习。因此,上好每单元的前几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约分和通分的依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不把分数的基本性质学好,后面的约分和通分就无从下手,所以必须认真上好这节课,使学生牢固掌握这部分的内容,如果能做到这些,对于后面的内容教师只需稍作指点,学生便能自学掌握。
  再如,在学小数除法时,教材先安排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一节内容要作为重点课上,因为后面的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要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在这里,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扩展。当学生明白获得新的知识的途径是通过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从而掌握新知识这一规律后,他们可以自学很多内容,而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自学能力,将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生面对后面老师没讲的内容,自己能把它们转化成自己学过的知识,他们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创新感”,有了“成就感”就会对数学产生更大兴趣,求知欲也会增强,同时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会由“要我学”的被动局面转向“我要学”的主动局面,事半功倍。
  其实,让学生自学绝非老师逃避责任,这已成为国际教改的共同趋势;教学的目的就是尽量做到“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的习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
  三、注意“一题多解”,“一题妙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千奇百怪,解题方法更是多种多样,使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方法,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掌握巧妙的解题方法,可以提高解题速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比如:老师在讲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可以把下面几种方法放在一起综合讲述。
  3.1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3.2同分子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3.3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1)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它们转化成上述情况中的一种。(2)可都与某个分数比较。
  3.4根据分数与除数的关系,把它转化成小数来比较。又如:3个连续偶数的和是18,它们分别是____? ____? ____。
  这道题的解法有好几种。但是下面这种方法比较起来显得简单一些:
  解:设中间的一个数是2n,则左边的是2n-2,右边的是2n+2,那么:
  2n-2+2n+2n+2=18
  即6n=18
  得n=3
  所以2n=6; 2n-2=4 ;2n+2=8
  四、重视“阅读法”教学在数学中的应用
  根据以往老师的习惯,总觉得数学课本没什么可读的内容,因此只要老师或家长让学生读书,他们总是习惯地拿出语文课本
  学生的做法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在于老师忽视了“阅读法”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老师的讲解往往教给学生怎样做题,虽然也讲解做题的根据,但留给学生深刻印象的还是解题方法,事实上,学生只是“知其然”,而书中的内容将会告诉学生“其所以然”。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希望老师们在课余时也让学生拿起数学课本。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断尝试,不断总结。
  参考文献:
  [1]陈清兆;浅谈课堂教学中深化学生的自主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1年23期 
  [2]梁乃举;小学数学教学浅议[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年04期 
  [3]孙红坤;有成效的情境导入[J];学周刊;2011年28期 
  [4]胡静;小学数学过程性评价中主体作用的探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8期
  • 【发布时间】2019/5/7 14:35:49
  • 【点击频次】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