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方向探索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语文既是情感的载体,也是思想的载体,当然,更是精神文明的传播工具。自古以来,尤其是在中国,人们都充分地利用这门学科来塑造人的精神,塑造人的灵魂,从而奠定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成一个民族的人文个性。在中国,语文这门学科是在人类精神文明的需求下自然形成的产物,是人们为了传播人文精神所召唤的结果,因此具有无比丰硕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方向
古代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除了表现在传承自然人文社会信息之外,还主要表现在强调发展人的自由意识、张扬个性等,蕴含着庞大的教学观。语文的教学必须遵循语文学科形成的初衷,才不至于将未来的人才禁锢在狭小的空间,不至于成为鼠目寸光的人。要让语文教学回归本源,毫无疑问是新时代的一个巨大工程,除了改变教师最深层形成定势的思维观念之外,还要敢于否定新时代所赋予的不恰当的思想,而且这个工程必须从小学语文教学开始进行。
一、现今小学语文的现状
在考试热潮以及学历热潮的强大作用之下,语文从一种纯精神活动的教育理念转换成了惟智育至上、考试至上,并逐步演变成了今天的严重的“应试教育”现状。各阶段文理分科,层层设置重点学校,将基础教育挤到升学教育的狭窄轨道,基础教育成了以考试为中心、以升学为主要目的的局面。语文本身的教育本质属性被严重扭曲,语文对人生修养的价值以及对个性成长的作用被单一的教育选拔功能所覆盖。语文原本的自然属性以及艺术味道呈现出了人为雕刻的痕迹,失去了生命的气息。比如,有一个小学生写了一些句子:
我仿佛看到了花的香味飘过头顶。
我家门前的小河活泼地流淌。
小鸟的叫声像盛开在心里的花朵。
老师的评语:香味是听不到的,活泼只能形容人,声音是看不见的。这样的死板教育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反而将学生的想象力、个性与美好的心境扼杀在无形之中,从而失去了审美的创造性。
中国自古以来都比较强调人的自由意识、个性意识,也只有在这种意识之下才能衍生出开拓创新的精神。尤其是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这种开拓创新的精神更为重要,是国家发展必备的动力。语文这门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兼具的学科,尤其是在人格的塑造以及精神文明的进步中起到了核心的决定作用。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语文的教育除了要完成一般意义上的学科所要具备的专业技术教育之外,还应当关注审美教育、人生观教育以及人格的教育,并作为人在这个社会上的最高价值追求。
在中国,语文这门学科是在人类精神文明的需求下自然形成的产物,是人们为了传播人文精神所召唤的结果,因此具有无比丰硕的理论基础。古代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除了表现在传承自然人文社会信息之外,还主要表现在强调发展人的自由意识、张扬个性等,蕴含着庞大的教学观。语文的教学必须遵循语文学科形成的初衷,才不至于将未来的人才禁锢在狭小的空间,不至于成为鼠目寸光的人。
二、语文教学应当排让个性有自然发展的机会
语文犹如一颗生长于自然界的树木,它是顺应人的个性发展而诞生的自然产物,带有自然芬芳的气息,沐浴着日月的精华。它本身就属于万物所孕育的自然艺术,我们只能带着欣赏的情绪去领悟,去丰富其内涵,延伸其想象,而不是施以强制的力量去改变,如果是利用强制的力量去改变它,那就是在破坏它。因此,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注重于利用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所以,语文教学不能有半点的人为做作与创伤式的雕刻痕迹,需要用自然的甘露滋润学生,让学生有一种清新的愉悦的感觉。
如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词两首》,这两首词清新自然,诗人与大自然的物象巧妙地组合成了许多美好的画面,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抛开一切教学规则,让学生与现实的大自然充分接触,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看能否想象出更加美妙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当然,我们不能一味强调这就是诗,面对这些美妙的句子,不能为阅读而读,应当为想象而阅读,为品尝而阅读。每一句话都蕴藏着无限的味道,不同的学生所品出的味道可能不尽相同,所体验的情感也不一样,画面色彩可能也是千姿百态。无论是什么样的画面,只要是美妙的,都应当鼓励支持赞赏,并继续想象。
