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课堂是决定课改成败的关键,用课题来引领课改势在必行,许多教师正在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实效,达到高效课堂。“问题解决”就是把课堂教学的流程、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学习中的反馈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体验、感悟、探究教学内容,展示、交流学习结果,老师通过讲授、点拨、评价等来引导、提升学生的学习。“以问题导学,多元活动”不仅彻底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课堂教学关系和组织形式,也打破了“知识本位”和“课堂中心”。“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深入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
【关键词】 反思;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是学校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打造高效课堂而探索出的一条路子。“问题解决”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关键评价的是教师的“问题”设计是否合理,能否有效体现知识的生成过程,同时还要评价教师的问题设计是否能形成梯度,能否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逐步地掌握重难点。
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虽说“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已被证明是成功的,但要使“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本土化”,适合我校的校情,避免“南橘北枳”,课题组成员付出了了艰辛的努力,享受着成功的喜悦,经历着困惑、困难的磨难,破解一个个困惑,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然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毕竟是有一整套理论的教学模式,在课题研究实施中仍有困惑之处:
困惑一:增大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出现了“增负”现象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要求:“问题”是“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不仅指学生与教学客体之间的对象化过程,也包括学生在学习中与其他主体构成的交往过程;“解决问题”是“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灵魂。“问题”设计就是“问题解决”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因此,制作一份高效、得心应手的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导学问题”就至关重要。为此,教师在制定“导学问题”时首先要进行教学设计,备课中要备课标、备考纲、备教材、备教学内容、备学情等,这要花大量的时间。然后开始编写“导学问题”,将教学设计加工成半成品,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班情、学情考虑让学生怎么预习知识、运用预习规律、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训练和巩固所学知识,兼顾课堂上如何设问、引导学生开展“问题解决”,需要耗去教师大量的时间。再加上日常的教学常规工作,教师的工作时间更长了,工作内容也更多了,教师也“增负”了。
困惑二:不易掌控对学生课堂活动的动态管理、调控和评价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以“导学问题”为媒介,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但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实施中我们发现虽然学生参加合作、探究比较认真,但真正在展示环节中站出来呈现自己想法的每个班级只是部分同学;在讨论活动中,不乏有装模作样的学生,人云我云,给评价带来不良的影响。
诚然,“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良好的效果,如何实施这一高效的教学模式呢?我们认为:
一、“导学问题”的制定和提出要合理化、科学化
“导学问题”的制作不能凭空想象,而必须具备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完成“解决问题”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运用科学的设计方法去设计学习活动任务,学生有充分的选择自由来确定自己去做哪一项“问题”。另外在设计“问题”时,也要根据“问题”任务的不同,培养学生的各种数学能力。
二、“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要“动静”结合
在“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中,“问题”和“问题解决”要贯穿整个课堂。“解决问题”可包含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自我完善四个方面的步骤。在这个步骤中,要注意“动静”结合。在自主学习这个环节中,既有“动”,也有“静”。学生认真地读题、看书、思考,从表面看是“静”,但是从思维的角度上来说,这又是“动”。动静结合则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在这四个环节中,学生与学生之间活动的动静结合,也可以调动学生之间的思维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学生在思维中对数学知识的“搜索”和合作探究、成果展示就是“动静”结合。
三、“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要及时
课堂教学的反馈和评价是“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当学生所有的“问题解决”活动都完成之后,要对学生的活动情况及时反馈和评价。唯有如此,那些平时不太发言的学生,才能在反馈和评价中掌握更多的东西。如果教师在学生结束活动后,不加以评价,则这样的活动课就成了“好学生”的课堂,学习平平或成绩很差的学生就会逐渐失去参与的信心。这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形成多方位、多角度、多样的评价体系。
教师对学生“解决问题”结果的评价方法有:1、通过口头提问,来评价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任务是否完成,完成的结果是否理想;2、成果展示,让学生把“问题解决”的成果在学生们的面前展示出来,让学生进行互评,指出其优点及不足之处;3、笔试测验,把本课“问题解决”的知识点系统化,以卷面的形式发给学生做,这种评价方法能较全面地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与评价可对“问题解决”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充、拓展,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四、实行轮流主备,集体研讨,发挥集体的力量
