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边远山区高中教育扶贫的现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隆林各族自治县是广西省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也是我国扶贫攻坚事业的一个重要战场,而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有效途径;扶贫先扶教,区域义务教育的发展优劣关乎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快慢,教育扶贫是关系到边远山区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而不陷入贫困代际恶性循环的手段之一,目前边远山区学校的现状令人堪忧,分析当地的教育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扶贫政策落实不到位,学校布局不合理,贫困寄宿学生住宿条件不佳,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等问题,须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精准施策,优化顶层设计,加大财政投入,结合区域实际因素给出相关的对策,提高山区教育发展水平,打赢扶贫攻坚战。
【关键词】 边远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学校;教师
西部边远山区的教育工作由于受到历史的、自然的、经济的多种因素制约,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当前贫困山教育扶贫巩固提高困难重重,教育教学质量低,办学效益、办学规模和水平呈滑坡趋势。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必将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快速发展的瓶颈。教育现代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再加上教育内部自身的一些因素制约,教育发展的基础、环境和水平与发达地区甚至相邻县区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处于落后状态。比如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林中学,就是处于一个艰苦环境下的学校,历史原因、政治原因、自然生态原因,导致隆林中学的发展举步维艰。
一、边远山区的教学现状
(一)有质量的学校数量少
贫困山区的教育历史短,起步晚,底子薄。隆林各族自治县位于百色市西北部,地处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东与田林县相连,南与西林县接壤,北与贵州省兴义市毗邻,属于边远山区之一,呈现的教育状态依然不容乐观。
第一、学校数量少。由于地理环境、师资量等方面的原因,当地方圆几百里的只有一所高中,周围德峨镇、隆或镇、岩茶乡、金钟姗乡等12个乡镇的学校都在这里读高中,学校压力大,如果想继续读好的高中,就只能到市区高中读,高中学校数量少。
第二,学校基础硬件设施方面配置基本健全,软件设施则及其落后,学校教学楼、学生宿舍也是现代楼房建设,科学性不高,整体上只是缺少美感,加上缺少教师,美丽的学校环境和一些功能性教室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它废弃。
第三,由于学校是唯一一所高中,导致全县的初中毕业生都集中到隆林中学就读,学生数量庞大,班级数多,给学校的管理带来很大难度。
(二)辍学情况依然严峻
据统计,辍学情况依然存在,严重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学校的声誉。高中三个年级,每个年级的班额数多,班级人数多,学生也是参差不齐,学生来学校读书的目的也不近相同。虽然来学校的目的是读好书,学做人,考大学;但是也有一些学生不想读书是父母逼着来的,导致在高中阶段就相续出现不通层次的辍学情况。所以开学初,学校劝导工作就是头等大事,每位班主任都要联系未到校的学生,了解学生未到校的原因并且还要安排教师到家做劝导回校工作。而辍学原因如下:一、厌学,外出务工,想尽快进入社会,二、家庭贫困,无法支付学习的各种费用,三、陋习,早恋早孕结果没有办法继续读书,四、家长管不了,只能任由学生选择读书或者不读书。
(三)师资力量明显不足
师资情况是非常令人担忧的事情,首先,教师短缺和流动频繁现象严重。在学校上岗的人数是按教育局下发文件人数安排的,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有些老师是校外的,是应付上头的“两基”检查。同时,教学过程存在很多的问题,当地老师由于种种原因,流动性大,更换频繁,往往一个学期不到就不断更换老师,做马观花,不形成有效的稳定的教师体系。其次,教师知识文化素质不高,很多老师存在先就业再考证情况,不是专业科目的老师较多,所以师资力量满足不了现在学校需求。
(四)教学质量力不从心
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和亲身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表现在学习出现断层的现象,这种情况比较明显的是体现在数学,英语学科的数学中。因为农村小学因为师资力呈短缺等原因,没办法开设。学生到初中之后又不是从头开始学,这就使他们学习起米比较吃力,大多数学生初中毕业还不会用基本语音交谈,进入高中后,老师也不可能再给他们补这些越佛知识,英语水平可想而知,这必然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即学了也不会.越不会越不想学,最终导致对学习丧失信心,走上厌学、辍学的不归路。其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父母在外务工,或者忙于农活,再加上教育程度有限,对学生的功课爱莫能助,以致学生在家无人照顾,最终玩物丧志,荒废学业。
二、造成山区教育落后的原因
(一)经济能力跟不上
没有相对发达的经济,通常不会有发达的教育,如追本溯源,经济问题是当地一切问题的总根源。隆林地理环境极其恶劣,喀斯特地貌十分常见,造成交通相当不便,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当地山地多,耕地少且土地贫瘠,主要种植一些玉米和稻谷,这些收入解决温饱问题尚且勉强,更别说投资教育。经济落后家庭的贫困致使辍学现象愈演愈烈,虽然免费义务教育已经普及,但学生们仍需要生活费和一些学习费用,这对于他们多子女的家庭来说仍然无法承担,辍学也在情理之中,经济的落后也致使当地学校招不到和留不住教师,老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他们需要稳定的收入养家糊口,追求好的工作环境,当地却无法满足教师的这些基本要求,一所好的学校也就流于形式。
