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教师语言艺术对学生的教育影响

 

【作者】 封 烨

【机构】 广西容县容州镇都峤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语言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第一凭借,它对学生听课情绪能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课堂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完成课堂任务的主要手段,也会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氛围,是构成教学艺术的主要形式。一堂生动的课少不了语言的艺术修炼。要想成为有感召力的老师首先就应具有语言的艺术魅力。教师课堂语言艺术化能启发学生思维,是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保证教学更成功的重要条件,但也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值得每一位教师去深入研究。
  【关键词】 教师课堂语言;艺术特征;影响

  一、受教者可接受原则 
  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师的教学语言能被同事或学生所接受,不拒绝,不反感。教学语言是教学双方进行信息交流的工具,教学语言只有被受教者所接受,教学信息的交流的目的才能实现。所以教学语言能否被受教者所接受,是衡量教学语言艺术性及其教学效果的重要尺度。理解与贯彻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贯彻可接受性原则,必须把握住以下几点:
  第一、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要使教学语言易于被教学对象所接受,施教者则必须切实把握教学对象的年龄、文化、心理等特点通常说来,对于初高中生,教学语言适宜清楚明白阐释浅显易懂。当然,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有不同的教学词汇;教师因学识、修养、性格不同而有自己的教学语言风格。”总之,不论所教学科、教师个性有何不同,教学语言艺术都必须切合教学对象的特点。这样教学语言才能被教学对象所接受,才能成为沟通施教者与受教者心灵的桥梁。 
  第二、通俗易懂、易于接受。要想使教学语言为教学对象所接受,除教学语言要切合教学对象的特点之外,教学语言还要力求通俗易懂。“所谓通俗,是指教学语言能够为广大师生接受,符合教学对象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通俗是易懂的前提和手段。易懂是指教学语言为教学对象所易于理解。易懂,除了要求教学语言的表达形式即所用词汇和句法易于被人理解之外,教学语言的表达内容,也要想方设法让广大教学对象理解和接受。这样就要求教师善于调控教学语言的表达内容及其表达形式。” 
  第三、善于控制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教学语言要想使教学对象宜于接收,则需做到教学内容深浅适宜、难易得当。怎样才能使教学内容深浅适宜、难易得当呢?这就需教师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正确处理和把握教材。虽然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是不能改变的,然而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是可以拉近的。教师准确地领会把握教材,深刻地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懂得学生认知和接受的规律所在,就能把教材转化为学生可接收的教学语言。这样就架起了教学对象通向教材的桥梁,拉近了教材与教学对象之间的距离。这中间教师把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对象可以接受的教学语言这一环节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运用教学语言的技能技巧也就体现在这里。“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与教学对象的实际,来调控教学的深度和难度,灵活运用教学语言:或讲述、或点评、或直陈、或曲问、或质疑、或解难、或分析、或综合,因材施教。教学过程中,特别要运用好导语、提问语、阐述语、应变语、结语这几种教学语言,以提高接受效果。” 
  二、教学双方协调一致原则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要想使教学活动正常进行并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则需要教学双方协调一致。怎样才能使教学双方协调一致呢?“通常的手段是运用教学语言来传递教学信息,从而使教学双方做到认识一致、思想同步、行为一致。”因此,教学语言艺术的又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协调一致原则。如果说,善意真诚原则是从教学语言的传达者角度提出的,可接受性原则是从教学语言的接受者角度提出的,那么可以说,教学语言艺术的协调一致原则,实际是从教学语言的表达效果角度提出的。 
  教师在进行教学信息输出时,要与学生认识接受规律相切合。为使教学信息的输出与学生认识规律相切合,教学语言艺术应注意这样几点: 
  第一、对教学全过程要有通盘考虑和精心设计。如本节课有哪些教学环节构成,开头怎样进行,哪个教学环节应当突出,结尾又怎样进行,教学环节之问怎样有机衔接与过渡,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波澜起伏、合理合情、有序发展。又如读优美的文章,有“凤头、猪肚、豹尾”,有引人注目的开头,有内容丰富的主体,有收煞有力的结尾。从教学过程的构成上切合学生认知规律。 
  第二、对不同的构成部分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对教学重点要突出――反复地讲;对教学难点,要分散――缓慢地讲;对一般内容要交代――简明地讲。从教学的详略上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互协调。 
  第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协调进行。做到“讲”与“练”有机结合、此起彼伏、有张有驰、交替进行。这样的“教”与“学”的方式,符合人的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的转换规律。从教学的节奏上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教学信息传递方式多样化原则 
  教学信息的传递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以言语方式传递,也可以以非言语方式传递。“以言语方式传递,可以采用用于听觉的有声语言,也可以采用用于视觉的文字符号。以非言语方式传递,可以由教师本身的仪表服饰、动作体态、面部表情以及眼神等生动直观的传媒来传达信息,也可以用教学双方的人际距离来传达有关信息,还可以用分别适用不同用途的教具来传达教学信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本身就具有多种传达媒体。这些不同的传达媒体,分别作用于人的不同感觉器官。有些作用于听觉,有些作用于视觉,有些作用于嗅觉、味觉、肤觉。教学中应充分调动不同的传达媒体,相互协调,有机配合,全方位地作用于学生的全部感官。这比单纯用有声言语仅作用于学生的听觉来传达信息,更全方位、更立体化、更有效果。因为“从信息接受者角度讲,不同的感觉器官有自己特定的接受对象,诸如听觉器官接受的是声音传载的信息,视觉器官接受的是形象传载的信息。若与特定的信息传递媒体相适应,学生的全部感觉器官都调动起来,不仅可以全方位地接受信息,而且相互联系有助于产生“通感”,获得最佳的接收效果。教师用多种传递媒体,相互协调地传递教学信息,不仅要使自己的全部身心协调运作,而且可以使学生的全部感觉器官乃至全部身心和谐运作、全面发展。 
  四、结语 
  可以说,有了教学活动,就有了教学语言,同时,也正因为教学语言在教学中的存在就像人们生活中的吃饭穿衣一样平常、普通,所以我们才没有高度重视、理性地思考自己的教学语言,才没能充分地发挥教学语言在呈现课堂教学生命力,改善师生关系,发展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师必须艺术地运用课堂教学语言,烘托出良好的课堂气氛,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同时恰当地发挥表情语言辅助性作用,使课堂气氛愈加活跃。因此,我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研究教师的课堂语言,教师艺术地运用课堂语言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杨海,杨建英.对课堂语言艺术的思考.内江科技.2008年第11期. 
  [2]田绪冰.浅谈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教学探索.2010年第9期. 
  • 【发布时间】2019/6/11 20:42:14
  • 【点击频次】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