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有效课堂的构建

 

【作者】 刘叶梅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小井乡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有效课堂的构建要从教学环节要做到“紧”“松”相结合,教学语言要做到“轻、重、快,慢”相结合,教学的量要做到“密”“疏”相结合,教学节奏要做到“融洽统一、整体和谐”入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语言文学的魅力,让学生爱上语文,并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新课改;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探究思考

  在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有效课堂的构建,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及教育工作者付出艰辛的努力去尝试和探索,去积累经验。使小学语文教学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语言文学的魅力,让学生爱上语文,并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语文教学艺术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节奏艺术,它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因素,有着不可忽视的美育功能。语文教师可以从一般教学经验的“彼岸”,通过实践的积累、探索、创新,达到理想的教学艺术的“彼岸”,去攀摘语文教学皇冠上的明珠。所以,课堂教学节奏要想有更高的境界,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教学环节要做到“紧”“松”相结合
  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是连结课堂教学结构的纽带、链条的扣节。一节课的教学环节,搞单一的“满堂灌”不行,搞“平分秋色”同样也不行,搞只追求热闹的“花架子”更不行,假如这样,那么会给学生带来不良感受,从而使他的思维效果受到影响。所以必须按照教学规律组织衔接,正确处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关系,合理安排和设置教学内容和时间。教师在把握教学环节时,必须审时度势,将课堂教学环节根据轻重缓急设置的,搭桥引路,探究获取。使记忆巩固,总结归纳,灵活运用等教学环节,环环紧扣,有紧有松,有张有弛。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按其规律有节奏地进行,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教学语言要做到“轻、重、快,慢”相结合
  在教学语言方面,语文教学比其他任何学科都表现得更为突出。教师教学语言的美,一方面来自语言表达的准确、恰当和生动,另一方面则来自教学语言中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交换,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这种抑扬顿挫、富有韵律感的教学语言使教学具有鲜明的节奏。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带来直接影响。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能有效地打破大脑的抑制状态。所以,必须加强语言调控,讲究对教学语言的巧妙编排与合理组装。
  另一方面主要应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一般地说,讲解教材的重点和比较深奥抽象的内容,应放慢语速,增强音量;表现急切、震怒、兴奋、激昂、壮烈等基调的内容,可用快节奏的语言;如果是浅近易懂或本身节奏明快的内容,应加快语速,放轻音量。表现宁静、优美、沉郁、悲哀、沉思等基调的内容,可用慢节奏的语言。如讲《听潮》一课的“涨潮”部分,需要用快节奏表现惊心动魄的壮美;而“落潮”部分表现的温柔宁静之美,则需用慢节奏来传达。
  三、教学的量要做到“密”“疏”相结合
  有的课堂教学“疏”而不“密”,教师慢条斯理,像温开水,一步一踱,一堂课能解决的问题非要拉长的两节或两节以上的课。如在教学几个近义词时、或“褒义词”“中性词”和“贬义词”时,本来只需十分钟就能使学生弄懂弄会,但我要不断举例、分析,讲上四十分钟才肯放心,课堂松松散散,学生的思维如“慢镜头”晃悠。有的教师往往会担心学生不会,在课堂上只“密”不“疏”,一味盲目加大单位时间的教学量,“马不停蹄”地跑,这个问题还未解决好,那个问题又抛出了,学生也只能“上气不接下气”地赶,时间一长,造成脑力劳动超负荷,产生抑制,效果会适得其反。故当语文教学进入最佳状态时,要让学生较重的负担,较大的容量,让学生精神抖擞,或讲或辩,或练或议,或观察或参与,使兴趣达到高潮。大密之后,定要读之以小疏,让每一个学生有回味再三的空间。
  所以,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区分详略并进行合理组合与布局,讲究信息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一般说来,重点难点要重锤敲,要学生精力高度集中,积极思考,以体现一个“张”字。学生易懂的非重点内容,则可在“张”中体现一个“弛”字。张而不弛和弛而不张,都是不讲究节奏美的表现。只有在紧张之中见松弛,激越之中见舒缓,学生才能在张弛相济、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知识。
  四、教学节奏要做到“融洽统一、整体和谐”
  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追求整体之美。它不能仅关注某些环节,而应综合考虑,全面安排,使构成各要素搭配合理,穿插得体,衔接自然,融洽统一,以构成整体节奏的和谐美。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十分重视用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来增强教学艺术的魅力。如讲《埃及金字塔》一文,一开始可以满怀激情地导入课文,先声夺人,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形成一个波峰。接着,改用导游式的语言,放慢语速,提出问题。学生静思,快速阅读课文,寻求问题答案,这样形成第一个波谷。之后学生纷纷举手,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金字塔,出现第二个波峰。接着往前推进,在学生对胡夫金字塔作了简要介绍后,立即巧妙过渡:“如此宏伟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成的呢?”两个环节衔接自然紧凑。老师要充分注意到学生被美景深深吸引的情绪,恰当地加以语言引导,加快了节奏。学生经过短时思考,联系课文内容,争着回答,课堂上出现第三个波峰。接下来,小结上文,对学生给以肯定,有意放慢节奏。然后,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要他们在看完图片后谈感受。之后又依次提出三个问题,既是对教学内容的总结,又把学生的情感和思路引向纵深。整个教学,真可说是波澜起伏,环环相扣,快慢相间,疏密有致。学生在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中得到知识,同时也体验到审美情趣,获得审美享受。
  实践告诉我们,掌握节奏变化规律,合理的调整好课堂教学节奏,使其达到最佳节奏状态才能符合新教材改革的教学观念,才能符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使语文教学的质量不断提高。因此,我们应当把它提升为一种美育方式,以充分发挥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美育效应。至于成功的经验或教训,有待我们进一步地去研究总结。
  • 【发布时间】2021/4/5 20:25:54
  • 【点击频次】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