(二)家庭教育基础仍然是短板
家庭教有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的示范性和感染性的特征决定了家庭教育的好坏能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学上认为童年生活的前四五年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这时孩子能够被授予一定的观念,而这些早年得到的观念会具有相当的持久性。然而,当地大多数学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几乎为零。一方面是因为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把孩子留给老人照顺,只是定期给家里寄生活费,根本无瑕对其进行教育,同时隔代的老人和孩子又加重了教育的问题。另一方面父母自身学历不高,据了解大多数是小学学历,有的还是文盲,有心无力,对孩子的教育只是采取惩械,很少进行思想的引导和道德的说教,这样样粗暴的教育方式给孩子纯洁的心灵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教学教育的平淡无奇
学校教育主要是由老师来承担。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责任重如泰山。但是有些学校的教师数量基本满足主课的教学,所以教学质量上就不敢恭维了,一些老师由于长期的教学和较低的待遇,失去了教学的激情,忽视了自身的责任,只是把教学一味的当成一种赖于生存的工具,学生学习的好坏根本不放心上,置于学生于放任自流的境地,进而考虑自身的婚姻家庭和事业的原因,把现有的工作当作一块跳板,一有好的机会立即拍屁股走人,不安心教学,对学生学院的好坏也是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四)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及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的冲击
边远山区,交通不便,致使长期以来处于现代文明的荒漠区,传统的落后观念依然根深蒂固,深深影响着当地的教育。当地人普遍认为把孩子生养出来,并且供读到初中就已经是仁至义尽了,以后发展怎么样,日子过得是好是坏,这些都是自己的造化。老师不管,家长不顾,尚处于自制力不强的叛逆期的孩子自然缺乏管教,结果可想而知。还有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的冲法。近几年,山区亲壮年走出山区,通自己的一番大拼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为村民树立了榜样,使一些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村民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认为读书完就进工厂打工,读书完就嫁人,读书完还是回到老家种田种地,不如现在早早跑广东进工厂打工挣钱,所以辍学情况依然存在。
(五)政策的不完善和执行的不力
自从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和当地政府都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扶助山区的教育,虽力度逐年加大,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对于如何保障山区教师的待遇和福利,许多政策并不到位,无法吸引优秀人才到此任教,同时也使现有的教师不安心教学,流失外地,有点教师教书多年,仍无编制,无法享受财政的补贴和福利,年轻教师没有住宿,要到校外租房子,原本工资就少了,还要到校外租房子,生活捉襟见肘,教师们对自己现在的处境感到不满,牢骚满腹,这种状态怎么能安心的传业授道,怎么去提高教学质量?还有就是基础教育部门和学校没有如实的执行国家的政策,而是在打折扣的进行,比如希望工程近似乎面子工程,教育经费和学生补助没有按国家的标准拨付等等。
总而言之,当地这种贫困积弱的教育现状是由于历史,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原因长期作用形成的,并且不要寄希望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它。
三、发展边远山区扶贫教育的可行性方案
(一)发挥政府的主动性
1、继续加大经济的投入,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经济。
贫困地区农村教育落后的根源在于生产发展落后,经济不发达,地方财政收人和农民收入水平低,教育事业就缺乏保证,治教先治穷,治穷先治本。要从根本上改变当地山区农村教育状况,就必须因地制宜,努力发展生产,拓宽增收渠道。山区面积广大,政府可以加大经济投入,引导村民种植果树和药材,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以使其子女有接受教育的条件,另外当地交道也颇为不便,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因此当地敢府应该投资兴路,使农民真正能走出去,政府更应该拓宽农民的务工渠道,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在贫困山区,人们受教育有限,因而意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加大宣传教育法律法规,使他们懂得教育的重要性、责任感。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要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宣传和检查,让贫困山区的人们认识到供子女受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道德义务和法律责任。为了孩子接受更多的教育,对他们实行适当的奖惩制度,增强的他们的责任感。
2、采取优惠政策,使教师安心教学,学生有学可上。
教师是教育的保障,政府应该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在现有的条件下,尽一切办法引进高素质的人才,来取“筑巢引风”的策略,充分体现对教师的人性化