学生经历了画面想象的情感旅程之后,便要试着也运用自己心目中的字句描写另外一幅天地,不一定非得按照本课的诗句仿写,教师不能约束,要让学生尽情地搜寻与想象,犹如作画一般将心目中的场景表现出来。我们要相信学生,放飞他们的梦想,自由地翱翔于童真的天空。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没有任何约束的情况下,也能够写出优美的句子,以下是部分学生在非常自由的情绪中所写下的句子:
美丽的花瓣在浪尖上欢快地跳舞
风吹来了鸟儿的歌声
我用手折了一艘船去航行
……
这已经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诗句,而是一幅幅优美而充满童真情趣的画面。让这样的想象徜徉在童心的世界里,即使是幼小的年龄,也能丰富其情感的经历,对未来人格的塑造有着不可估量的教育意义。因此,教育的灵魂就是触摸学生的心灵,并激发其个体的发展潜能,让一切形象、生动的情境滋润学生,让他们在真实的感觉中茁壮成长。现代语文教育兴起于20世纪初,延续至今。但在语文教育发展过程中,却不断追求一种与数、理、化等学科相类似的、讲究学科知识逻辑顺序的教学目标,有悖于语文教学的初衷,有悖于语文教学的自然属性。语文教学不应该成为公式化的模式,它不是科学主义的范畴,而是人文主义的精神,是没有固定模式的艺术,充斥着感性认识它不需要以一种板着面孔的姿态出现。
总之,我们在构建语文教学内容体系的时候,不能着重于强调通常的逻辑顺序,而是要充分地考虑学生情感需要,利用其潜移默化的特性,要从人文精神的这个角度去感染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尤其是在当今物欲横流的世界,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应当从认知迷乱、精神异化的泥潭中鲜活地挺立起来,从而达到出淤泥而不染的高雅境界。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语文教育除了完成一般学科必须共同承担的智育任务之外,还得从审美教育、人生观教育以及人格教育等方面追求。因为,语文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它不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而且还是人的思想与情感的舞台。
参考文献:
[1]人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2011
[2]窦桂梅.为生命奠基.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J].2001
【关键词】 小学语文;人文性;教学方向
古代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除了表现在传承自然人文社会信息之外,还主要表现在强调发展人的自由意识、张扬个性等,蕴含着庞大的教学观。语文的教学必须遵循语文学科形成的初衷,才不至于将未来的人才禁锢在狭小的空间,不至于成为鼠目寸光的人。要让语文教学回归本源,毫无疑问是新时代的一个巨大工程,除了改变教师最深层形成定势的思维观念之外,还要敢于否定新时代所赋予的不恰当的思想,而且这个工程必须从小学语文教学开始进行。
一、现今小学语文的现状
在考试热潮以及学历热潮的强大作用之下,语文从一种纯精神活动的教育理念转换成了惟智育至上、考试至上,并逐步演变成了今天的严重的“应试教育”现状。各阶段文理分科,层层设置重点学校,将基础教育挤到升学教育的狭窄轨道,基础教育成了以考试为中心、以升学为主要目的的局面。语文本身的教育本质属性被严重扭曲,语文对人生修养的价值以及对个性成长的作用被单一的教育选拔功能所覆盖。语文原本的自然属性以及艺术味道呈现出了人为雕刻的痕迹,失去了生命的气息。比如,有一个小学生写了一些句子:
我仿佛看到了花的香味飘过头顶。
我家门前的小河活泼地流淌。
小鸟的叫声像盛开在心里的花朵。
老师的评语:香味是听不到的,活泼只能形容人,声音是看不见的。这样的死板教育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反而将学生的想象力、个性与美好的心境扼杀在无形之中,从而失去了审美的创造性。
中国自古以来都比较强调人的自由意识、个性意识,也只有在这种意识之下才能衍生出开拓创新的精神。尤其是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这种开拓创新的精神更为重要,是国家发展必备的动力。语文这门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兼具的学科,尤其是在人格的塑造以及精神文明的进步中起到了核心的决定作用。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语文的教育除了要完成一般意义上的学科所要具备的专业技术教育之外,还应当关注审美教育、人生观教育以及人格的教育,并作为人在这个社会上的最高价值追求。
