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农村小学国学经典诵读 指导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作者】 王学彬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凤鸣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为落实“语文修订课标”对诵读积累国学经典提出的新要求,近年来笔者积极开展校本行动研究,在初步分析找准农村小学在国学经典诵读指导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着力实践探讨解决对策,并取得较为显著的诵读指导实效。
  【关键词】 语文修订课标;国学经典诵读;问题与对策;实践探讨

  近年来,诵读积累以古诗词为主要内容的国学经典,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一点在2011年教育部修订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修订课标”)中对诵读积累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2016年秋季开始使用的部编本语文教科书中也有充分体现和科学编排。从笔者所在小学开展的国学经典诵读积累指导来看,虽然热情普遍较高,也取得过一定成效,但离“语文修订课标”提出的基本要求和部编教材的编写意图还有较大差距,整体诵读质量不高,特别是在发挥“立德树人”功能方面差距更大。为此,近年来笔者自立《农村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指导存在问题与策略创新探讨》这一校本研究专题,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努力找准存在问题,并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增强了国学经典诵读指导效率。   
  一、农村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指导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古诗词为主要内容的国学经典,大多距今年代久远,写作背景复杂,而且内容高度凝练,情感含蓄深邃。要指导好学生诵读积累这样的国学经典,教师首先必须下一番对内容的感悟和策略的探究功夫。但很多教师恰恰缺乏这种功夫,习惯于采用“解释题目—读通诗句—分析字词—串讲诗意—总结思想”这一传统而呆板的五步教学模式,使国学经典诵读指导仅仅停留在“解释”的层面上,以致原本完整和谐、充满活力、内涵丰富的国学经典,在教师逐字逐句的解说中成了枯燥的文字符号,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其具体表现是:
  1.应付考试,机械背默。完全以应考为目的,无论诵读什么国学经典,都要求学生单调的背诵、机械的默写,并做到一字不落。学生的灵动、想象就在这种死记硬背中逐渐被消磨。
  2.简单问答,支离破碎。教师忽略以古诗词为主要内容的国学经典,有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特别是深远的艺术意境,需要反复诵读、深刻体会的特征,在指导中只是“一来二去”地泛泛问答,破坏了国学经典的整体性,使学生对其意境的理解感悟支离破碎。
  3.不看对象,面面俱到。有的教师指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不看学情、不分析诵读内容特点,一概侃侃而谈、唱“独角戏”式地分析,尽管全面深刻、头头是道。但由于未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使学生难得要领,处于迷茫状态。长此以往,逐步使学生感到诵读国学经典非常费劲,进而产生厌恶心理。
  4..不求甚解,死板翻译。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中,特别是对教材内的古诗文教学中,不是将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读准读好、整体感悟上,而是迫不及待地要求学生根据注释或老师点拨把古诗文用现在的话写下来,甚至背下来,将鲜活的经典教得沉闷而无趣。
  二、解决农村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指导存在问题的策略探索
  在认真自我反思、深入调研分析,初步找准农村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指导存在的主要问题之后,笔者采取深入学习课标精神明确诵读要求、观看名师诵读指导实录获得直观感受与自我设计实施诵读指导实践从中感悟提炼结合起来,逐步明晰了解决思路、探寻出解决策略,并增强了诵读指导实效。
  1. 前提——教师要读懂教材、用好教材,指导学生在诵读中“学会诵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以古诗词为主要内容的国学经典,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指导小学生诵读积累以古诗词为主要内容的国学经典、实现“国学育人目标”,首先要指导学生把教材内的国学经典诵读积累好,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在诵读积累中“感悟积累诵读方法”,为后续拓展、深化诵读奠定基础,从而顺利实现“举一反三”、“立德树人”。要实现这一指导目的,教师先要读懂、用好教材特别是部编语文教材,做到以教材中的国学经典诵读为载体,教会学生“诵读积累经典的方法”,并指导他们运用所掌握的“诵读积累经典的方法”进行拓展诵读积累。这就要求教师还要注重结合教材内编排的国学经典诵读内容的特点进行科学适量的补充拓展,有效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现在正在使用的人教版实验课标教材特别是部编语文教材,每册中除编入精读课文之列的经典古诗文和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类经典古诗文之外,还分爱国、爱心、惜时、诚信、立志、勤奋等主题,选编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相吻合的国学经典诵读内容。在指导学生诵读积累前,我注重梳理整合,将教材内要求精讲、日积月累的国学经典与根据主题需要拓展延伸的国学经典有机结合起来,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班级国学诵读园地”、班级学习QQ群等呈现给学生和家长,方便他们随时查阅、诵读,逐步实现“量”的积累,最终实现“质”的飞跃。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诵读积累大量的经典诗文,做到了“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其中的精华,得到经典文化的浸润,促进语文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素养的生成。
  2. 关键——教师要创新方式、活动推进,促进学生在诵读中“兴趣倍增”。
  心理学家指出:“兴趣是在过去的知识经验愉快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识某一类新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指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要持续有效,其关键是“动之以趣”,而“动之以趣”的法宝是创新方式、活动推进。比如,笔者尝试借助传统佳节开展诵读国学经典活动,学生兴趣盎然,诵读效果显著。春节、元宵、中秋、端午、重阳等都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节,每逢传统佳节我都发动指导学生收集有关的国学经典,要求他们或摘抄,或交流,或办手抄小报,使学生在庆祝传统佳节过程中,既了解我国传统佳节的来历、风俗习惯,又积累丰富经典文化。再如,针对不同年段学生的诵读基础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竞赛,效果也很明显。为了解决部分学生对诵读国学经典感到“枯燥乏味”问题,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我在低年级组织开展“古诗朗诵”擂台比赛,孩子们摇头晃脑地吟诵着“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让稚嫩的童音回荡在校园上空;在中年级组织开展“经典伴我成长”演讲比赛,孩子们侃侃而谈自己在诵读经典中得到的收获和启迪,以及对人生的感悟,个个收获满满;在高年级组织开展“读中华美文,感受华夏文明”习作比赛,孩子们在字里行间中对古代圣贤的崇敬,对悠久历史的自豪,对自己身上肩负的振兴民族的责任感溢于言表。为了让学生从国学经典中汲取营养,规范言行,我还组织学生开展“学经典,知礼仪,守法纪”知识竞赛,指导他们结合诵读内容讲述礼仪及法纪在自己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性等,让国学经典发挥充分的育人功能。正是通过一系列的、创新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始终学得生动活泼、兴致盎然、收获满满: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成为本班的班训;“温故而知新”已成为学生学习的座右铭;“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已成为学生们的人生态度……在学习生活、交流表达中会引用国学经典已成为学生们最引以为豪的行为。
  总之,通过国学经典诵读行动研究,大力改革创新国学经典诵读指导策略和方法,其影响已有我的班级辐射到全校。现在你来到汪营镇第一小学,引入你眼帘的是:诵读积累国学经典已然成为学校的一种时尚,处处可见学生手捧《国学经典》的身影或国学经典内容展示专栏和园地,时时可闻他们珠玉落盘的朗朗诵读。这样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其成效是可喜的:在诵读积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中学生知道了该如何学习;在诵读积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学生懂得了孝敬父母、感恩回报;在诵读积累“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中学生知道了怎样做人;在诵读积累“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中学生懂得了团结合作的重要;在诵读积累“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句中学生明白了自己肩上的责任……总之,持之以恒、科学有效地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引领了师生的思想,净化了师生的灵魂,增强了师生的素养。
  • 【发布时间】2020/6/10 16:24:27
  • 【点击频次】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