关怀,教师身心利谐的前提是要保证自已健康的生活,国家和当地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措施,保障山区教师补贴和福利,这样才能吸引优秀人才,否则很难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当地政府也要为贫困学生制定相关的补助扶贫的政策,使贫困学生有学可上,更重要的是政府应该在当地做好宣传,使农民知道教育的重要性,知道“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坚定价值尽一切可能使孩子上学的决心。
(二)增加学校辅助功能的普遍性
学校作为教育的场别,肩负有教育学生的重任。因此应该加强对学习自身和教师的管理。学校应该层面应该利用现有资料,制定完善的纪律和关注政策,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每年选拔一些优秀教师去深造培训,并且还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关怀,改善教学环境,详细了解教师的实际困难,尽可能给以解决,使其安心教学。教师自身也要加强素质的提高,积极充电,补充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素养,还要改变教育理念,对学生要倍加关心,尤其是那些落后生,因材施教培养其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成绩。
(三)发挥社会力量助学的督导性
1、支教团队不断需求
支教团队形式是当前社会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社会力量助学模式,它具有资源众多、操作方便的优点,但也有其短暂性、不稳定性、不连续性的缺点。虽然褒贬不一,它的优点毕竟是有目共睹的。支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起到积极作用,但是治标不治本,当地情况的解决如果仅靠一年这一两次支教是完全不够的,很难从根本王解决问题。而且不是每次支教效果都好,有时动机不纯或者方法不当,还会产生某些负面影响。但在当前情况下,当地教而短缺、教师文化水平低下,支教在这些方面可以有效张补这一缺陷,因此,这种形式还是应该给与鼓励和支持。
2、“顶岗”实习继续进行
现在顶岗实习是解决边远山区教学教师急缺的一种方法。比如百色学院的师范生毕业实习可以到高中实习,实行的是“顶岗”实习制度。顾名思义,就是把面临实习的毕业班学生分派到那些教育比较落后的地方中小学实习,而原来的当地学校的教师利用这段时间,去参加培训,借此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利用这种方法一方面学生可以深入基层,了解贫困地区教育现状,增强他们扎根农村、服务农村教育的意识,从而为农村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当地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能有实质性的提高,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3、来自企业、慈善机构和希望工程的鼎力相助
来自企业、慈善机构和希望工程等这些社会组织成为支持边远山区教育的发展的另外一股力量,由于经济落后无力投资教育,这就需要社会力量来扶持,比如捐建学授招赠课本、出自助学和培训教师等万式,也可以结合当地条件,实行先进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一带一”模式,根据市政府提高的教育扶贫政策,好好与深圳罗湖翠园中学进行有规模的扶贫教育。
我们要在质量上有所突破,才能保证和促进教育正常有序地发展。首先是建立一支整体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教师队伍,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地搞好当地的教师培训工作,加大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贫困山区受经济基础的制约,请不来“洋专家”,就要千方百计培养适合自身教育实际的“土专家”。特别要重视教师自我提高的指导和管理。还要创新用人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其次是建立以县城和片区小学为龙头的教育科研基地,带动乡镇学校的教育教学研究。通过教育科研,促进质量提高,通过提高质量,换回教育尊严,吸引学生,留住学生。
教育是立国之本,德是做人的根本,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缩小城市与贫困山区在教育方面的差距。让贫困山区的教育更加完善,使家长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教师要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由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方面有机结合,使贫困山区的教育争取尽早上一个新的台阶。
总之,贫困地区农村教育长久以来在目标导向及定位上出现偏差,一味追求与潮流接轨,与发达地区平等的教育思路和教育模式,其实受种种主客观因素制约,这种平等是不可能实现的。培养的学生先天不足,只有极少数升学,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往往这些学生并不能带给农业生产新的,实用的、有益的帮助和改变。所以,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必须调整原有的目标导向和定位,以培养实用型、技术型和复合型人才为教育的方向。要广开思路,大胆尝试,探索适合贫困山区具体实际的多元化教育体系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之路。要面向农村,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思路,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在普通中小学逐步开设实用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推广农业新科技,让学生学会1-2门实用技术,并在初中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使广大农民真正尝到教育的甜头,实实在在感受到教育对我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影响,从而加快实现贫困山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这才是边远山区探求的教育之本。