在中国,语文这门学科是在人类精神文明的需求下自然形成的产物,是人们为了传播人文精神所召唤的结果,因此具有无比丰硕的理论基础。古代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除了表现在传承自然人文社会信息之外,还主要表现在强调发展人的自由意识、张扬个性等,蕴含着庞大的教学观。语文的教学必须遵循语文学科形成的初衷,才不至于将未来的人才禁锢在狭小的空间,不至于成为鼠目寸光的人。
二、语文教学应当排让个性有自然发展的机会
语文犹如一颗生长于自然界的树木,它是顺应人的个性发展而诞生的自然产物,带有自然芬芳的气息,沐浴着日月的精华。它本身就属于万物所孕育的自然艺术,我们只能带着欣赏的情绪去领悟,去丰富其内涵,延伸其想象,而不是施以强制的力量去改变,如果是利用强制的力量去改变它,那就是在破坏它。因此,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注重于利用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所以,语文教学不能有半点的人为做作与创伤式的雕刻痕迹,需要用自然的甘露滋润学生,让学生有一种清新的愉悦的感觉。
如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词两首》,这两首词清新自然,诗人与大自然的物象巧妙地组合成了许多美好的画面,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抛开一切教学规则,让学生与现实的大自然充分接触,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看能否想象出更加美妙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当然,我们不能一味强调这就是诗,面对这些美妙的句子,不能为阅读而读,应当为想象而阅读,为品尝而阅读。每一句话都蕴藏着无限的味道,不同的学生所品出的味道可能不尽相同,所体验的情感也不一样,画面色彩可能也是千姿百态。无论是什么样的画面,只要是美妙的,都应当鼓励支持赞赏,并继续想象。
学生经历了画面想象的情感旅程之后,便要试着也运用自己心目中的字句描写另外一幅天地,不一定非得按照本课的诗句仿写,教师不能约束,要让学生尽情地搜寻与想象,犹如作画一般将心目中的场景表现出来。我们要相信学生,放飞他们的梦想,自由地翱翔于童真的天空。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没有任何约束的情况下,也能够写出优美的句子,以下是部分学生在非常自由的情绪中所写下的句子:
美丽的花瓣在浪尖上欢快地跳舞
风吹来了鸟儿的歌声
我用手折了一艘船去航行
……
这已经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诗句,而是一幅幅优美而充满童真情趣的画面。让这样的想象徜徉在童心的世界里,即使是幼小的年龄,也能丰富其情感的经历,对未来人格的塑造有着不可估量的教育意义。因此,教育的灵魂就是触摸学生的心灵,并激发其个体的发展潜能,让一切形象、生动的情境滋润学生,让他们在真实的感觉中茁壮成长。现代语文教育兴起于20世纪初,延续至今。但在语文教育发展过程中,却不断追求一种与数、理、化等学科相类似的、讲究学科知识逻辑顺序的教学目标,有悖于语文教学的初衷,有悖于语文教学的自然属性。语文教学不应该成为公式化的模式,它不是科学主义的范畴,而是人文主义的精神,是没有固定模式的艺术,充斥着感性认识它不需要以一种板着面孔的姿态出现。
总之,我们在构建语文教学内容体系的时候,不能着重于强调通常的逻辑顺序,而是要充分地考虑学生情感需要,利用其潜移默化的特性,要从人文精神的这个角度去感染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尤其是在当今物欲横流的世界,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应当从认知迷乱、精神异化的泥潭中鲜活地挺立起来,从而达到出淤泥而不染的高雅境界。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语文教育除了完成一般学科必须共同承担的智育任务之外,还得从审美教育、人生观教育以及人格教育等方面追求。因为,语文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它不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而且还是人的思想与情感的舞台。
参考文献:
[1]人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2011
[2]窦桂梅.为生命奠基.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J].2001
- 【发布时间】2021/4/5 20:27:22
- 【点击频次】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