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广西壮族民族音乐进课堂

 

【作者】 吴秀想

【机构】 广西那坡县百都乡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地方民族音乐积淀厚重,博大精深,包罗庞杂,不可能将它们照单全收地一股脑儿搬进课堂,必须根据教学需要加以筛选和提炼,地方民族音乐作为一种来自民间的原生态音乐,是精华与糟粕共生共荣,必须对它进行系统地整理归类后,才能将那些格调健康、旋律优美的东西引入课堂。笔者以广西壮族民族音乐比较有名的“呢的呀”壮族民歌系列为个案的形式进人中小学音乐课堂,为广大青少年所喜闻乐见。这一过程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综合能力,也可以发挥教师创新潜质,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开发广西乡土音乐,优化音乐教材这一重要课程资源,也势必会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民族音乐伴随着历史的进程几经沉浮,虽然民族音乐演出曾出现过台上热闹台下冷清的局面,但现在终于迎来了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大好机遇。长期以来我国的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以及新潮音乐在很大程度上都处于一种相互争斗、相互排斥的状态,而随着各自的生存空间的扩展需要,它们又不可避免的走到了一起,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已经慢慢建立起来。
  我们面对新环境下的机遇、挑战及阻碍,我们广西壮族的民族音乐若要得到继续稳定的传承及发展,不仅需要用好广西省政府所提供的民歌节机会去展现广西壮族民族音乐独有的特色,更重要的是要对广西的壮族民族音乐目前存在的问题给予新的认识,对许多不再适合当今时代主题的民族音乐予以创新,给其注入新的活力,然后将其以学科教学的方式引进课堂,这对广西壮族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广西壮族民族音乐文化的传递
  1、灿烂夺目、历史悠久
  广西在中国享有“歌海”盛誉,广西的壮族民族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发展过程中不可荣或缺的一部分。壮族的《刘三姐》,那坡黑衣壮的《壮乡美》等充分体现广西民族音乐的巨大成就,《赶圩归来阿哩哩》、《老王》、《三月三九月九》都是全国人民广为转唱的歌曲。
  用人民的语言塑造人民的形象,用人民的歌声礼赞人民的生活,是我们的艺术追求。劳动创造了生命,是广西各民族兄弟的勤劳、智慧、勇敢、奋斗,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与歌舞,也创造了他们自己。在民族艺术大花园的土壤中争奇斗艳,熠熠生辉。
  自唐代以来,刘三姐的故事就已经在广西各族人民中间流传开来,她不仅被壮族人民称为自己民族的歌仙,还被广西其它少数民族称为歌仙,她是一个聪明、美丽、勤劳、勇敢的壮族姑娘,能歌善唱,常以山歌赞美大自然,歌颂劳动,揭露封建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表达劳动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所以她赢得了广大壮族劳动人民的爱戴。但她的反抗精神和智慧,却触怒了封建统治阶级,他们百般迫害,使她不得不四处漂泊。
  2、来源生活、反映生活
  关注我们广西的民族音乐,你会发现,广西的民族音乐不仅仅是只有一个“刘三姐”那么单一,我们广西的民族音乐因不同的地域、民族、风俗风情而具有不同的特色,多姿多彩。但是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广西的民族音乐来源生活、反映生活,表达着广西民族兄弟的最真挚的感情。上山砍柴,我们唱山歌;茶园采茶,我们唱采茶歌;过节了,我们击打起铜鼓舞蹈歌唱;嫁娶时,我们吹起波列把亲迎。我们广西的那坡“黑衣壮演唱组合”“龙州天琴弹唱组合”是我们广西原生态音乐的代表组合,更是我们广西民族音乐的一块瑰宝。广西的民歌节为我们广西的民族音乐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舞台,使我们的民族音乐得以飞出广西,传向海外。我们广西的民族音乐会在经过雕磨后更为精致,在新时代中得到传承及发展。
  二、广西壮族民族音乐目前现状
  1、音乐需要新活力
  广西壮族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在青少年中受到普遍的漠视,这是十分遗憾和悲哀的。有人曾在南宁各高校一些民族音乐素养的相关调查,而调查的结果却令人痛心,一些具备鲜明特色的地方壮族民歌我们大学生大多不能分别出它是出自我国的什么地区和民族。诚如鲁迅先生所言:“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用民族音乐感染、熏陶青少年,让独具特色的地方音乐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是一项十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从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意义、实践与探索、思考与困惑三个方面发表一己之见,便于共同探讨。
