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论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

 

【作者】 汪德文

【机构】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普安镇交梨民族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代代人通过长期积累的精华;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与灵魂。在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相依共济、相扶守望、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从美不胜收的歌舞音乐到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从千姿百态的建筑到绚丽缤纷的服饰艺术,极大地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同时又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服务。当前,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受经济全球化和消费型文化的冲击,正在加快流失,许多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处于濒危状态,我国文化多样性优势正在不断丧失。为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学校要加大力度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
  【关键词】 民族文化;濒危;校园;保护;传承;途径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优势资源。只有各民族文化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社会主义文化百花园才能繁花似锦、春光满园;只有各民族文化都发展起来、繁荣起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目标才能变成生动的现实。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各族人民的热切愿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越来越凸显为一项十分紧迫的重大战略任务。
  一、当前民族文化遗产处于濒危状态,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势在必行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受经济全球化和消费型文化的冲击,正在加快流失,许多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处于濒危状态,我国文化多样性优势正在不断丧失。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势必对少数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严重影响,对中华文化的生机和活力造成严重影响,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造成严重影响。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大力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全民族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还存在诸多问题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阵地,根据国家有关做好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精神,在各级政策引领下,三都地区“民族文化进校园”初见成效,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教育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中作用,初步链接了学校、家庭与社区长期暌违的现实,给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但此仅为散点式,闪光点主要集中在少数学校,而多数却举步维艰。主要原因有:
  (一)缺乏稳定的经费支持。三都地区属于贫困民族地区,各教育阶段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总量有限,学校的财政状况捉襟见肘,难腾出足够经费支持“民族文化进校园”。而缺乏稳定的专项经费来源和支持,以致“民族文化进校园”实践成效起伏不定。“民族文化进校园”实践不断化约,甚至成为一次性活动,个别人的活动;作为“民族文化进校园”重要实践载体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也举步维艰。
  (二)缺乏专业的民族文化教师。学校教师来自不同民族,对当地民族文化了解甚少,抽选老师专门承担民族文化传承任务,难度极大。
  (三)缺乏传承的长效机制。文化传承机制是指根据文化内在发展理路,结合现代传承理念和传承技术来传承文化的机制。原生状态的教育与文化相伴相随,教育与文化在长期的“联动共生”得以生命持续升华,这是文化得以传承的天然内部机制。然而,作为现代性产物的学校,民族文化“继承人”成为学校“学习者”,因此,民族文化传承日趋式微。学校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学校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充分利用各种途径传承民族文化。但缺乏长效机制,难以形成持续推动力,“民族文化进校园”实践多呈“昙花一现”。
  (四)缺乏有效的内生动力。当今虽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现象还普遍存在,一方面,应试教育要求学生埋头于考试,另一方面,“民族文化进校园”要求学生拓展视野、丰富活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与传承民族文化的价值指向难以相协调;“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意义自不待言,但教育竞赛更“刻骨铭心”,这逐渐演化成“应然”与“实然”分离,缺乏发展动力源。因此,探寻“内生动力”是“民族文化进校园”得以持续之根本。
  三、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
  (一)明确民族文化教育内容和目标
  民族文化教育内容的选择主要依据本地特色文化,如民族歌舞、民族声乐、民族体育、民族工艺、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民俗等,犹以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重点。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依据民族文化的传承要求及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
  (二)创建民族文化教育环境
  要把民族文化融入校园环境建设,使校园环境形成显著的民族特色。如交梨民族小学鼓励学生在校着苗族服装;建“苗族文化墙”,展示有苗族芦笙模型、吃新节大型芦笙舞、斗牛图片、苗族鸡毛手键实物等,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伫足观赏、学习,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民族文化无限热爱之情。
  (三)加强民族文化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1、重视现有教师资源的培训。
  学校可聘请非物质文化传承方面的专家、学者、民间艺人给老师们讲课。一方面,让教师们了解和掌握民族文化的历史现状;另一方面,让他们知道如何学习、挖掘、传承、发展民族文化。
  2、聘请民间艺人、民族文化专家做学校辅导教师。
  如交梨民族小学聘请民间芦笙吹奏艺人担任学校师生的辅导老师,定期到校授课。
  (四)丰富民族文化校本教材
  以当地的民族文化为根基,积极开发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体,具有乡土性、民族性、实践性的校本教材。
  (五)加强民族文化与学科的整合
  要把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引进课堂,渗透于各学科中。例如三都县交梨地区把地方苗族建筑、蜡染、刺绣、民族服饰等图案引入了美术课;把拍鸡毛键、苗族摔跤引入了体育课;把苗族的苗鼓舞、芦笙舞、芦笙吹奏、唱苗歌等引入了音乐课;开设“苗汉双语教学班”,让苗族儿童不忘苗语的基础上提高汉语水平,达到了苗汉兼通。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
  1、开展民族文化考察活动。
  如交梨民族小学组织师生深入苗寨,进行苗族文化资源考察,收集、描画民族建筑、服饰、浓郁的民族风情等资料。鼓励学生走出去参加各种民族文化活动,如苗族芦笙舞、苗歌大赛等活动;参观每年一度的斗牛比赛。一方面激发了学生们学习民族文化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增强了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2、开展民族课间活动。
  将民族舞蹈引进体育大课间活动。如交梨民族小学将拍打苗族鸡毛手毽、苗族的芦笙舞创编,作为大课间活动的重要环节。既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学习了民族舞蹈,又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同时也打造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特色品牌。
  3、开展民族艺术、体育竞赛活动。
  为了让学生了解本地民族艺术、体育活动,可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民族艺术和传统体育竞赛活动。如交梨民族小学每学期都开展制作鸡毛键和拍鸡毛键比赛活动。
  总之,借助学校教育这个平台,既能使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得更科学、更有效,又使学校的课程内容更丰富、更充实,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有力策略和手段,应致力探索、不断完善。
  • 【发布时间】2019/7/12 17:01:34
  • 【点击频次】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