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作为母语,语文在任何阶段的学习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语文中的写作能力,更是现代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本文结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作文教学的特点,从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利用多媒体授课方面探讨了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效率的策略。
【关键词】 初中语文;情境教学;写作教学
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获得知识的必需技能。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学习语文作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有一个公式:作文≈1/2语文。各级语文考试中分数是语文卷面分中最高的内容。小学阶段作文占30%左右,中学占40%左右,高中快占到一半。以高考为指挥棒的科目界定中,语文中高考的作文分值的比例越来越大。在《教育文摘》中,90%初中高中的尖子生们,都有较强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数学家华罗庚说过:“要打好基础,不管学文学理,都要学好语文。因为语文天生重要。不会说话,不会写文章,行之不远,存之不久。”可见,培养写作的能力应当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为此,本文就如何通过情景教学提升初中学生们在写作方面的能力进行粗略的探讨,并提出几项可实行的办法。
一、在情境中抓住人物的特征,感悟以事写人的技巧
应试教育下的作文课堂教学,教师重写作技巧,忽略学生的生活体验,在有限的写作指导课上,大讲谋篇布局,选材立意,僵化训练,罔顾学生的真实情感,学生为写而写,形成了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应试八股文”。如此作文,违背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说真话、实话、心理话”的要求,背离了作文传情达意,“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和体验”的本意。如何改变这一作文现状呢?马克思文艺理论指出“现实生活是文学写作的惟一源泉。”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认为生活似泉之源头,文章好比溪流,只有“泉源”丰盈,“溪流”才会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由此可见,真切的生活体验对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至关重要。
作文指导课中创设情境是学生生活情景的再现,通过组织学生以演、说等形式,将他们曾经的所见所闻再次呈现,在老师有意的引导下,学生在思辨中理顺了事件的来龙去脉,抓住了人物的特征,加深了感受和认识。为接下来的行文写作奠定基础。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文——《写人要抓住特点》,先让几个同学上讲台用动作模仿同学们都熟悉的人物,让同学们猜猜演的是谁,对于这种形式学生非常感兴趣,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猜完后让学生说说怎么猜出来的,学生的回答无非就是表演者抓住了人物的什么特点来演,这时候就明确:要写好一个人物就要抓住这个人物的特点来写。
接着让学生说说班里其中一个老师或学生的性格特点,再问他们从哪看出“这个人”有这特点。这时学生会七嘴八舌的把“这个人”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讲出来。理清了思路,接着动笔写作,展示,赏析。这一步步下来,学生自然感悟到了要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特点加以细致描绘,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以事写人的作文方法。
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激发写作的兴趣,让兴趣成为克服写作难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熟悉的场景最能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作文指导课上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这种特意营造的氛围会让学生感同身受,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激发表达的欲望。此时写作,兴趣正浓,焉有写不出之理!家乡是我们最熟悉的场景,热爱家乡,赞美自然更是作文的一大主题。农村没有耸入天空的高楼,没有灯火霓虹的街道。可当几张绿油油的禾苗、金灿灿的稻田的图片打在白板上时,足以让人浮想联翩。此情此景,对家乡的爱、对自然的赞美之词早已淤积胸怀,不落笔为文不足以大快人心。
然而此时动手写作,很多学生却无话可说,无物可写,无从下笔。这时再结合课文示范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比如在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作文——《学习描写景物》的教学中,在创设情境,完成情绪的铺垫后,我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大自然的语言》为示范文本,通过带领学生们到学校内部的绿化区,感受真正的来自大自然的语言,通过风声、鸟鸣、水流等种种声音,提升学生们对这篇课文的感觉,让学生们身临其境,确切的感受来自于大自然的情境,并告诉学生,“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他们平时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便会发现,乡土题材是取之不尽的,引导他们不断地积累材料,以备不时之需。
接着展示一些优美的写景句子和对应的图片让学生赏析和欣赏,并给他们一些例句来模仿(这些例句选多感官角度、多种修辞方法和多角度描写)。再展示我们学校附近学生都熟悉的李花林图片(这些图片有远景图、近景图、人花相映图、蜂恋花丛图)让学生欣赏并观察拍摄的角度,指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观察。除了让学生掌握观察顺序外,还指导学生掌握如何抓住李花的特点去观察——观察李花的颜色、形状,回忆李花的香味、触感,想象蜜蜂采蜜的忙碌、游人赏花的喜悦、果子挂满枝头以及尝一口果子的酸爽。这样让学生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发现原来身边的景物也很美,自己也可以把它写得很美。最后让学生以介绍家乡景物为题写作,大部分学生都能从容下笔,在他们描绘家乡美景的字里行间,能真切体会到作者对家乡那份真挚的爱。
