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探究初中语文教学中字词积累有效途径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语文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有语言能力、文学修养、思维品性、心理素质、智慧灵气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活动,突出体现了人的知识和人的关怀。许多老师面对浩如烟海的人的知识,往往感到难以捉摸,疲于应付,教学时往往照本宣科,满堂灌。这样,学生就成了消极容器,收效甚微.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认识到重视对学生进行字词的积累的重要性,运用有效的教学途径帮忙学生进行字词的积累。丰富的字词积累既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又能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 字词教学;积累字词;有效记忆
拓宽中学生课外阅读,无疑是当前中学语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了解到,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这一环节上,教师对“读什么”、“怎么读”这两个主要问题把握不够准确,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在课外阅读方面虽然下了很多功夫,而仍然于语文能力的培养无甚裨益。造成课外阅读这种“高投入、低效益”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然而主要症结所在,还是由于这些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中,不知不觉陷进了某一“阅读死角”,以致徘徊、困惑,从而制约了语文诸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我们把这种状况姑且称之为“课外阅读的误区”。
一、现阶段初中语文字词教学的现状
1.初中阶段,学生掌握的字词难度增加。这些字词的难度除了字型复杂外,更是指字词意义的多样化。而我们的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认知上,叫学生读几遍就放在一边了。从七年级起,老师可以让班里的学生积累每课字词。每册语文课本,包括文言单元的基本字词,教师课前应要求学生预习,课后巩固,一册书结束时,让学生以练字的方式反复摘抄积累,作练习册上每课课前的字词练习,再把整册书的字词以试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查,加强学生对字词的积累。
2.在作文和语言表达训练时,不太注重对字词错误的纠正。在习作中,师生往往把重点放在对文章的谋篇布局和表现手法的思考上,而对文章中的字词应用这一基础环节忽视,不注意纠正学生习作中的错误和运用不恰当的字词。或许教师也注意学生语言表达的流畅度,但是在指导上往往不到位,常以“语言流畅,如行云流水”、“表达生动,用字传神准确”等套话带过。
从这两种现象中发现,在对字词学习的认识上,师生都极为重视语文字词的认知方面而忽视综合运用。
二、研究策略
针对字词教学的特点和在现实教学中的不恰当做法,我们认为,初中字词教学应该摆脱低效率的训练,而应使初中语文字词教学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要实现这一目的,其根本途径是以应用促进认知,把应用和认知结合起来。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应关注以下一些方法:
1、从现实生活中积累字词
现实生活是学生语文学习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也是语文学习时的参照物和体察揣摩的情景场。我们可以利用电视、广告、商标等帮助学生积累字词,这种途径自由、分散,随时随地都可学习。笔者每周安排一节课时间让学生写出自己见到的商标名称或广告用语,以此帮助学生积累词语,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与人的交流中不断培养识字兴趣,不断丰富字词积累。
2.在汲取民族文化的精髓中积累字词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学习民族先进文化、民族优秀品质的过程,识字教学同样具有传承、积淀文化的功能。学习语文离不开诸如课文一类的语言材料,而这些语言材料往往积淀着丰厚而多彩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由于语文学习的文化内涵及其教育意义在教材、课程中是无处不有、无时不在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渗透于语文教学、识字教学之中,从而让学生在积淀民族文化底蕴中积累字词。
3.在实施大量课外阅读中积累字词
在众多识字教学体系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特点符合识字与书面语言学习互相促进的规律。生字新词的出现和讲解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为记忆提供了一定的线索。我们应善于利用课外阅读积累字词,让学生在读课外书时注意通过图画内容揣摩句意,积累不认识的字,并通过请教别人、查字典等办法认识生字,以此达到积累字词的目的。
4.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法是积累记忆法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大部分知识的获取都要靠平时的积累,所以应该教会学生用积累记忆法来掌握一些基础知识,比如字、词和一些诗词的记忆。这种方法的主要做法是,将平时教师讲授或自己学习时遇到的一些字词的音、形、义和一些名篇名句随时记到自己的笔记本上,然后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总结,将这期间积累的东西进行归纳,这样日积月累就可以掌握很多零散的、不容易集中记忆的知识。
5.对字词的把握要放到具体语境中
听过很多课,有的教师一上课就检查字词,尤其是文言文,学生还没有走进文本,教师一上课就进行20分钟的字词大检查,学生能会吗?即使是会,那也是一种机械记忆,效果一定是很不好的。教师的关键作用是怎样引导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怎样开启思维,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如在教读《范进中举》时,文章的结尾部分胡屠户收银子时的几个动词用得非常好,分析这几个词时就会和胡屠户的性格特征结合起来。这样才算是真正掌握了。
6.以课本为依托,适当拓展,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梳理
在学习“寒暄”一词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联想与“暄”相似的字,如“宣泄、?喧哗、?渲染”等词,然后引导学生区分这些词。“寒暄”是问寒问暖的意思,所以偏旁是“日”等。这种方法不只用于课本,学生在读课外读物的时候也可以做这种梳理。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自行梳理的习惯,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
7.引导学生掌握造字法
妙趣横生的汉字有它特殊的造字法,引导学生掌握造字法有助于对汉字的掌握。笔者在讲解“好高骛远”的“骛”与“趋之若鹜”的“鹜”时,让学生知道“骛”是追求,“鹜”是“野鸭”,因此下面是“鸟”。学生掌握了这一方法,可以说受益匪浅,默写中的同音字就用这种方法解决,事半功倍。文言文、诗歌中词语的理解,学生可以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用这种方法推敲,这也是很有效的。
