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基于教研联盟导向机制的创新

 

【作者】 曹裕义 马 洁 虞梦君

【机构】 湖北省阳新县富池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从校际联盟、学校、校长、教师四个层面,探析了农村中小学教研联盟导向机制的创新,为乡村振兴视域下的教研联盟机制创新提供了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 教研联盟;导向机制;创新

  从观念转变入手,突出以能力为核心,以育人为根本,以“研究、指导、引领、服务”为宗旨,以“研训一体化”为手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创新教研联盟导向机制,促进乡村振兴视域下的教研联盟发展,我们课题组一年来感受颇深。
  一、校际联盟层面:教研共同体,是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一种联合教研模式,是以同质促进、异质互补的原则建立,根据各自特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联合互动,共同开展教研,从而形成一种资源共享、相互借鉴、协同研究、共同发展的良好机制。它基于学校而不限于学校,它摒弃脱离各种专业力量的各自为战,集集体智慧,集校内外各方的合作与支持,相互协作,联合开展教学研究,共享经验与成功,从而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但是,传统的校本培训和教研体制从形式到内容,已形成一种惯性,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借助行政力量来推动,以便建立机制整合资源,全面推进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农村地区尤其要发挥中心学校的管理职能,以乡镇中心教研组为引领,突出中心小学或区域联盟龙头学校示范作用。将教研重心下移,了解一线教师研训需求,提炼筛选研训主题,通过“搭建舞台”让教师“尽情唱戏”;“摆设擂台”激发教师“竞争激情”;“创设平台”将“教学场”转变为“研究场”;以“下沉式教研”“潜水式示范”“同课异构”“集体备课”等方式,唤醒教师内生力,引领教师从“被动”走向“自发”,由“自发”走向“自觉”,保证研训内容的延续性、创新性、问题性和有效性。乡镇中心学校要由原来的重“管理、督查、考核”职能转变为重“研究、指导、引领、服务”的职能,开展“学校联姻、以课为媒、跨校结对、结群教研、研训一体、资源共享、抱团发展”的区域联片教研,促进校际教研深度融合。 
  二、学校层面: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尤其在校本教研为主导的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加强学校学科教研共同体的建设,重视对学科教研共同体活动的功能开发与实效性的研究,就成为了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步骤。以调整教研工作定位,主动适应新课改的发展为导向。将传统的教研工作导向转变为课程与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轨道上来;教研的重点由教材分析、教法研究为主转向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围绕三级课程实施全方位教学研究;将研究内容由原来的统一性、指令性和知识性转变为多元性、多样性和综合性;将教学现场转变为研究现场,以问题调研为导向,从关注教学需求出发,增强教学研究、指导与服务的实效性。在学校层面上,我们可以构建教育研究自愿者共同体、年级备课组共同体、优秀教师共同体、帮扶教师共同体、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和学科教学研究共同体。它们之间既是相对的独立,又是相互交叉和联系的。学科教研共同体,是教师最日常、最具操作性的、最具研讨性的学习共同体,是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校本教研的业务组织,是把先进教学理论和理念转化为教师行动策略的智慧型集体,是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基地。重视学科教研共同体制度化,对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名学科、名教师,构建学习型校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校长层面:意识是人类思想的产物,一种强烈的意识能直观地促进事物的实践与发展。校长的理念是决定教研联盟的成败与否,因此还要不断加强对校长的培训,加快改变观念的速度,尤其是抱团发展的思想改变方面。可以通过每一学期举行各种座谈会,让各位校长发表自己的看法及做法,层面不仅仅在于盟主,还要扩大范围,让所有的校长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使学校领导跳出学校,站在校外看学校,从经验管理走向战略思维。教研联盟的建立不应仅仅只是学校合作共赢、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它更应是一个“教研+支持+提供条件”的整体过程。校长可以通过校本教研、联盟教研将学校改造成一个“学习型组织”,营造出学校教研文化。实质上,新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推进学校文化重建的过程。
  四、教师层面:校长观念的改变必然会带来教师的改变,教师只要给予他们平台,就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通过鼓励跨校拜师,形成以中心小学或龙头学校校为核心,以普通乡村小学为成员的优秀师资共享组织。优秀教师必须承担本区域内的教师培养任务。其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教研指导、科研项目合作、师徒结对、交流支教等等,实现学区内人力资源整合。教师队伍的建设,关键是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素质的高低、专业的成熟是相对的,而发展是绝对的。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规模、条件,教师的教学特点、个性,从教师的知识结构、年龄层次、性格特征等方面综合考虑,科学、合理地进行人力资源培训,校内通过开展“同备一节课”、“同上一节课”、“同听一节课”、“同评一节课”的“同课异构”、研讨课、公开课等形式的活动,交流研究信息和动态,分享研究体验与困惑,共同探讨问题、寻找对策,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方法和模式,校间开展交流合作,互相学习,资源共享,构建起学科教研网络。通过师徒结对、放手让青年教师勇挑重担,对其跟进式指导、重点扶植等有效措施使青年教师快速发展。实现教师个性、能力上的优势互补,最大化地发挥每一教师和教师共同体的潜质和功能,形成学科教研共同体的教研凝聚力,建设一个真正“教研共同体”,把我们的新课程的理念有效地落实到课堂和学生中去。 
  我们作法是:首先建构教研网络,在“县—乡镇片区—乡镇中心校—学校”四级教研网络的基础上,以中心学校教研员为指导(每学科在全镇筛选一人为兼职教研员,并颁发聘书),以学科教学骨干为引领,成立各个学科中心教研组。各学科中心教研组具体“组织、指导、引领、服务”于各学校学科教研组。然后将全镇十多所小学按临近区域每三校联姻,组成片区教研联盟共同体,变全镇十多所小学的“多头管理”为三个教研联盟共同体的“小头管理”。三个片区教研联盟共同体,实际上又是由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科学七个学科联盟和全镇性课题研究联盟组成,实现了由学校联盟到学科联盟、课题联盟的精细化推进。而校本课程的研训侧重于其“校本”的属性,由各校教科处进行自主研训。中心校、学校、教科处、教研组职能也变得更加明确,这样就优化了管理效能。
  项目来源: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9年度重点课题“基于乡村振兴的教研联盟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9JA128);黄石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农村学校联盟发展背景下的教研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9GHA043)。
  参考文献:
  [1]王旭昌.创新教研机制 实现职能转型[J].基础教育参考,2012(12):72-73.
  [2]徐振伟.搭建“四台” 助力教师成长[J].江苏教育·教师发展,2018(7):44-45.
  • 【发布时间】2021/1/6 11:45:57
  • 【点击频次】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