这种写作教学情境,在有效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同时营造了良好的习作氛围,让学生把写作当成一种表达内心真实想法的自觉行为,并在遣词造句,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过程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大有裨益。
三、依托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把学生代入写作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丰富、收集便捷的网络资源为拓展学生视野,打开学生想象空间提供了无限可能。合理利用多媒体介质为学生呈现动静结合、声情并茂的情境,基于声音、视觉等多方位多元化的感观刺激,易于让学生感染情绪,引起共鸣,诱发联想。这种情感上的变化,有助于将学生代入写作情境之中,最终实现写作能力的提升。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作文——《发挥联想和想象》。想像和联想是抽象的,单靠语言描述,见识尚浅的学生很难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也感受不到想象和联想的神奇,更别说让学生写成作文了。所以,这单元的作文教学我是这样做的:首先用多媒体播放一则创意广告,让学生说说这则广告的创意体现在什么地方,让学生体会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美妙的享受,美妙的生活离不开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想象,文学创作同样需要发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接着通过观察图片进行想象与联想的训练,用由图片联想的词语任意组合,在小组内编一个150个字左右的口头作文进行交流,并推荐小组内最有趣的文案在班上展示。此时,学生的思维已被打开了,趁热打铁让学生们闭上眼听上一段描绘泉水的乐曲《泉水叮咚》,随后把听乐曲想象的画面用优美的文字写下来。写完后小组交流修改,再选一两篇在班上展示评析,说笑赏析间,对于联想和想象要“符合事物特征,符合生活逻辑,内容有意义,力求新颖独特。”的写作要求已悄然根植于学生心中。
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是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表达欲望。一节课下来,学生思维发散,想法新颖独特,行文活泼自然。
语文是百科之母,写作能力是直接影响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高的重要因素。将情景教学融入到写作指导课中,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应成为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对学生写作指导的新的着力点。教师在作文指导课中运用情境教学的探索和尝试,打破的是简单、僵化、陈旧的传统写作课模式,唤醒的是学生丰富的生活积累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假于时日,定能收获学生那字从句顺,文辞优美,情真意切的好作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情境教学;写作教学
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获得知识的必需技能。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学习语文作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有一个公式:作文≈1/2语文。各级语文考试中分数是语文卷面分中最高的内容。小学阶段作文占30%左右,中学占40%左右,高中快占到一半。以高考为指挥棒的科目界定中,语文中高考的作文分值的比例越来越大。在《教育文摘》中,90%初中高中的尖子生们,都有较强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数学家华罗庚说过:“要打好基础,不管学文学理,都要学好语文。因为语文天生重要。不会说话,不会写文章,行之不远,存之不久。”可见,培养写作的能力应当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为此,本文就如何通过情景教学提升初中学生们在写作方面的能力进行粗略的探讨,并提出几项可实行的办法。
一、在情境中抓住人物的特征,感悟以事写人的技巧
应试教育下的作文课堂教学,教师重写作技巧,忽略学生的生活体验,在有限的写作指导课上,大讲谋篇布局,选材立意,僵化训练,罔顾学生的真实情感,学生为写而写,形成了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应试八股文”。如此作文,违背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说真话、实话、心理话”的要求,背离了作文传情达意,“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和体验”的本意。如何改变这一作文现状呢?马克思文艺理论指出“现实生活是文学写作的惟一源泉。”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认为生活似泉之源头,文章好比溪流,只有“泉源”丰盈,“溪流”才会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由此可见,真切的生活体验对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至关重要。
作文指导课中创设情境是学生生活情景的再现,通过组织学生以演、说等形式,将他们曾经的所见所闻再次呈现,在老师有意的引导下,学生在思辨中理顺了事件的来龙去脉,抓住了人物的特征,加深了感受和认识。为接下来的行文写作奠定基础。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文——《写人要抓住特点》,先让几个同学上讲台用动作模仿同学们都熟悉的人物,让同学们猜猜演的是谁,对于这种形式学生非常感兴趣,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猜完后让学生说说怎么猜出来的,学生的回答无非就是表演者抓住了人物的什么特点来演,这时候就明确:要写好一个人物就要抓住这个人物的特点来写。
