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游戏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记一次园本教研活动带给我们的思考

 

【作者】 任秀英

【机构】 黑龙江省鹤岗市教师进修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幼儿园教育中,游戏化教学可以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学到相应的知识,对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幼儿教师通过游戏化教学的方式,能够有效帮助幼儿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游戏化教学,对于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游戏化教学”问题的研究始于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困惑,教师们从研究游戏环境到读懂幼儿,教师们一步步从最初的表浅的观察到关注幼儿的游戏细节,他们在“游戏化教学”这大主题下开展了一系列园本教研活动。教研团队通过三次园本教研,分别以三个小主题为牵动,经历了实践-反思-研讨-学习-改进-小结,再回到现场进行新一轮的研究,这样每次回归的终点都是下一步开始的新起点,不断的引发教师思考,从而形成螺旋向上的发展过程。今天我们看到的现场展示,不仅是个人的智慧,更是集体的智慧。在这个教研的过程中,我们的老师提升了,孩子发展了。这才是我们真教研的目的所在,通过园本教研活动,从而引发了我们对“游戏化教学”进一步的学习与研究。

一. 明晰游戏化教学的内涵

游戏 :简单的说就是玩。

游戏化教学 :游戏化教学指以游戏为手段,把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任务隐藏并融于各种游戏之中,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掌握知识、习得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

我们要做到的是“去小学化”,是要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体现游戏精神!即:自由、自主、创造、愉悦。

二.创设适宜的游戏环境

很多教师在在集体教学活动之前之前就为他们创设好所有的环境,在活动中却发现幼儿的游戏不能持续进行,总是需要老师进行不断的介入与引导,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表现的就是废话很多。比如在《大巨人和小矮人》最初的环创是两张图片,幼儿没有巨人和矮人的前期经验,图片又很模糊,所以崔老师无论语言多么生动,动作多么优美也激发不了幼儿参与的 兴趣。我们都知道托班的孩子是以行动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越小的孩子越能体现“想象和现实的混淆”这一特点,他们往往把所想的当成真的,所以在活动中多提供形象的、动态的画面,引导孩子自由的进行角色扮演,通过动作的表现来传递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如我们看到的小朋友变身小矮人,在魔力棒的指挥下,加之粉红豹的适时介入,在开放、动态的游戏环境中,不断诱发幼儿的经验与想象,并激发幼儿在游戏中想自己所想,变自己所变。

三.投放适宜的游戏材料:

游戏的开展离不开游戏材料的提供。适宜适量的游戏材料更能满足孩子活动的需要。什么是适宜的呢?

1.体现生活性:陈鹤琴先生倡导:“所有的课程内容都要从人实际生活与经验里选出来”。小小的孩子接触的就是生活。所以我们提供的材料也力求源于孩子的现实生活,从孩子们平时能经常看得到的、接触到的、真实的材料入手。比如:我们看到崔老师手里拿的魔法棒,为了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崔老师变身为魔法师,手执魔法棒,当初我们都建议她换一个漂亮的细细的闪亮的仙女棒,崔老师执意不肯,她是平时做游戏的时候孩子认识这根魔法棒,魔法棒就是她们平时使用的这个样子。熟悉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2.体现层次性:游戏环境也好,材料也好,都要它的体现层次性。幼儿与幼儿之间是有差异的,发展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投放游戏材料时要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既要考虑发展快的幼儿,也要考虑发展慢的幼儿,还要兼顾有特殊需要的幼儿,使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这个特点在惠老师的活动中体现的很明显。在我们指南中对健康领域提出3到4岁幼儿能单手将沙包向前投掷2米左右。我们老师不知道发现没有在喂熊猫这一环节中惠老师摆放了三个不同距离的熊猫,一个2米,一个2米以里,一个2米以外,孩子在进行投掷的时候进行自主选择,大部分孩子都选择了距离比较近的,这也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对于距离远的没几个敢投怎么办?在这里老师成为游戏的参与者,激发幼儿敢于挑战和尝试的勇气。这里面是不是有个学习品质的培养。

3.体现动态性:当幼儿对游戏材料已经非常熟悉而失去兴趣时,或者说游戏材料的玩法过于单一,游戏材料对孩子来说没有挑战性,教师需要在观察的基础上,不断调整材料和游戏的难度,从而生成一些不同的玩法,再次激发幼儿对游戏的兴趣。

我们看到惠老师的活动中在投远,投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大灰狼”这一活动靶子,难度逐渐加强,大灰狼也呈现的距离也是由近及远的,教师在投放材料的时候变一种材料为多种材料,这里有海洋球,纸团、大沙包和小沙包,我们看到选择海洋球的比较多,为什么啊?这沙包我都投半天了,换个样投投是不是更好玩。幼儿在自主自由的游戏活动中提高了投掷水平和手眼协调能力,发展了社会性,感受到游戏的快乐。

4.材料的数量适宜:我们在前期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幼儿在喂熊猫也好,打大灰狼也好,幼儿即使知道游戏规则,也忍不住上前面去捡沙包,经大家观察分析发现有的幼儿没喂到食物还想尝试,可是桶里的食物没了,大灰狼还没打跑呢,武器也没了,所以后期教师增加了材料的数量,游戏材料是多好还是少好呢,我认为能够满足了幼儿游戏发展的需求才是最好的。

四.关注游戏细节

《纲要》中指出:教育要“于细节处着紧用力”。对孩子生活常规的培养也是一些琐碎、随意的细节抓起。如:掉在地上的玩具要捡起来,别看是细小简单的事,根据幼儿“万物有情”的思维特点,在游戏化教学中教师运用游戏化的语言进行引导,比如:掉在地上的食物我们不要浪费哦,我们快把它捡回来吧。扔出去的武器我们赶紧捡回来,大灰狼来了我们再打它。其实这是什么?这就是引导孩子玩过之后要把玩具收回来,我们不断的这样做下去,孩子就会自觉地去遵守活动规则,从而促进一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促使孩子初步知道去关心、爱护身边事物。

五.关注幼儿游戏的情感体验

我们在前期的园本教研中有些老师纠结于音乐活动中做的动作到不到位,喂大熊猫喂没喂到,打大灰狼打没打到,其实这些结果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幼儿参与的过程。我一听音乐,我们会变变变,我快乐了,我帮助熊猫喂食了,我快乐了,我把大灰狼打跑了,我快乐了!快乐的最重要来源是在完成有意义的活动中得到的。快乐才是是幼儿继续学习的真正动力,这样得到的快乐,不是“好玩”,不是“有趣”,不是“娱乐”,而是从中得到对世界、对社会和对人的信心和自信,得到适应环境的能力。我们的任务就是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敢于尝试、敢于表现、充满想象,给孩子一个真正的快乐世界。

陈鹤琴说:“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幼儿园课程应该是游戏化的课程,与游戏活动密不可分的,游戏是课程的内容,是课程实施的背景,也是课程实施的途径。”教师通过家园合作,师生互动,幼幼互动,在游戏中生成课程,在课程中生成游戏,把虞永平教授提出的“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游戏精神贯穿到活动当中去,全面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 【发布时间】2020/6/12 0:08:08
  • 【点击频次】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