参考文献:
[1]唐松林.中国农村教师发展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64-1003/G4
[2]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5773/G6
[3]杨昌江.《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1日第一期)
【关键词】 边远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学校;教师
西部边远山区的教育工作由于受到历史的、自然的、经济的多种因素制约,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当前贫困山教育扶贫巩固提高困难重重,教育教学质量低,办学效益、办学规模和水平呈滑坡趋势。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必将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快速发展的瓶颈。教育现代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再加上教育内部自身的一些因素制约,教育发展的基础、环境和水平与发达地区甚至相邻县区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处于落后状态。比如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林中学,就是处于一个艰苦环境下的学校,历史原因、政治原因、自然生态原因,导致隆林中学的发展举步维艰。
一、边远山区的教学现状
(一)有质量的学校数量少
贫困山区的教育历史短,起步晚,底子薄。隆林各族自治县位于百色市西北部,地处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东与田林县相连,南与西林县接壤,北与贵州省兴义市毗邻,属于边远山区之一,呈现的教育状态依然不容乐观。
第一、学校数量少。由于地理环境、师资量等方面的原因,当地方圆几百里的只有一所高中,周围德峨镇、隆或镇、岩茶乡、金钟姗乡等12个乡镇的学校都在这里读高中,学校压力大,如果想继续读好的高中,就只能到市区高中读,高中学校数量少。
第二,学校基础硬件设施方面配置基本健全,软件设施则及其落后,学校教学楼、学生宿舍也是现代楼房建设,科学性不高,整体上只是缺少美感,加上缺少教师,美丽的学校环境和一些功能性教室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它废弃。
第三,由于学校是唯一一所高中,导致全县的初中毕业生都集中到隆林中学就读,学生数量庞大,班级数多,给学校的管理带来很大难度。
(二)辍学情况依然严峻
据统计,辍学情况依然存在,严重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学校的声誉。高中三个年级,每个年级的班额数多,班级人数多,学生也是参差不齐,学生来学校读书的目的也不近相同。虽然来学校的目的是读好书,学做人,考大学;但是也有一些学生不想读书是父母逼着来的,导致在高中阶段就相续出现不通层次的辍学情况。所以开学初,学校劝导工作就是头等大事,每位班主任都要联系未到校的学生,了解学生未到校的原因并且还要安排教师到家做劝导回校工作。而辍学原因如下:一、厌学,外出务工,想尽快进入社会,二、家庭贫困,无法支付学习的各种费用,三、陋习,早恋早孕结果没有办法继续读书,四、家长管不了,只能任由学生选择读书或者不读书。
(三)师资力量明显不足
师资情况是非常令人担忧的事情,首先,教师短缺和流动频繁现象严重。在学校上岗的人数是按教育局下发文件人数安排的,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有些老师是校外的,是应付上头的“两基”检查。同时,教学过程存在很多的问题,当地老师由于种种原因,流动性大,更换频繁,往往一个学期不到就不断更换老师,做马观花,不形成有效的稳定的教师体系。其次,教师知识文化素质不高,很多老师存在先就业再考证情况,不是专业科目的老师较多,所以师资力量满足不了现在学校需求。
(四)教学质量力不从心
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和亲身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表现在学习出现断层的现象,这种情况比较明显的是体现在数学,英语学科的数学中。因为农村小学因为师资力呈短缺等原因,没办法开设。学生到初中之后又不是从头开始学,这就使他们学习起米比较吃力,大多数学生初中毕业还不会用基本语音交谈,进入高中后,老师也不可能再给他们补这些越佛知识,英语水平可想而知,这必然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即学了也不会.越不会越不想学,最终导致对学习丧失信心,走上厌学、辍学的不归路。其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父母在外务工,或者忙于农活,再加上教育程度有限,对学生的功课爱莫能助,以致学生在家无人照顾,最终玩物丧志,荒废学业。
二、造成山区教育落后的原因
(一)经济能力跟不上
没有相对发达的经济,通常不会有发达的教育,如追本溯源,经济问题是当地一切问题的总根源。隆林地理环境极其恶劣,喀斯特地貌十分常见,造成交通相当不便,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当地山地多,耕地少且土地贫瘠,主要种植一些玉米和稻谷,这些收入解决温饱问题尚且勉强,更别说投资教育。经济落后家庭的贫困致使辍学现象愈演愈烈,虽然免费义务教育已经普及,但学生们仍需要生活费和一些学习费用,这对于他们多子女的家庭来说仍然无法承担,辍学也在情理之中,经济的落后也致使当地学校招不到和留不住教师,老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他们需要稳定的收入养家糊口,追求好的工作环境,当地却无法满足教师的这些基本要求,一所好的学校也就流于形式。
(二)家庭教育基础仍然是短板