接着让学生说说班里其中一个老师或学生的性格特点,再问他们从哪看出“这个人”有这特点。这时学生会七嘴八舌的把“这个人”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讲出来。理清了思路,接着动笔写作,展示,赏析。这一步步下来,学生自然感悟到了要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特点加以细致描绘,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以事写人的作文方法。
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激发写作的兴趣,让兴趣成为克服写作难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熟悉的场景最能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作文指导课上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这种特意营造的氛围会让学生感同身受,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激发表达的欲望。此时写作,兴趣正浓,焉有写不出之理!家乡是我们最熟悉的场景,热爱家乡,赞美自然更是作文的一大主题。农村没有耸入天空的高楼,没有灯火霓虹的街道。可当几张绿油油的禾苗、金灿灿的稻田的图片打在白板上时,足以让人浮想联翩。此情此景,对家乡的爱、对自然的赞美之词早已淤积胸怀,不落笔为文不足以大快人心。
然而此时动手写作,很多学生却无话可说,无物可写,无从下笔。这时再结合课文示范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比如在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作文——《学习描写景物》的教学中,在创设情境,完成情绪的铺垫后,我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大自然的语言》为示范文本,通过带领学生们到学校内部的绿化区,感受真正的来自大自然的语言,通过风声、鸟鸣、水流等种种声音,提升学生们对这篇课文的感觉,让学生们身临其境,确切的感受来自于大自然的情境,并告诉学生,“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他们平时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便会发现,乡土题材是取之不尽的,引导他们不断地积累材料,以备不时之需。
接着展示一些优美的写景句子和对应的图片让学生赏析和欣赏,并给他们一些例句来模仿(这些例句选多感官角度、多种修辞方法和多角度描写)。再展示我们学校附近学生都熟悉的李花林图片(这些图片有远景图、近景图、人花相映图、蜂恋花丛图)让学生欣赏并观察拍摄的角度,指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观察。除了让学生掌握观察顺序外,还指导学生掌握如何抓住李花的特点去观察——观察李花的颜色、形状,回忆李花的香味、触感,想象蜜蜂采蜜的忙碌、游人赏花的喜悦、果子挂满枝头以及尝一口果子的酸爽。这样让学生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发现原来身边的景物也很美,自己也可以把它写得很美。最后让学生以介绍家乡景物为题写作,大部分学生都能从容下笔,在他们描绘家乡美景的字里行间,能真切体会到作者对家乡那份真挚的爱。
这种写作教学情境,在有效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同时营造了良好的习作氛围,让学生把写作当成一种表达内心真实想法的自觉行为,并在遣词造句,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过程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大有裨益。
三、依托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把学生代入写作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丰富、收集便捷的网络资源为拓展学生视野,打开学生想象空间提供了无限可能。合理利用多媒体介质为学生呈现动静结合、声情并茂的情境,基于声音、视觉等多方位多元化的感观刺激,易于让学生感染情绪,引起共鸣,诱发联想。这种情感上的变化,有助于将学生代入写作情境之中,最终实现写作能力的提升。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作文——《发挥联想和想象》。想像和联想是抽象的,单靠语言描述,见识尚浅的学生很难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也感受不到想象和联想的神奇,更别说让学生写成作文了。所以,这单元的作文教学我是这样做的:首先用多媒体播放一则创意广告,让学生说说这则广告的创意体现在什么地方,让学生体会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美妙的享受,美妙的生活离不开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想象,文学创作同样需要发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接着通过观察图片进行想象与联想的训练,用由图片联想的词语任意组合,在小组内编一个150个字左右的口头作文进行交流,并推荐小组内最有趣的文案在班上展示。此时,学生的思维已被打开了,趁热打铁让学生们闭上眼听上一段描绘泉水的乐曲《泉水叮咚》,随后把听乐曲想象的画面用优美的文字写下来。写完后小组交流修改,再选一两篇在班上展示评析,说笑赏析间,对于联想和想象要“符合事物特征,符合生活逻辑,内容有意义,力求新颖独特。”的写作要求已悄然根植于学生心中。
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是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表达欲望。一节课下来,学生思维发散,想法新颖独特,行文活泼自然。
语文是百科之母,写作能力是直接影响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高的重要因素。将情景教学融入到写作指导课中,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应成为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对学生写作指导的新的着力点。教师在作文指导课中运用情境教学的探索和尝试,打破的是简单、僵化、陈旧的传统写作课模式,唤醒的是学生丰富的生活积累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假于时日,定能收获学生那字从句顺,文辞优美,情真意切的好作文。
- 【发布时间】2021/6/16 16:44:43
- 【点击频次】4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