总之,字词教学的方法需要教师在实践去探究,初中语文字词教学不应封闭于满足考试的局面中。而是要积极拓展丰富的字词教学途径,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语文字词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掌握丰富的字词并能运用到的各个不同的方面。
【关键词】 字词教学;积累字词;有效记忆
拓宽中学生课外阅读,无疑是当前中学语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了解到,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这一环节上,教师对“读什么”、“怎么读”这两个主要问题把握不够准确,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在课外阅读方面虽然下了很多功夫,而仍然于语文能力的培养无甚裨益。造成课外阅读这种“高投入、低效益”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然而主要症结所在,还是由于这些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中,不知不觉陷进了某一“阅读死角”,以致徘徊、困惑,从而制约了语文诸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我们把这种状况姑且称之为“课外阅读的误区”。
一、现阶段初中语文字词教学的现状
1.初中阶段,学生掌握的字词难度增加。这些字词的难度除了字型复杂外,更是指字词意义的多样化。而我们的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认知上,叫学生读几遍就放在一边了。从七年级起,老师可以让班里的学生积累每课字词。每册语文课本,包括文言单元的基本字词,教师课前应要求学生预习,课后巩固,一册书结束时,让学生以练字的方式反复摘抄积累,作练习册上每课课前的字词练习,再把整册书的字词以试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查,加强学生对字词的积累。
2.在作文和语言表达训练时,不太注重对字词错误的纠正。在习作中,师生往往把重点放在对文章的谋篇布局和表现手法的思考上,而对文章中的字词应用这一基础环节忽视,不注意纠正学生习作中的错误和运用不恰当的字词。或许教师也注意学生语言表达的流畅度,但是在指导上往往不到位,常以“语言流畅,如行云流水”、“表达生动,用字传神准确”等套话带过。
从这两种现象中发现,在对字词学习的认识上,师生都极为重视语文字词的认知方面而忽视综合运用。
二、研究策略
针对字词教学的特点和在现实教学中的不恰当做法,我们认为,初中字词教学应该摆脱低效率的训练,而应使初中语文字词教学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要实现这一目的,其根本途径是以应用促进认知,把应用和认知结合起来。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应关注以下一些方法:
1、从现实生活中积累字词
现实生活是学生语文学习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也是语文学习时的参照物和体察揣摩的情景场。我们可以利用电视、广告、商标等帮助学生积累字词,这种途径自由、分散,随时随地都可学习。笔者每周安排一节课时间让学生写出自己见到的商标名称或广告用语,以此帮助学生积累词语,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与人的交流中不断培养识字兴趣,不断丰富字词积累。
2.在汲取民族文化的精髓中积累字词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学习民族先进文化、民族优秀品质的过程,识字教学同样具有传承、积淀文化的功能。学习语文离不开诸如课文一类的语言材料,而这些语言材料往往积淀着丰厚而多彩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由于语文学习的文化内涵及其教育意义在教材、课程中是无处不有、无时不在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渗透于语文教学、识字教学之中,从而让学生在积淀民族文化底蕴中积累字词。
3.在实施大量课外阅读中积累字词
在众多识字教学体系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特点符合识字与书面语言学习互相促进的规律。生字新词的出现和讲解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为记忆提供了一定的线索。我们应善于利用课外阅读积累字词,让学生在读课外书时注意通过图画内容揣摩句意,积累不认识的字,并通过请教别人、查字典等办法认识生字,以此达到积累字词的目的。
4.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法是积累记忆法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大部分知识的获取都要靠平时的积累,所以应该教会学生用积累记忆法来掌握一些基础知识,比如字、词和一些诗词的记忆。这种方法的主要做法是,将平时教师讲授或自己学习时遇到的一些字词的音、形、义和一些名篇名句随时记到自己的笔记本上,然后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总结,将这期间积累的东西进行归纳,这样日积月累就可以掌握很多零散的、不容易集中记忆的知识。
5.对字词的把握要放到具体语境中
听过很多课,有的教师一上课就检查字词,尤其是文言文,学生还没有走进文本,教师一上课就进行20分钟的字词大检查,学生能会吗?即使是会,那也是一种机械记忆,效果一定是很不好的。教师的关键作用是怎样引导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怎样开启思维,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如在教读《范进中举》时,文章的结尾部分胡屠户收银子时的几个动词用得非常好,分析这几个词时就会和胡屠户的性格特征结合起来。这样才算是真正掌握了。
6.以课本为依托,适当拓展,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梳理
在学习“寒暄”一词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联想与“暄”相似的字,如“宣泄、?喧哗、?渲染”等词,然后引导学生区分这些词。“寒暄”是问寒问暖的意思,所以偏旁是“日”等。这种方法不只用于课本,学生在读课外读物的时候也可以做这种梳理。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自行梳理的习惯,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
7.引导学生掌握造字法
妙趣横生的汉字有它特殊的造字法,引导学生掌握造字法有助于对汉字的掌握。笔者在讲解“好高骛远”的“骛”与“趋之若鹜”的“鹜”时,让学生知道“骛”是追求,“鹜”是“野鸭”,因此下面是“鸟”。学生掌握了这一方法,可以说受益匪浅,默写中的同音字就用这种方法解决,事半功倍。文言文、诗歌中词语的理解,学生可以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用这种方法推敲,这也是很有效的。
总之,字词教学的方法需要教师在实践去探究,初中语文字词教学不应封闭于满足考试的局面中。而是要积极拓展丰富的字词教学途径,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语文字词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掌握丰富的字词并能运用到的各个不同的方面。
- 【发布时间】2021/7/7 17:22:13
- 【点击频次】3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