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试谈在幼儿园绘本剧活动中让幼儿获得审美体验
【关键词】 ;
【正文】 儿童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感触,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思考,都属于儿童的审美体验,儿童独特的审美体验,对其学习知识、认识世界都有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我园一直致力于幼儿绘本剧的实践研究,我们从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优秀文学作品入手,通过“读、编、制、排、演”等一系列活动,带领孩子们走进故事情境,感受美好意境,在角色扮演中表达自己的理解,让幼儿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使孩子的审美情趣得到开发、审美能力得到培养。
一、让幼儿在绘本阅读中获得审美体验
(一)画面层面的审美体验
首先,绘本的美术语言有很多,但是色彩是彰显图书主题的重要元素,它能传递情感温度、显现作品性格、营造画面气氛。一本好的绘本,一定是为切合图书要表达的主题与情感,选择了最恰当的色彩,色彩传递了信息也影响孩子们在阅读中的情绪体验,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如韩旭的作品《走出森林的小红帽》,绘本色彩的基调是从最初的灰黑慢慢过渡到最后的鲜艳,如树颜色的渐变:灰黑、墨绿、深绿、浅绿,小红帽衣物颜色的渐变:灰黑、红黑、暗红、橙红等等,这个过程是伴随着主人公——弱小无助的盲人小红帽,从一开始对未知世界充满惶恐、不安到因获得帮助从而释放出自己的善良、信任最后感动大灰狼的过程,色彩的变化与情节的发展两条线相互融合,使孩子们的视觉体验与思想感应相一致,这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种新奇、有趣、充满期待的审美体验。其次,绘本的艺术表现技法也各不相同,有剪纸、水墨、拼贴、雕刻等等,这些技法的艺术效果显著,对孩子们的审美体验也很有冲击和帮助,如玛蒂娜·布尔的作品《不听话的小猪》,她选用了布艺的拼贴画形式来展示,不论是人物、动物、植物还是背景,都是用布拼接起来的,布料不同、颜色各异,但角色形象跃然纸上、层次分明、生机盎然,颇有3D效果,孩子们在阅读绘本的同时,会油然产生强烈的自己也要动手剪一剪、拼一拼的想法。
(二)语言层面的审美体验
不同绘本的语言风格各不相同,有的童言稚语,有的形象生动,有的幽默风趣,有的短小精悍。不断重复的有韵律感的语言,有很强的可朗读性,会大大提高幼儿参与讲述的积极性,比如绘本《挠挠大怪物》,反复出现的短句“抓不住我了吧,大怪物”、“追不上我了吧、大怪物”、“咬不动我了吧,大怪物”,句子在重复中又有变化,孩子们跟着一起讲述的兴趣浓厚;贴近幼儿生活的语言能调动幼儿的经验,如绘本《走出森林的小红帽》中的“我感到了太阳的温暖!我听到了小鸟在歌唱!我闻到了花香!多美的一天呀!”等语言,能充分调动了孩子的感知觉;形象生动的语言能调动孩子的好奇心,让其身临其境地感知故事情境,如绘本《鳄鱼警官查案记》中的“突然,一声刺耳的尖叫声从树林里传来,鳄鱼警官迅速跳下警车,无所畏惧地向森林深处跑去”,紧紧抓住了孩子的注意力;而新词汇的出现则能锻炼他们的思维和理解能力,比如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中的词汇就比较丰富和生动:昂首挺胸、得意洋洋、不紧不慢、紧追不舍、东倒西歪等等。这些风格各异的绘本语言,能给孩子以不同的审美体验,大大丰富了孩子的语言世界。
(三)情感层面的审美体验
优秀的绘本能做到将许多深奥的道理深入浅出地蕴含在妙趣横生的故事中,儿童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会产生移情现象,会随着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或高兴、或难过、或担忧、或生气,他们的个性想象和社会性情感体验能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提高,并且在阅读中也潜移默化地逐步领会什么是应该学习的真善美,什么是应该摒弃的假丑恶,比如绘本《狼大叔的红焖鸡》,随着故事情节的反转,孩子们感受到了爱与尊重的重要,又如绘本《十一只猫做苦工》,随着绘本中的情节发展,孩子们与这十一只猫一起体会到因为不遵守规则而吃到的苦头,自然而然就萌发了要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还了解了生活中常见的规则标志的含义和作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审美体验效果,促进了他们社会性行为的养成,发展了良好的社会性品质。
二、让幼儿在剧本创作中获得审美体验
随着绘本深度阅读的结束,接下来就进入剧本创作的阶段。丰富的绘本资源只是为孩子们的绘本剧提供了蓝本和源泉,要真正适合让孩子们上台表演,还需要对绘本进行加工,一个好的绘本剧需要完整、生动的故事,所以对绘本的再次加工和创造显得尤为重要。但在绘本剧的创作过程中,要做到孩子在前、教师在后,教师应该扮演的是幼儿创编剧本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剧本创作初期,教师先向幼儿提出创编要求,鼓励孩子们根据故事情节大胆想象角色之间的对话,包括语气、语调和动作,然后再请家长帮忙将孩子们的想象进行及时的梳理和记录,并将其装订成册予以展示,之后教师再给每个孩子提供讲述自己剧本的机会,请大家来确定最终用于表演的完整剧本。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体会到大胆想象的乐趣,体会到自己在剧本创作中的不可或缺,体会到老师和家长的充分认可,这种正向的体验极大增强了孩子们参与剧本创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对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为接下来的表演打好了基础。
