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克服留守儿童厌学心理和性格内向的一些方法

 

【作者】 农世芳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岩茶乡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我国农村,由于就业机会的缺乏以及务农收入的低下,很多父母都会选择到发达的城市里面去寻找工作机会,来增加收入。因此产生了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没有父母的爱护和教育,无心在学校学习,厌学心理相当严重。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的心理沟通,在学习和生活上多给予关心和照顾,磨练他们的坚强意志,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其健康的心理。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苗族;厌学心理;性格内向

  一、厌学心理极为严重。(尤其是苗族学生)
  大多数“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叔、伯、姑、姨、舅等监护。
  (一)他们在监护中思想观念保守,以老的方法、经验来教育孩子,其它如精神、思想上的教育等于是零。
  (二)叔、伯、姑、姨、舅等因不是自己的子女,不严管严教,任其自然。
  (三)父母在外打工,在城市增长了见识,无文化同样能挣到很多钱,产生了“读书无用论”,只要完成了初中以上的学业,打工同样能挣钱的思想。
  (四)陈旧观念根深蒂固的打工父母,认为是自己命不带机遇,找不到钱,对子女的学习情况不闻不问,只要不出什么事故就万事大吉。这些导致“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而现在的孩子喜欢当前的潮流,追求新颖,赶时代,行为习惯差,对学校没有兴趣,不愿参加活动、在校无心学习,上课无精打采,下课生龙活虎,生活无聊而空虚。他们根本看不到知识将会给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他们来说,似乎已经没什么实际意义了。
  (五)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学校以分数高低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评价机制,使得我们的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那些学习成绩好,听话的学生。而大多数“留守儿童”对于学习基础差,又经常违反纪律,多数教师更是不闻不问,不理不管,也认为管不了。“留守儿童”厌学心理自然而然便产生了。
  二、性格内向
  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遇到困难时由于害怕、平时与同学之间不打交道等各种原因不愿向他人求助,久而久之变的不愿与人交流来往。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得偏激、易怒,与人交往没有礼貌,怨恨父辈导致亲情缺失。有些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没能耐,才要出去打工挣钱,把自己丢在家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让亲子关系冷漠。在和其他孩子进行交往时,不受欢迎和重视。
  要根本消除留守儿童厌学心理的现象,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主要活动是在心理和生理活动现象领域内进行的。”就是说,思想、品德、知识、美感等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以个性心理活动为基础。这其中有渗透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
  德育不应要求孩子们去死记硬背道德准则,但是,要求孩子们从心灵深处、从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伦理道德。选取一些学校里或者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让孩子们发表看法,共同讨论,自己去领悟和判断对错与是非。集体游戏也是一种重要方式,让孩子懂得顾及与体谅别人,懂得如何与同伴合作。如在玩“老鹰捉小鸡”游戏后,让学生回到班上发表看法,为什么有时老鹰能捉到小鸡,有时却不能。从中学生明白了与同学之间合作的道理。最后老师让学生作总结,总结不到的教师作补充。这点说明,实践悟出的比口头上详细讲解和死记硬背书上的效果是天壤之别。(注:在玩游戏前先叫一个高年级的苗族学生一起参与,目的是让他(她)通过苗语进行翻译,让更多的苗族学生晓得,因多数学生还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在班上也一样。)在智育、体育、美育也同样要个翻译的。
  (二)开学前开一次家长会(每个学期)
  利用开家长会,从老人思想观念保守、以老立法、老经验、放任自由;家长对平时学生违反学生纪律,班主任通知也不理不采;过多的给予学生物质上的东西;在外打工任由在家的老人或亲戚监护,而作为父母的却不闻不问;不懂文化同样能赚到钱,“读书无用论”等进行逐一解释清楚。让他们知道,父母的辛苦目的是为了孩子将来日子过得更好,从而增强了对留守儿童的重视,学生厌学心理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注:也要邀请请一个会苗语的教师进行翻译,达到更深的沟通。)
  (三)从其兴趣入手
  1.寓教于乐,趣味横生
  寓教于乐,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课文内容实施愉快教学的一种手段。这种方法的设置,是为了有效的教学,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例如,语文课上先放一段事先录制好的关于苗族的跳坡的画面之后,问学生电视上为什么会出现图像,因苗族同学对本民族的生活习性有特殊感情,这样必然会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学习积极性一定会提高。
  2.提问设疑,培养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对一眼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例如,在安全课教学中,就要从问题入手,善于设疑,引导学生思考。讲述怎样才能做到安全,平时不注意安全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后果?然后安排学生带着“疑”看书,产生兴趣。部分苗族(五、六年级的男同学)利用周末时间,把家长的摩托车开出去,而且是开飞车。作为教师要设疑,为什么小学生不能开摩托车?(涉及到无证驾驶、交通规则、交能安全等),让学生去了解相关知识。利用一些周末时间到苗族寨子跟苗族学生交流,交流过程中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找答案,促进了他们探寻知识的欲望。教师设疑时,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思维,达到产生兴趣的境界。
  3.改进教法,激发兴趣
  陈旧的教学方法早已成为过去,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才是培养人才的捷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需要、动机、兴趣所支配的。学习活动亦如此,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兴趣,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而陈旧的教学模式却不能充分地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故此,终究要被淘汰,必然被新型的教学方法所取代。
