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创新

 

【作者】 周晓燕 王昭云

【机构】 山东省安丘市东埠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初中语文教学是整个初中教学的重点之一,它不仅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而且与各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各学科教学的基础。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注至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教育者全面发展.语文教学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出路在于深化教改。初中阶段,只有加强学生语文实践,构建合理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行为,使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生的智力才能得到有效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才能得以充分的展示,为学生会学和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终身学习其定良好的基础。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生课堂交流的单向式。当前在我国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沿用着已经用了几十年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这首先就体现在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交流方式上,因为比较重视知识传授,所以很多老师都会将需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点按照固有的模式形成自己的教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按照自己教案的内容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这种方式从根本上忽略了学生才是课题中接受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学生的接受程度。单向式的灌输严重忽略了学生学习兴趣以及他们在学习中接受程度的不同,势必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只是出于被动地收听状态,没有质疑,也就缺乏必要的思考,所接受的知识点无法形成必要的能力,这种方式最终会造成教学质量不高。
  (二)写作训练的模板化。写作时中国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项技能,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是中国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能力目标之一。据目前我国权威机构调查显示,我国相当一部分接受过中学语文教育的人写作能力很差,这从一个侧面也体现了我国语文教学中写作训练的不足。在调查结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写作当中思维固化,缺乏一种自由、充满想象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我想这跟现实语文教学中那种模板化的教学方式有关。
  在很多语文课堂中的写作训练中,老师总是给学生提供一些题目的范文,规定题目,定好思想,用一些范文的东西作为衡量学生写作训练成果的标准,结果就是学生在面对一个题目的时候总是不能完全脱离老师规定的一些东西,写作题目没有创意,写作格式套用范文,写作主旨上跟风,造成好的作文都是一样的好,都是接近范文的文章,那些标新立异,那些有着不同思想或者表达方式的文章统统成了无法被认可的“不合规范”的文章。这就造成了中国学生写文章时不能够自由构思、自由表达、自由去探究一个问题的现象,写出来的文章页完全没有新意。
  (三)阅读思考的局限性。中国古代将学习统统乘坐读书,可见阅读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而我国语文的学习,历来都十分注重阅读的重要性,认为阅读时学习之始。然而,在我国一些中学的语文教学当中,却出现了关于阅读的不良导向。按理说,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加上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可以对文章的大意和作者的思想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领悟和启发。然而不少老师在学生阅读之前先入为主地给学生定下一个文章的主旨思想和领悟范围,甚至将自己分析的或者其他途径取得的思想生硬地灌输给学生,然后学生在阅读中只能按照老师的思路来理解和领悟,这种方式就限制了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和判断,缺乏自己真正的感悟和理解,无法真正地对文章有所探究,阅读感悟到的也无非是老师早已确定好的内容,这种阅读方式着实无法打开学生思维、进行深入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本无法拥有自己的话语权,顶多也只能算鹦鹉学舌,不可能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更无法让学生学会真正的读书。
  二、语文教学的创新之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教育的要求也不断更新,原有的中学语文教学越来越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教育的目的是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创新刻不容缓。《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审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的育人目标。
  (一)实现中学语文教学目的创新。要实现中学语文教学的创新,首先就要从教学目的上进行创新,要对语文教学目的有新的科学的认识,正确认识语文教学的目的,有助于语文教学中师生对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助于改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填鸭式灌输方式,也有助于学生缺乏思考一味机械地接受方式,可以为语文教学构建一个包含师生在内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并适时地将语文教学的内容应用于实践。这种开放的学习模式将有助于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学习,并在学习中培养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有了科学的教学目的,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就会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和阅读过程中自我意识的发挥,这种语文教学会利用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一个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并且具有完整自我意识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加关注自己以及自己周围社会的态度,更加让自己学到的知识贯通于自己所生活的社会当中,而不再是知识束之高阁无用与当前社会。并且科学明确的语文学习目的能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他们初步的问题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并逐步发展他们与他人交往和经验共享的能力。加强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社会实践性.从而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充分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成的教育真谛。
  (二)语文教学中老师角色创新。中学生多是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有教师对他们的学习和思考进行科学的引导,才能真正发挥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重的优势,将他们的聪明才智真正发挥在学习中,因此,语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当然,不同于以往教学中老师的是语文教学中控制者的角色,在新的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更多地起到一个参与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语文教师不能像以往那样决定教学活动中的一切,而是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和想法,在学习任务的提出、学习计划和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结果的构想等方面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和参与决策权,让学生感觉老师也是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一员,大家是需要共同努力来完成一项学习计划和任务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只是分工不同、任务不同,大家只有多交流、多合作才能完成这项任务。
  (三)语文教学手段的创新。语文本身就是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语文教学也应该更加具有开放性,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在语文课上,老师需要注意到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在更为广阔的空间进行释放与发挥,应当注重对教学空间进行拓展,整合有效的教学资源,发挥好各种教学活动载体的作用,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提供有效帮助。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一方面,利用好兴趣小组的载体进行活动,与教学进度安排相一致,以文学兴趣小组、朗读兴趣小组等载体,满足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和兴趣爱好,巩固课堂教学成效;另一方面,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提高写作素材生动性,促进学生写作能力提高。语文教学实践中将课内外有机结合,有助于为学生构建立体化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与个性特长发挥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 【发布时间】2021/4/5 18:54:15
  • 【点击频次】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