三、让幼儿在道具制作中获得审美体验
剧本成型之后,就进入服装道具制作阶段,孩子们对于自己动手制作表演要用的服装、道具、背景等具有强烈的兴趣,老师可以引导、帮助但绝不要越俎代庖剥夺他们体验自己动手的乐趣。比如表演服装的制作,孩子们先是根据剧本需要定下每种角色的扮演人数,再根据角色确定相应的设计稿,然后是选择合适的材料,再制作出能穿的、足够数量的服装,最后通过装饰使其美观,道具及背景的完成也是如此,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断想象、尝试、探索、调整,特别是为了服装和道具的效果达到最好,孩子们精益求精、干劲十足。比如在《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服装道具准备中,在给白雪公主的裙子装饰的时候,孩子们提出色彩要鲜艳一些,左右的彩条一定要对称,白雪公主的的裙子下面要加一点花边,白雪公主的座位应该是金色的,七个小矮人的屋子门口要挂上好看的小红灯笼……随着孩子们对审美要求的不断提高和逐渐完善,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都在不断得到提升。
四、让幼儿在分幕排练和展演中获得审美体验
随着服装道具的完成,孩子们可以进行排演了,但无论是分幕排练还是正式展演,对孩子们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分幕排练中牵涉到角色的选拔与分配、演员的配合、道具的使用顺序、上下场的路线等等,这个过程有可能会因为角色分配问题产生争执,排练过程中又会有忘记台词、动作、出场顺序、舞台站位等问题,在互相碰撞、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慢慢学会了协商、合作、体谅他人。而在正式展演之前,还有许多的准备工作要完成,包括设计请柬、制作海报、编排座位、制作演出门票等等,这些都需要孩子们学会统筹安排、分工合作以及应对突发事件。当最终在舞台上完成绘本剧展演并收获了其他班小朋友们热烈的掌声之后,孩子们将体验到的是一种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任务的合作之美,这种体验会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正面积极的作用。
绘本剧是属于儿童的一种美的艺术,它能给予儿童心灵成长的多重享受,今后,我们还将在绘本剧的实践道路上不断转变自己的儿童观、世界观,致力于进一步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的表现能力。
一、让幼儿在绘本阅读中获得审美体验
(一)画面层面的审美体验
首先,绘本的美术语言有很多,但是色彩是彰显图书主题的重要元素,它能传递情感温度、显现作品性格、营造画面气氛。一本好的绘本,一定是为切合图书要表达的主题与情感,选择了最恰当的色彩,色彩传递了信息也影响孩子们在阅读中的情绪体验,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如韩旭的作品《走出森林的小红帽》,绘本色彩的基调是从最初的灰黑慢慢过渡到最后的鲜艳,如树颜色的渐变:灰黑、墨绿、深绿、浅绿,小红帽衣物颜色的渐变:灰黑、红黑、暗红、橙红等等,这个过程是伴随着主人公——弱小无助的盲人小红帽,从一开始对未知世界充满惶恐、不安到因获得帮助从而释放出自己的善良、信任最后感动大灰狼的过程,色彩的变化与情节的发展两条线相互融合,使孩子们的视觉体验与思想感应相一致,这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种新奇、有趣、充满期待的审美体验。其次,绘本的艺术表现技法也各不相同,有剪纸、水墨、拼贴、雕刻等等,这些技法的艺术效果显著,对孩子们的审美体验也很有冲击和帮助,如玛蒂娜·布尔的作品《不听话的小猪》,她选用了布艺的拼贴画形式来展示,不论是人物、动物、植物还是背景,都是用布拼接起来的,布料不同、颜色各异,但角色形象跃然纸上、层次分明、生机盎然,颇有3D效果,孩子们在阅读绘本的同时,会油然产生强烈的自己也要动手剪一剪、拼一拼的想法。
(二)语言层面的审美体验
不同绘本的语言风格各不相同,有的童言稚语,有的形象生动,有的幽默风趣,有的短小精悍。不断重复的有韵律感的语言,有很强的可朗读性,会大大提高幼儿参与讲述的积极性,比如绘本《挠挠大怪物》,反复出现的短句“抓不住我了吧,大怪物”、“追不上我了吧、大怪物”、“咬不动我了吧,大怪物”,句子在重复中又有变化,孩子们跟着一起讲述的兴趣浓厚;贴近幼儿生活的语言能调动幼儿的经验,如绘本《走出森林的小红帽》中的“我感到了太阳的温暖!我听到了小鸟在歌唱!我闻到了花香!多美的一天呀!”等语言,能充分调动了孩子的感知觉;形象生动的语言能调动孩子的好奇心,让其身临其境地感知故事情境,如绘本《鳄鱼警官查案记》中的“突然,一声刺耳的尖叫声从树林里传来,鳄鱼警官迅速跳下警车,无所畏惧地向森林深处跑去”,紧紧抓住了孩子的注意力;而新词汇的出现则能锻炼他们的思维和理解能力,比如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中的词汇就比较丰富和生动:昂首挺胸、得意洋洋、不紧不慢、紧追不舍、东倒西歪等等。这些风格各异的绘本语言,能给孩子以不同的审美体验,大大丰富了孩子的语言世界。