  4.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刺激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良好策略,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我们都可以通过听录音、看录像、学微机等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生为什么对学计算机、上网很感兴趣,就是因为这门课有新、奇、美的特点。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电教媒体以及各种实验演示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效果则事半功倍。
  (四)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1.认知。
  (1)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让学生了解自己,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认识特点和兴趣爱好,了解自己的情绪情感特点与价值取向,了解自己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特征,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能自我接受与自然悦纳。
  (2)帮助学生认识他人,让学生了解并笨重他人的特点,学会取长补短,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与合作。
  (3)帮助学生认识所处的外界环境与自己的关系和对自己的影响,发展积极、良好外界适应能力,与外界环境保持平等与协调。
  2.情感。
  (1)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性情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愉快、充实和成功,如自信心、责任感和荣辱感等。
  (2)帮助学生形成和提高情绪感的表达与自我调控能力,让学生掌握情绪情感的正确表达方式,增强人际了解和联系。
  (3)帮助学生形成对自我、他人和环境以及彼此之间关系的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通过对学生心理进行调适与训练,协助学生产生积极、肯定、乐观、向上的情感体验。
  3.问题解决
  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态度,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水平,使他们学生会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学生会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云作出选择,才能取得成效。
  (五)教师要有一般文化知识
  作为一名现代教师需要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作为一个现代社会公民人格发展需要的知识。例如,多方面的兴趣、特长和修养,利用自己的兴趣带动学生兴趣,还要掌握一些苗族常用语,苗族音乐、舞蹈、生活习性、民族风情等,以达到能和苗族学生更好的交流和沟通。除此以外,还应该具有音乐、美学各方面的知识、爱好和修养。这既有益于教学中以渊博的知识和涵养作为师生双方心灵交汇的载体和纽带,去影响、联结学生,滋润求知的心田,也有益于激发探索热情并塑造自己的形象,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六)家长与学校密切配合
  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应用合理时间电话询问把自己的小孩在学校读书的情况,有问题时及时共同教育,或者亲自回来看望,做子女的相关教育工作,让其更加重视学习。父母还要跟子女算一笔帐:在外打工,虽然每个月收那么多收入,但除去生活开支也很大,光每次来回的车费同样是个大数目,所以真正能留的也没有多少,让他们清楚在外打工的难处,从而更加珍惜学习时间。在配给子女手机时,应交由班主任统一管理,需要时才联系,这样既不影响其在校学习,又能方便了解他们在校的情况,可谓一举两得。
  (七)消除本民族早婚现象
  在对多数家长和学生的了解后,发现苗族到15—16岁便开始谈婚论嫁,甚至有更早的。这是传统落后观念的影响,也是本苗族的悲哀。要消除这种现象,必须让学生明白早婚的危害。例如毕竟年纪还小,生活还不能自理,如果有了自己的小孩,你用什么来养活他(她),小小年纪,出去外面打工有能做些什么。还要不与社会上的年青人来往(尤其是苗族女同学),而是应多向壮族活泼开朗、积极上进的女同学交往,把整个心思投入到学习中。为什么苗族人总比其他民族长得矮?为什么都比别民族落后?是因为早婚,没有好好学习文化知识,传统观念没有改变的结果。如此,让留守儿童懂得其早婚的严重后果,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便没有早婚发生的现象,厌学心理也就不存在。
  改变内向性格的方法:
  教会树立信心,建立平等相处的心态。正确的认识自己,即不要高估自己,过度自信、自命清高而看不起旁人不与他人交往;也不要小瞧自己,过分自卑而怕与人交往。教师在课堂中,或者课外得经常教育苗族的学生,既要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也要正视他人的优势与劣势,建立与他人平等相处的心态,树立良好的人际交往信心。
  学会倾诉和分享。要学会将自己的苦闷、烦恼等不良情绪向自己的亲人或好友倾诉,摒弃自己的烦恼和自闭心态。同时也要学会将心中的快乐拿出来与亲朋好友共同分享,只有这样性格就会渐渐开朗、外向起来,也能交到更多的朋友,使自己的朋友越来越多。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兴趣爱好可以将内心的不良情绪通过兴趣活动进行宣泄和转移,从而减轻心理负担,提升自信能力;通过兴趣爱好可以结交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展朋友圈格。
  多学习有助于与他人相处。通过学习不仅学会与人如何相处,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而且由于学习储备了足够的知识,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够很容易的找到共同的话题,使人觉得你很容易相处,从而提高交往的融洽度。多向壮族、汉族学习一些先进的方法(相对部分苗族同学),如个人卫生,生活习惯等,才能增加感情交流,共同进步。
  多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如聚会、运动、志愿者活动等。
  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既可以在活动中带来快乐,也可以在活动中找到自信,更可以结交各个方面的朋友,从而形成改变内向性格的良性循环。义工活动以及球类运动都能给你带来快乐和幸福感,在和一起活动的分享共同的经历时,你已经走出了奔往外向性格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新时期班主任工作指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会2007年2月第1版;
  [2]《教师的职业幸福》孙宏安 编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2011年4月第1版;引自http://jingyan.baidu.com/article/
455a9950e967e3a1662778e5.html等。
  • 【发布时间】2020/7/8 14:01:33
  • 【点击频次】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