家庭教有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的示范性和感染性的特征决定了家庭教育的好坏能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学上认为童年生活的前四五年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这时孩子能够被授予一定的观念,而这些早年得到的观念会具有相当的持久性。然而,当地大多数学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几乎为零。一方面是因为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把孩子留给老人照顺,只是定期给家里寄生活费,根本无瑕对其进行教育,同时隔代的老人和孩子又加重了教育的问题。另一方面父母自身学历不高,据了解大多数是小学学历,有的还是文盲,有心无力,对孩子的教育只是采取惩械,很少进行思想的引导和道德的说教,这样样粗暴的教育方式给孩子纯洁的心灵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教学教育的平淡无奇
学校教育主要是由老师来承担。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责任重如泰山。但是有些学校的教师数量基本满足主课的教学,所以教学质量上就不敢恭维了,一些老师由于长期的教学和较低的待遇,失去了教学的激情,忽视了自身的责任,只是把教学一味的当成一种赖于生存的工具,学生学习的好坏根本不放心上,置于学生于放任自流的境地,进而考虑自身的婚姻家庭和事业的原因,把现有的工作当作一块跳板,一有好的机会立即拍屁股走人,不安心教学,对学生学院的好坏也是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四)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及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的冲击
边远山区,交通不便,致使长期以来处于现代文明的荒漠区,传统的落后观念依然根深蒂固,深深影响着当地的教育。当地人普遍认为把孩子生养出来,并且供读到初中就已经是仁至义尽了,以后发展怎么样,日子过得是好是坏,这些都是自己的造化。老师不管,家长不顾,尚处于自制力不强的叛逆期的孩子自然缺乏管教,结果可想而知。还有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的冲法。近几年,山区亲壮年走出山区,通自己的一番大拼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为村民树立了榜样,使一些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村民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认为读书完就进工厂打工,读书完就嫁人,读书完还是回到老家种田种地,不如现在早早跑广东进工厂打工挣钱,所以辍学情况依然存在。
(五)政策的不完善和执行的不力
自从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和当地政府都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扶助山区的教育,虽力度逐年加大,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对于如何保障山区教师的待遇和福利,许多政策并不到位,无法吸引优秀人才到此任教,同时也使现有的教师不安心教学,流失外地,有点教师教书多年,仍无编制,无法享受财政的补贴和福利,年轻教师没有住宿,要到校外租房子,原本工资就少了,还要到校外租房子,生活捉襟见肘,教师们对自己现在的处境感到不满,牢骚满腹,这种状态怎么能安心的传业授道,怎么去提高教学质量?还有就是基础教育部门和学校没有如实的执行国家的政策,而是在打折扣的进行,比如希望工程近似乎面子工程,教育经费和学生补助没有按国家的标准拨付等等。
总而言之,当地这种贫困积弱的教育现状是由于历史,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原因长期作用形成的,并且不要寄希望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它。
三、发展边远山区扶贫教育的可行性方案
(一)发挥政府的主动性
1、继续加大经济的投入,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经济。
贫困地区农村教育落后的根源在于生产发展落后,经济不发达,地方财政收人和农民收入水平低,教育事业就缺乏保证,治教先治穷,治穷先治本。要从根本上改变当地山区农村教育状况,就必须因地制宜,努力发展生产,拓宽增收渠道。山区面积广大,政府可以加大经济投入,引导村民种植果树和药材,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以使其子女有接受教育的条件,另外当地交道也颇为不便,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因此当地敢府应该投资兴路,使农民真正能走出去,政府更应该拓宽农民的务工渠道,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在贫困山区,人们受教育有限,因而意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加大宣传教育法律法规,使他们懂得教育的重要性、责任感。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要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宣传和检查,让贫困山区的人们认识到供子女受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道德义务和法律责任。为了孩子接受更多的教育,对他们实行适当的奖惩制度,增强的他们的责任感。
2、采取优惠政策,使教师安心教学,学生有学可上。
教师是教育的保障,政府应该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在现有的条件下,尽一切办法引进高素质的人才,来取“筑巢引风”的策略,充分体现对教师的人性化
关怀,教师身心利谐的前提是要保证自已健康的生活,国家和当地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措施,保障山区教师补贴和福利,这样才能吸引优秀人才,否则很难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当地政府也要为贫困学生制定相关的补助扶贫的政策,使贫困学生有学可上,更重要的是政府应该在当地做好宣传,使农民知道教育的重要性,知道“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坚定价值尽一切可能使孩子上学的决心。
(二)增加学校辅助功能的普遍性