  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我们广西有自己独特的壮乡原生态音乐,这些原生态音乐是我们广西民族音乐所独有的璞玉。通过观看这些年的各类文艺演出节目,我们可以知道,在当今音乐推广的时代,越来越重视对那些淳朴的原生态音乐的推广。这几届民歌节,广西那坡黑衣壮的演唱成为舞台上的一大特色亮点。然而,真正能懂得欣赏那种纯原生态音乐的听众毕竟不是多数。我们不都是音乐家,无法只通过听那种质朴的演唱就马上能品出其中的韵味,勉强听听只觉得十分刺耳尖锐。因此,要使得我们广西原生态音乐这块瑰宝得以真正传承推广,我们应适当的对这些原生态音乐予以雕磨,把那些刺耳的杂音调整修饰,使得其听起来更为流畅顺耳些。理解才能吸收接受,容易为人们所真正理解接受的音乐,才能更容易被人们所继承及推广。
  2、原生态音乐得到大力推广
  最原始的音乐不是源于任何乐器的演奏或人的演唱,而是源于大自然的风声、水声、鸟鸣等……这些最原始的声音带有着最干净,容易使得人们心情得以平静的气息。我们广西民族追求的纯音乐,是我们广西民族音乐发展的一块空白,发展广西民族音乐,不仅要发展广西民族音乐的演唱,还要发展广西纯民乐。民族乐器演奏最本质的特点就是质朴,如果把民族乐器演奏同朴实的原始大自然音乐相结合,会使民族乐器演奏音乐更为丰满,体现出更干净淳朴的韵味。
  三、广西壮族民族音乐进入课堂
  1、壮族民族音乐入课堂
  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需要不断的探索与实践。首先,地方民族音乐积淀厚重,博大精深,包罗庞杂,不可能将它们照单全收地一股脑儿搬进课堂,必须根据教学需要加以筛选和提炼;其次,地方民族音乐作为一种来自民间的原生态音乐,是精华与糟粕共生共荣,必须对它进行系统地整理归类后,才能将那些格调健康、旋律优美的东西引入课堂。此外,地方民族音乐以什么样的形式进人中小学音乐课堂,才能为广大青少年所喜闻乐见,也需要常变常新。下面笔者以所在地的民族音乐为例。
  2、实现壮族民族音乐的活态传承
  (一)教唱民歌——“呢的呀”入课堂
  采用以感受体验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在音乐教学中,应创设多种情景,提供各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在民族音乐教育中也应如此。课堂上应有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听、唱、奏、演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外在的愉悦表现,而且有内在的成功体验。让学生与民族音乐多次面对面地接触,品尝民族音乐的“原汁原味”,使民族音乐中蕴涵的伦理道德、人间真情、人文境界、民族尊严等感染学生,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孕育了壮族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多姿多彩,“呢的呀”在广西壮话里是“好的呀”的意思。是当地壮族特殊族群——黑衣壮生活区流传的民歌中常用的衬词。这种民歌曲调清新明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就是把散发出地方民族气息的“呢的呀”引人中小学音乐课堂,在广西音乐界多年来探索寻求壮族音乐特点而不得其解之后,刚发掘出来的“呢的呀”音乐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触。从目前研究的成果看,壮族“呢的呀”音乐蕴藏丰富的内涵,认真深入下去,就能提炼出壮族音乐的基本特点,从而形成壮族音乐的基本旋律,让学生耳目一新从而对民族生存状态中的多灾多难和不屈抗争产生认同和共鸣。
  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从广阔生动的题材内容中去粗取精,摘英撷华。我以“呢的呀”系列精心挑选出《敬酒歌》《黑衣壮的酒》、《美丽那坡,靓丽黑衣》、《壮乡美》、《祭祖歌》、《呢的呀》、《壮家之夜》,等几首民歌,整理成活页,发给学生,课堂教唱,掀起一股“爱我民族、唱我民歌”的热潮。
  从多姿多彩的体裁样式中发掘精品,兼容并包。本地民歌的体裁形式有山歌、田歌、小调、灯歌、风俗歌、新民歌等。在教学这些不同体裁样式的民歌中,我注意营造与这些民歌实际发生相仿的场景,如教唱《呢的呀》后,我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向当地了解风土人情,一边从事勤工俭学劳动一边演练这些歌调,学生们兴致盎然,不仅歌唱得有滋有味,而且领略了采茶劳动的艰辛不易,从实践中懂得了音乐可以放松心情、减轻疲劳、振奋精神的功效。
  (二)民间歌谣——耳目一新
