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语言

 

【作者】 古建航

【机构】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莲塘镇第一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基于道德与法治的学科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用语言表达的机会较多,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语言应该准确规范地使用道德与法治的专业术语;应该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语言,利用语速的快慢,语气的轻重,情感的交融,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具有逻辑性,思绪清言语明;善用肢体语言,利用表情、手势、眼神、合理的身体接近等肢体语言辅助传递教学信息,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 专业性;生动性;逻辑性

  古语道:教师吃饭靠的是一张嘴。其实是指教师说话艺术的重要性,课堂教学语言是决定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道德与法治科的教学尤其如此,基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语言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专业性。教师应在教学中准确规范地使用道德与法治的专业术语,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潜移默化,尤其是在归纳、小结之时,对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表达能力及答题的严谨性准确性都有所帮助。如果总是通俗化口语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会受影响,进而影响到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湘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节《初识法律》中的“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之间的联系”这一知识点时,教科书上明确指出“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如果不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犯罪”,注意这里的“可能”这个字眼,除了学习新知这个环节要注意点明之外,在总结时也一定不能漏掉,并且要加重语气重点点明,不然部分学生就可能会把“可能”理解为“一定”,从而出现基础知识上的认知错误。类似的还有如“不良行为大都是一般违法行为”中的“大都是”等。另外,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的专有名词方面也要非常注重专业性。例如对于我国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知识点,在做课堂练习题过程中我就发现所教班级中有一个班部分学生就只回答:人大会。我问学生为什么这么填,学生就说老师你刚才上课时就是这么说的。由此看出,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该专业的地方就决不能用口语或通俗语言代替书面语言,不然容易误导学生,使学生出现低级错误。
  在中学所有学科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时代感是最强的,专业性还要求教师应掌握和熟练使用道德与法治学科相关的新词汇。例如,在学习湘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做理智的消费者》中的“合理消费”这一知识点时,作为教师,应该要了解并熟悉诸如“网购”、“支付宝”、“花呗”等这些新词汇,因为很多新词被学生所熟悉和使用,教师在上课时适当使用这些新词会对拉近师生心理距离、加深对消费的直观认知有帮助作用;还有以前出现的“月光族”,现在的“日光族”这些词语,在中学来说,所谓“日光族”指的是一周零花钱在钱到手的当天就基本花完的那些人,在我所工作的学校,近年来“日光族”的队伍有扩大的趋势,其他学生也比较了解这类人的消费习惯,把“日光族”这类新词用在学习合理消费这一知识点上会更有说服力,更容易被学生认同。
  二、生动性。平铺直叙的语调,波澜全无的情感,只能让课堂成为一潭死水,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操作性不强,道德与法治科的教师,应该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语言和教学风格,在课堂上对学生形成强大的磁场,吸引着学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不知不觉地爱上你的课堂。
  生动性首先要注意语速的快慢,语气的轻重,情感的交融,这样易于吸引、打动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实现感情的升华;其次要适当运用修辞手段,如贴切的比喻、适当的反问、强烈的对比、恰当的肢体语言等等。但是也要注意,道德与法治课堂不是语文课堂,因此对于修辞手段不能滥用,以免喧宾夺主。例如,在学习湘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教育改变世界》中的“我国教育现状”中“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差距”这一知识点时,如果老师过多的列举城乡教育发展的现实差距,对城乡教育发展水平进行过度对比,学生对于城乡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的认知确实会很深刻,但负面作用也不容忽视,因为这种“深刻的认知”很大可能会让乡镇中学的学生产生或加重自卑感,也容易诱发对于教育均衡发展现状的不满思想,这些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孩子的健康成长、社会和谐都可能会带来消极的影响。
  三、逻辑性。逻辑性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精髓,“思绪不清则语言不明”,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不明,必然会带来学生思想上的混乱和模糊,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中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在逻辑性方面的要求,一般来说要遵循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层层推进。例如,还是在学习湘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节《初识法律》中的“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之间的联系”这一知识点时,通过幻灯片我给出了这样一个事例:曾在本校就读的学生王某原来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后来结识了校外的闲散青年,从此开始旷课,甚至夜不归宿在外游荡、进网吧通宵玩游戏,学会了抽烟喝酒,多次参与了校外的打架斗殴,还曾因伙同他人撬共享单车使用后丢弃路边被派出所拘留,最后,因为与他人拦路抢劫上学的小学生沦为阶下囚。就该案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该同学有哪些是不良行为?哪些是一般违法行为?哪些是犯罪行为?2、该同学一步步发展成为犯罪行为的历程说明了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试着剖析该同学最终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4、你觉得该怎样才能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第1、第2问就属于“是什么”的层次,第3问属于“为什么”的层次,最后一问经常被设置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这样的问题,其实就是要求学生通过思考回答“怎么做”。通过这样的设问,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认真思考,从而最终达到教育和教学的目的。
  四、善用肢体语言。课堂上的肢体语言主要有丰富的面部表情、适度的手势、直接的眼神接触、合理的身体接近等。肢体语言有利于辅助传递教学信息,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具体实际,营造与教学内容相宜的气氛,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道德与法治科教师丰富的肢体语言更多时候是为了营造教学情景,引领学生感悟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湘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节《社会主义在中国》中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这一知识点时,有个教师在让学生观看了港珠澳大桥的视频资料后,这个教师就问学生知道老师看了视频后感想吗?他抬平双手,迅速有力地摆动双手小臂做了一个大拇指的动作,配以激动的表情和“中国,牛!”的激情话语,瞬间引发了学生的激情,让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和认识,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一个教师,同时应该是个演说家。“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起带进去”。作为道德与法治科教师,如果能把专业知识、专业素养和个人魅力与教学语言完美结合,那他将会把学生从道德与法治课堂带入道德与法治殿堂。
  • 【发布时间】2019/6/30 11:49:09
  • 【点击频次】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