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高年级后进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作者】 覃启祥

【机构】 广西百色市隆林县平班镇扁牙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5—7儿童是学习能力培养和形成的最佳时期,到小学高年级培养起来就相对困难了。我们发现同样简单的知识点,如果教会一个学习能力正常的一二年级的学生,费的时间和精力都很少;而教给一个高年级的后进生,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后进生依然走不出个人错误的逻辑思维怪圈,他迟迟不能接受这点知识。针对高年级后进生学习能力难于培养,知识接受能力差的问题,我们采用了外在的“高难雅”而暗含的内容“简易俗”的形式,再结合后进生个人的性格,实行以难带易的反思维培养模式。实践结果表明,在这个模式思维的指导下,可以把大部分的高年级后进生改造成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后进生学习能力;培养

  英国思想家洛克提出“心灵白板说”,根据这个学说,人生出来如一张白纸,我们在它上面画什么就是什么,而且刻画得越早对人生影响越深远。如果儿童头脑还单纯的如“白纸”的时候,我们教会他们学习方式方法,他们头脑里面几乎就占满了学习方式方法,在单纯的脑环境下,很快就形成能力。而到了五六年级(11—13岁)阶段,好多非学习的思想思维已经抢先进入儿童圣洁的头脑,这些思想思维有好多与学习能力培养是相抵触的,甚至是不良的不相容的。在这个时候,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后到的学习思想很难找到着色点,就算暂时有着色点,也被非学习思想所覆盖。那我们用什么办法把高年级后进生原有的非学习思想思维抹淡,把学习思想思维放入学生头脑,最终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呢?我们采用了外在的“高难雅”而暗含的内容“简易俗”的形式,实行以难带易的反思维培养模式,慢慢地替换学生的非学习思想,从而形成了学习能力。下面就这个培养模式进行具体的探讨阐述:
  一、用“难题”反补的基础“易题”,由“易题”知识量的积累达到质变
  小学高年级后进生不是先天没有学习能力,而是他们的能力没有得到开发。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开发后进生的学习能力呢?我们可以抓住后进生在同龄面前“好面子”的心理,让后进生做“难题”,以增强后进生的光荣感;再趁机在学生做难题时,补充相关基础知识,让学生的知识由量的积累达到质的变化,最后形成一种学习能力。
  (一)后进生做“难题”增光荣感,树立信心,促进步。
  按照作业心理学:在儿童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能以自己的方式和计划去完成作业,并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且纠正的方法,就可以培养责任心和动手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后进生做“难题”不是力所能及,这违背了作业心理学,但我们给后进生设计好的“难题”是他们“力所能及”的作业。我们依据后进生“内虚外强”的心理来刺激他们的学习欲望,后进生内心很自卑,而外在的表现是在同龄面前“好面子”以掩盖的内心空虚,我们就从后进生的外烁表现入手重塑他们的信心。
  比如我们教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这一课时,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直接提问后进生,要求他站起来朗诵,那将一无所获。但我们让一个成绩中等的学生去问一个后进生《牧童》这首诗怎么读,后进生为了保住“面子”,他是愿意读的。在读的过程中,他会遇到:埔(pū)、笛(dí)、脱(tuō)、蓑(suō)、卧(wò),这几个词读音问题,有时会遇到与同学发生争论字的读音现象,后进生大多会偷偷的来问老师,以便下回能读对,挣回失去的“脸面”。这样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为保住“面子”而读书学习的欲望,虽然这是低层次的欲望需求,但是根据美国教学心理学家马洛斯的需求层次理论,?越低的层次需求越容易满足,越容易被人接受。
  当学生来问老师时,就是我们老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最佳切入时,我们老师就教学生读诗之外,趁机教给学生诸如汉语拼音、写字笔顺笔画之类的基础知识。这一着是改变后进生学习能力的关键点,如果我们操作不好,学生就只有这么一回来问老师,如果做得好,学生就会常来,我们就可以培养学生。那我们该怎么操作呢?我们就必须抓住后进生的另一个心理,后进生喜欢简单的直接的知识,不喜欢繁杂的抽象的知识,特别不喜欢大道理。当后进生鼓起勇气来问老师时,他考虑的是:老师尽快教会他读诗,以便在同学们面前赎回“脸面”。所以我们就应马上给学生范读,其次马上教他疑难的字词,而后师生一起读诗,顺便教他几个拼音,教他写一两个字,最后交代以后有什么问题欢迎来问,前后耗时10分钟。简单直白的知识进入后进生的脑海,没有繁杂深奥的道理,没有难解抽象思维,学生不感到任何压力,当他回到同学中间赎回“脸面”,光荣感油然而生,下回学生遇到困难时,他会再来,我们再有机会教诲学生。