切实落实集体备课制度,由组长分工,轮流主备,集体研讨,发挥集体力量,解决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集体备课制度是,主备老师将编制好的“导学问题”放到平台上,以强制的制度确保每位教师认真学习“导学问题”,并提出反馈意见。“导学问题”定稿、实施后,使用者要如实汇报“导学问题”的效果,并进行反思。
【关键词】 反思;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是学校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打造高效课堂而探索出的一条路子。“问题解决”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关键评价的是教师的“问题”设计是否合理,能否有效体现知识的生成过程,同时还要评价教师的问题设计是否能形成梯度,能否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逐步地掌握重难点。
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虽说“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已被证明是成功的,但要使“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本土化”,适合我校的校情,避免“南橘北枳”,课题组成员付出了了艰辛的努力,享受着成功的喜悦,经历着困惑、困难的磨难,破解一个个困惑,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然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毕竟是有一整套理论的教学模式,在课题研究实施中仍有困惑之处:
困惑一:增大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出现了“增负”现象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要求:“问题”是“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不仅指学生与教学客体之间的对象化过程,也包括学生在学习中与其他主体构成的交往过程;“解决问题”是“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灵魂。“问题”设计就是“问题解决”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因此,制作一份高效、得心应手的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导学问题”就至关重要。为此,教师在制定“导学问题”时首先要进行教学设计,备课中要备课标、备考纲、备教材、备教学内容、备学情等,这要花大量的时间。然后开始编写“导学问题”,将教学设计加工成半成品,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班情、学情考虑让学生怎么预习知识、运用预习规律、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训练和巩固所学知识,兼顾课堂上如何设问、引导学生开展“问题解决”,需要耗去教师大量的时间。再加上日常的教学常规工作,教师的工作时间更长了,工作内容也更多了,教师也“增负”了。
困惑二:不易掌控对学生课堂活动的动态管理、调控和评价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以“导学问题”为媒介,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但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实施中我们发现虽然学生参加合作、探究比较认真,但真正在展示环节中站出来呈现自己想法的每个班级只是部分同学;在讨论活动中,不乏有装模作样的学生,人云我云,给评价带来不良的影响。
诚然,“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良好的效果,如何实施这一高效的教学模式呢?我们认为:
一、“导学问题”的制定和提出要合理化、科学化
“导学问题”的制作不能凭空想象,而必须具备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完成“解决问题”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运用科学的设计方法去设计学习活动任务,学生有充分的选择自由来确定自己去做哪一项“问题”。另外在设计“问题”时,也要根据“问题”任务的不同,培养学生的各种数学能力。
二、“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要“动静”结合
在“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中,“问题”和“问题解决”要贯穿整个课堂。“解决问题”可包含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自我完善四个方面的步骤。在这个步骤中,要注意“动静”结合。在自主学习这个环节中,既有“动”,也有“静”。学生认真地读题、看书、思考,从表面看是“静”,但是从思维的角度上来说,这又是“动”。动静结合则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在这四个环节中,学生与学生之间活动的动静结合,也可以调动学生之间的思维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学生在思维中对数学知识的“搜索”和合作探究、成果展示就是“动静”结合。
三、“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要及时
课堂教学的反馈和评价是“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当学生所有的“问题解决”活动都完成之后,要对学生的活动情况及时反馈和评价。唯有如此,那些平时不太发言的学生,才能在反馈和评价中掌握更多的东西。如果教师在学生结束活动后,不加以评价,则这样的活动课就成了“好学生”的课堂,学习平平或成绩很差的学生就会逐渐失去参与的信心。这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形成多方位、多角度、多样的评价体系。
教师对学生“解决问题”结果的评价方法有:1、通过口头提问,来评价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任务是否完成,完成的结果是否理想;2、成果展示,让学生把“问题解决”的成果在学生们的面前展示出来,让学生进行互评,指出其优点及不足之处;3、笔试测验,把本课“问题解决”的知识点系统化,以卷面的形式发给学生做,这种评价方法能较全面地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与评价可对“问题解决”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充、拓展,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四、实行轮流主备,集体研讨,发挥集体的力量
切实落实集体备课制度,由组长分工,轮流主备,集体研讨,发挥集体力量,解决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集体备课制度是,主备老师将编制好的“导学问题”放到平台上,以强制的制度确保每位教师认真学习“导学问题”,并提出反馈意见。“导学问题”定稿、实施后,使用者要如实汇报“导学问题”的效果,并进行反思。
- 【发布时间】2021/4/5 19:10:05
- 【点击频次】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