(三)情感层面的审美体验
优秀的绘本能做到将许多深奥的道理深入浅出地蕴含在妙趣横生的故事中,儿童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会产生移情现象,会随着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或高兴、或难过、或担忧、或生气,他们的个性想象和社会性情感体验能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提高,并且在阅读中也潜移默化地逐步领会什么是应该学习的真善美,什么是应该摒弃的假丑恶,比如绘本《狼大叔的红焖鸡》,随着故事情节的反转,孩子们感受到了爱与尊重的重要,又如绘本《十一只猫做苦工》,随着绘本中的情节发展,孩子们与这十一只猫一起体会到因为不遵守规则而吃到的苦头,自然而然就萌发了要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还了解了生活中常见的规则标志的含义和作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审美体验效果,促进了他们社会性行为的养成,发展了良好的社会性品质。
二、让幼儿在剧本创作中获得审美体验
随着绘本深度阅读的结束,接下来就进入剧本创作的阶段。丰富的绘本资源只是为孩子们的绘本剧提供了蓝本和源泉,要真正适合让孩子们上台表演,还需要对绘本进行加工,一个好的绘本剧需要完整、生动的故事,所以对绘本的再次加工和创造显得尤为重要。但在绘本剧的创作过程中,要做到孩子在前、教师在后,教师应该扮演的是幼儿创编剧本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剧本创作初期,教师先向幼儿提出创编要求,鼓励孩子们根据故事情节大胆想象角色之间的对话,包括语气、语调和动作,然后再请家长帮忙将孩子们的想象进行及时的梳理和记录,并将其装订成册予以展示,之后教师再给每个孩子提供讲述自己剧本的机会,请大家来确定最终用于表演的完整剧本。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体会到大胆想象的乐趣,体会到自己在剧本创作中的不可或缺,体会到老师和家长的充分认可,这种正向的体验极大增强了孩子们参与剧本创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对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为接下来的表演打好了基础。
三、让幼儿在道具制作中获得审美体验
剧本成型之后,就进入服装道具制作阶段,孩子们对于自己动手制作表演要用的服装、道具、背景等具有强烈的兴趣,老师可以引导、帮助但绝不要越俎代庖剥夺他们体验自己动手的乐趣。比如表演服装的制作,孩子们先是根据剧本需要定下每种角色的扮演人数,再根据角色确定相应的设计稿,然后是选择合适的材料,再制作出能穿的、足够数量的服装,最后通过装饰使其美观,道具及背景的完成也是如此,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断想象、尝试、探索、调整,特别是为了服装和道具的效果达到最好,孩子们精益求精、干劲十足。比如在《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服装道具准备中,在给白雪公主的裙子装饰的时候,孩子们提出色彩要鲜艳一些,左右的彩条一定要对称,白雪公主的的裙子下面要加一点花边,白雪公主的座位应该是金色的,七个小矮人的屋子门口要挂上好看的小红灯笼……随着孩子们对审美要求的不断提高和逐渐完善,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都在不断得到提升。
四、让幼儿在分幕排练和展演中获得审美体验
随着服装道具的完成,孩子们可以进行排演了,但无论是分幕排练还是正式展演,对孩子们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分幕排练中牵涉到角色的选拔与分配、演员的配合、道具的使用顺序、上下场的路线等等,这个过程有可能会因为角色分配问题产生争执,排练过程中又会有忘记台词、动作、出场顺序、舞台站位等问题,在互相碰撞、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慢慢学会了协商、合作、体谅他人。而在正式展演之前,还有许多的准备工作要完成,包括设计请柬、制作海报、编排座位、制作演出门票等等,这些都需要孩子们学会统筹安排、分工合作以及应对突发事件。当最终在舞台上完成绘本剧展演并收获了其他班小朋友们热烈的掌声之后,孩子们将体验到的是一种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任务的合作之美,这种体验会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正面积极的作用。
绘本剧是属于儿童的一种美的艺术,它能给予儿童心灵成长的多重享受,今后,我们还将在绘本剧的实践道路上不断转变自己的儿童观、世界观,致力于进一步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的表现能力。
- 【发布时间】2020/4/21 18:12:20
- 【点击频次】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