  (二)顺势补基础,由量的积累促成质变,形成学习能力。
  上面是我们设计给后进生的一题“难题”,在解决过程中,我们反补学生拼音、写字等小学一年级基础知识,因巧妙的镶嵌在五年级《牧童》诗里,学生没有觉得被“弱智感”,反而觉得简单明了,愿意接受。下来的一步就是如何给学生积累巩固这些基础知识,我们的做法就是:“易题”的知识量的积累达到质变。做法除了与高年级的知识融合渗透外,还可以在课堂上的提问技巧、同学的互动下功夫。比如,后进生问过“圆的面积计算”,课后老师已经辅导好了,上课时,我们提问后进生就是提问他上黑板计算“圆的面积”,他能在同学面前计算他拿手的题目,他会乐意,他的知识熟练度就进了一步。当与同学们互动时,给他一个“高雅而简单的任务”,比如数学课分组合作,给他做组长,还做“测绘员”,专门量量角的度数、画平行线、指出角的关系等基础工作,繁杂的计算由其他组员完成。经过多层次多角度的给后进生接触、练习、积累基础知识的机会,大约用一个学期时间,后进生就有足够的基础知识自我学习,语文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数学直接套公式的基本计算,后进生都可以独立完成。再接下来的一步,就是平时布置给后进生的个人作业是他懂过做过的题目变种,而久不久又“指使”其他同学拿半难不难的“难题”与后进生合作,给他可以解一两步,后面就是似懂而非懂,这样他又带着求知的欲望来问老师,老师又趁机给他补基础知识。又经过一轮的练习补充,当基础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会自然发生学习的质变。
  我们从后进生在同龄人面前爱“面子”的心理入手,一步一加强他的基础知识,最后由知识推动后进生的学习能力,从外表上看,以为是个案,其实这样做法又顺应了作业心理学得另一条规律:先练后教,就是先练不懂哪里教哪里,或者看不懂到什么程度,最后制定教学策略。实际上,这样做是有规律可循的,其效果是普遍性的。
  二、引导后进生学会提出“高雅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提出问题的本身没有高下雅俗之分的,但是大多后进生心理不全,要么捣乱式的提出匪夷所思的问题,要么就沉默,因而后进生一旦提出问题,就会招来异样的目光,不管对不对,同学们首先哄笑一番。哄笑又加重后进生的自卑心理,有些后进生以外表强势的表现以掩盖内心的空虚,弄一些怪异的问题,以达哄笑的效果;有些则胆怯生生提出问题,其表现也令其他同学可笑;有些沉默,偶然说话,其他同学也觉得奇怪。从这些现象分析来看,不是要区分提出问题的雅俗,而是要想办法去掉后进生的自卑心理使其重回自信的正常轨道。
  我们也是顺着后进生的心理顺势利导,既然在后进生有“高雅问题和庸俗问题”之分,我们老师没有必要用大道理去纠正学生的想法,而是干脆承认和利用。我们就引导后进生提出他认为“高雅的问题”,也就是同学们认为有意义的问题。那怎么引导呢?我们的做法就是制造了一个情境,在老师的创设情境的感染下提出有价值的、值得研究的问题,有时个别辅导后进生怎么提问题才是“高雅问题”。
  比如教学五年级语文(上)《景阳冈》这一课时,课一开始,对中等偏上的学生就交代“同学们自读课文,看课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不懂的举手提问”,这样交代就可以可以了,中上学生读完就会问:课文怎么有很多的动作描写?有什么用?等等。但后进生大多不问,一问就会问:老师老虎有多大?老虎和车哪个跑得快?你打得过武松吗?等等,这当然也是问题,但对于学习这篇课文学习意义不大,于是就会遭到同学们的笑话。如果我们课外能训练后进生表演武松打虎,一个演老虎,一个演打虎,当上课时,我们就用5分钟时间演这出戏,接着老师提出一个能引出问题的问题:对于你的演出,你有什么想说的,又有什么想问的?因这一出戏是后进生演的,他就会问:老师,我演老虎,怎么把老虎的动作牢记呢?老师,我演武松,怎么演得更像呢?老师把这些问题抛给其他同学,其他同学觉得这些问题确实不好解决,他们就不觉得好笑,甚至想了很久也难回答。后进生因能演出而高兴,又能提出难倒同学们的“高雅问题”而欣喜。这样训练半个学期左右,后进生的自卑心渐渐淡去,学习信心竖起,他们不再是沉默者或捣蛋者,学会正确思考问题的学习能力慢慢形成。
  以上是由问题出发倒回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其具体的做法就是:外在形式“高难雅”而内涵“简易俗”。让后进生紧盯着外在的光艳,自觉进到由易到难的知识学习,又由知识的量积累以达到提升学习能力的突破,这个方法对于补救错过最佳培养学习能力时机的五六年级学生是很有效的。当然,后进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涉及心理辅导、不良行为的纠正、学习方法习惯的养成等,以后我们还要努力的研究,以期能更好解决小学高年级后进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课题。
  参考文献:
  [1]【美】 杜威 《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 人民教育出版社
  [2]【美】 马洛斯 《人类激励理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3]【中】 李彦福 《学会做课题》 广西人民出版社 
  [4]《教育心理学》 塞宾浩斯的记忆原理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发布时间】2020/5/9 9:09:35
  • 【点击频次】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