  其实在现行的音乐教材中,民族音乐还是占很大的比例,各地方的音乐教材也都加入了乡土材料,音乐教材的编写者努力地坚持弘扬民族音乐从中小学的民族音乐的教育开始的方针。当我们的音乐老师为了赶时髦,或是由于对民族音乐不感兴趣、不会唱民族音乐的缘故,把流行音乐引入了课堂,用《丁香花》替换《呢的呀》,用《两只蝴蝶》替换《壮乡美》……使得广大学生对民族音乐几乎一无所知,更谈不上喜爱了。
  民间歌谣是地方民众生产生活劳动中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汗水和心血,有的叙人叙事,有的言情言志。总体来说,民间歌谣在人民群众中口口相传,一般都有怡人性情、教化一方的功能。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教点儿民间歌谣也是一个不应该忽视的选择。“呢的呀”值得一提的是它表达的是积极向上的精神,纯朴直接,热情豪迈,在教学中,我根据音乐教学的要求,或让学生朗读,或将民谣编成曲谱教唱,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民间歌谣的节奏感和朴实的音韵美。
  用自己的热情去感化学生,切不可根据个人的情趣而忽略教材中有关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同时,必须吃透教材,努力掌握民族音乐中各种艺术形式的风格特征以及它们所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力争用丰富多变的教学手段去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把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具有广阔的时代背景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它标志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从此进入了一个重视继承、发展民族音乐的新阶段。
  四、民族音乐进入课堂的思考与困惑
  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是一个相当大的母课题,从理论到实践都还亟需有识之士共同思索与探究,它既牵涉到我们的文化观和教育观(我们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究竟有着一个怎样的重视程度,我们的思想认识无不源自于我们内在的观念),也触及我们在教育体制、教材和教学法上的诸多敏感神经。笔者提出如下的思考与困惑:
  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必须要有全新的音乐教育理念来支撑。学校音乐教育的终极目的不仅要传授音乐基础知识,还必须担负起直接传承音乐文化的重任。教育者只有把它提升到民族音乐文化重新建构的高度,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才会跨越重重障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务必意识到自己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上责无旁贷。
  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祈福于教材改革的区域化。教材的“大一统”格局必须突破,各地应当组织教育专家和文艺专家们编辑出版自己的乡土教材,开发出富有民族特色的地方音乐教材。
  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呼唤高水准的双师型音乐专业教师。他不仅要做音乐专业教师,传授乐理常识和一般性音乐技巧,也必须力求使自己变成谙熟和精通这一地方文艺的民族文艺家。除了他自身朝着这一目标做不懈的努力外,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观摩学习和民间采风的机会。
  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渴盼教学形式的变革。封闭式学校管理再也不能搞封闭式教学,学生必须关心社会,关心地方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状态,把民间艺人请到学校传经送宝,让部分音乐特长生深入乡间访问民间艺人都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形式。
  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说到底是社会系统工程,是民族文化工程,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必然势单力薄,孤掌难鸣,需要得到相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关注才能得以实施。让地方民族音乐进人中小学音乐课堂呼唤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的春天来临。
  • 【发布时间】2020/7/8 14:47:05
  • 【点击频次】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