学校作为教育的场别,肩负有教育学生的重任。因此应该加强对学习自身和教师的管理。学校应该层面应该利用现有资料,制定完善的纪律和关注政策,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每年选拔一些优秀教师去深造培训,并且还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关怀,改善教学环境,详细了解教师的实际困难,尽可能给以解决,使其安心教学。教师自身也要加强素质的提高,积极充电,补充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素养,还要改变教育理念,对学生要倍加关心,尤其是那些落后生,因材施教培养其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成绩。
(三)发挥社会力量助学的督导性
1、支教团队不断需求
支教团队形式是当前社会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社会力量助学模式,它具有资源众多、操作方便的优点,但也有其短暂性、不稳定性、不连续性的缺点。虽然褒贬不一,它的优点毕竟是有目共睹的。支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起到积极作用,但是治标不治本,当地情况的解决如果仅靠一年这一两次支教是完全不够的,很难从根本王解决问题。而且不是每次支教效果都好,有时动机不纯或者方法不当,还会产生某些负面影响。但在当前情况下,当地教而短缺、教师文化水平低下,支教在这些方面可以有效张补这一缺陷,因此,这种形式还是应该给与鼓励和支持。
2、“顶岗”实习继续进行
现在顶岗实习是解决边远山区教学教师急缺的一种方法。比如百色学院的师范生毕业实习可以到高中实习,实行的是“顶岗”实习制度。顾名思义,就是把面临实习的毕业班学生分派到那些教育比较落后的地方中小学实习,而原来的当地学校的教师利用这段时间,去参加培训,借此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利用这种方法一方面学生可以深入基层,了解贫困地区教育现状,增强他们扎根农村、服务农村教育的意识,从而为农村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当地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能有实质性的提高,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3、来自企业、慈善机构和希望工程的鼎力相助
来自企业、慈善机构和希望工程等这些社会组织成为支持边远山区教育的发展的另外一股力量,由于经济落后无力投资教育,这就需要社会力量来扶持,比如捐建学授招赠课本、出自助学和培训教师等万式,也可以结合当地条件,实行先进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一带一”模式,根据市政府提高的教育扶贫政策,好好与深圳罗湖翠园中学进行有规模的扶贫教育。
我们要在质量上有所突破,才能保证和促进教育正常有序地发展。首先是建立一支整体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教师队伍,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地搞好当地的教师培训工作,加大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贫困山区受经济基础的制约,请不来“洋专家”,就要千方百计培养适合自身教育实际的“土专家”。特别要重视教师自我提高的指导和管理。还要创新用人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其次是建立以县城和片区小学为龙头的教育科研基地,带动乡镇学校的教育教学研究。通过教育科研,促进质量提高,通过提高质量,换回教育尊严,吸引学生,留住学生。
教育是立国之本,德是做人的根本,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缩小城市与贫困山区在教育方面的差距。让贫困山区的教育更加完善,使家长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教师要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由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方面有机结合,使贫困山区的教育争取尽早上一个新的台阶。
总之,贫困地区农村教育长久以来在目标导向及定位上出现偏差,一味追求与潮流接轨,与发达地区平等的教育思路和教育模式,其实受种种主客观因素制约,这种平等是不可能实现的。培养的学生先天不足,只有极少数升学,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往往这些学生并不能带给农业生产新的,实用的、有益的帮助和改变。所以,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必须调整原有的目标导向和定位,以培养实用型、技术型和复合型人才为教育的方向。要广开思路,大胆尝试,探索适合贫困山区具体实际的多元化教育体系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之路。要面向农村,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思路,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在普通中小学逐步开设实用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推广农业新科技,让学生学会1-2门实用技术,并在初中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使广大农民真正尝到教育的甜头,实实在在感受到教育对我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影响,从而加快实现贫困山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这才是边远山区探求的教育之本。
参考文献:
[1]唐松林.中国农村教师发展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64-1003/G4
[2]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5773/G6
[3]杨昌江.《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1日第一期)
- 【发布时间】2021/4/5 18:22:25
- 【点击频次】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