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新课程背景下优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本文从精心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注重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探讨优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策略,从而实现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
【关键词】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初中化学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遵循新课程标准,注重初中生的主体地位,创设高效的课堂教学情境,使初中生得到充分的锻炼。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模式受应试教育影响,过分强调学生学习成绩,忽略对学生的综合素养的锻炼与培养,极不利于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同时,教师在评职晋级时要用所教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学业绩,教师为提高教学业绩,对学生大力实施时间战,题海战提高学生成绩来提升自己的教学业绩,获得评职竞争成功。此教学方法显然违背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化学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构建高效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文笔者将主要阐述在新课程背景下优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策略,愿与同仁分享。
一、精心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教师组织一堂课,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目标任务是教学的纲,一定要具体明确,全面、恰当和实用。在知识技能方面须要明确哪些应该理解,哪些应该掌握。在能力、思想品德方面,需要通过哪些内容、活动或练习,培养哪些能力和思想品德。在一堂课中,需要确立一两项目标,如学习新知识,或进行某种技能训练。例如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要求教师不仅做好实验,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要培养学生的技能,就要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掌握相当的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方法,以适应实际需要,防止出现教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掌握多种教学手段,善于营造轻松愉悦的化学学习氛围,让初中生在化学课堂既能够学到知识,又能够收获到快乐。同时,教师还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情境,提高学生对初中化学的重视程度,激发初中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真正实现新的课程教学模式。比如,在讲“氧气”时,这节内容主要包括氧气的性质和氧气的化学反应两部分,在教课时需要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认识化学变化,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因此,我进行了不断地创新和尝试,首先向学生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通过给学生演示和观看电子课件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带火星的木条、硫、铝等物质在氧气中反应所发生的现象,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有趣的,能够自主的投入到化学学习中。然后,我让学生去探究总结,得出氧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的区别,再详细讲解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进而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对信息的分析,认识化学变化及其基本特征,同时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学会观察实验。如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在讲台桌面上摆上没有标签的两瓶气体,一瓶是空气,一瓶是氧气,并提问学生如何区别。
三、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科特点出发,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反应出的问题,合理制定教学方案。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但并没有因此形成稳定发展的内在动机,也不晓得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想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想问题,不重视记忆、理解重要的事实、述语和原理、造成知识上的脱节,甚至学习水平分化,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下功夫,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去激发和发展学生探索、求知的内在动机。
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多启迪引导,并随时向学生强调需要记忆的内容,记忆的方法,努力化难为易,多联系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际,多引导学生议论、讨论和练习。运用典型实例,结合实验或实物来记忆物质的性质,变化的条件,以及反应后的产物。要注意联系对比,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从个性分析出共性。比如,学习过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要给学生指明,学习和记忆的顺序,即按色、态、味、嗅、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的顺序,虽然不一定求全,但有个记忆和再现的顺序,便于联想和回忆;当学习氢气的物理性质时可以提示学生联系氧气的物理性质来学习、记忆。在学习有关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浓度的计算时,学生往往习惯于按数学计算的思路,急于代公式求解,这时教师要把住方向,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先集中到充分理解概念或原理上,在明确了计算依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找准相关项(量)的关系后,再求解。在这里的关键是明确正确的解题思路,掌握符合逻辑的解题格式和方法。
四、结合学生日常生活,注重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对学生的生活具有指导作用。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在讲“燃烧和灭火”时,教学重点是围绕课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教学难点是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我用提问的方式引入新课:同学们都知道人类利用燃烧的反应已有几十万年了。你知道燃烧的条件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然后,我会跟学生一起进行燃烧的实验,满足学生的需求,并让学生回忆“烧不坏手帕”实验,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手帕烧不坏的原因。接下来,我会给学生讲解一些生活化的知识:燃烧的现象有利有弊,当我们方法不当时就会造成火灾,所以我们要学会灭火的技能。那么,哪些方法可以灭火呢?这样的教学方式锻炼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对学生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指导者,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构建高效的化学课堂,才能够在新课程背景下优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达到统筹兼顾、学以致用、寓教于乐的目标。
【关键词】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初中化学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遵循新课程标准,注重初中生的主体地位,创设高效的课堂教学情境,使初中生得到充分的锻炼。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模式受应试教育影响,过分强调学生学习成绩,忽略对学生的综合素养的锻炼与培养,极不利于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同时,教师在评职晋级时要用所教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学业绩,教师为提高教学业绩,对学生大力实施时间战,题海战提高学生成绩来提升自己的教学业绩,获得评职竞争成功。此教学方法显然违背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化学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构建高效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文笔者将主要阐述在新课程背景下优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策略,愿与同仁分享。
一、精心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教师组织一堂课,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目标任务是教学的纲,一定要具体明确,全面、恰当和实用。在知识技能方面须要明确哪些应该理解,哪些应该掌握。在能力、思想品德方面,需要通过哪些内容、活动或练习,培养哪些能力和思想品德。在一堂课中,需要确立一两项目标,如学习新知识,或进行某种技能训练。例如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要求教师不仅做好实验,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要培养学生的技能,就要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掌握相当的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方法,以适应实际需要,防止出现教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掌握多种教学手段,善于营造轻松愉悦的化学学习氛围,让初中生在化学课堂既能够学到知识,又能够收获到快乐。同时,教师还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情境,提高学生对初中化学的重视程度,激发初中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真正实现新的课程教学模式。比如,在讲“氧气”时,这节内容主要包括氧气的性质和氧气的化学反应两部分,在教课时需要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认识化学变化,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因此,我进行了不断地创新和尝试,首先向学生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通过给学生演示和观看电子课件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带火星的木条、硫、铝等物质在氧气中反应所发生的现象,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有趣的,能够自主的投入到化学学习中。然后,我让学生去探究总结,得出氧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的区别,再详细讲解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进而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对信息的分析,认识化学变化及其基本特征,同时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学会观察实验。如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在讲台桌面上摆上没有标签的两瓶气体,一瓶是空气,一瓶是氧气,并提问学生如何区别。
三、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科特点出发,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反应出的问题,合理制定教学方案。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但并没有因此形成稳定发展的内在动机,也不晓得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想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想问题,不重视记忆、理解重要的事实、述语和原理、造成知识上的脱节,甚至学习水平分化,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下功夫,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去激发和发展学生探索、求知的内在动机。
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多启迪引导,并随时向学生强调需要记忆的内容,记忆的方法,努力化难为易,多联系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际,多引导学生议论、讨论和练习。运用典型实例,结合实验或实物来记忆物质的性质,变化的条件,以及反应后的产物。要注意联系对比,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从个性分析出共性。比如,学习过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要给学生指明,学习和记忆的顺序,即按色、态、味、嗅、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的顺序,虽然不一定求全,但有个记忆和再现的顺序,便于联想和回忆;当学习氢气的物理性质时可以提示学生联系氧气的物理性质来学习、记忆。在学习有关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浓度的计算时,学生往往习惯于按数学计算的思路,急于代公式求解,这时教师要把住方向,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先集中到充分理解概念或原理上,在明确了计算依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找准相关项(量)的关系后,再求解。在这里的关键是明确正确的解题思路,掌握符合逻辑的解题格式和方法。
四、结合学生日常生活,注重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对学生的生活具有指导作用。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在讲“燃烧和灭火”时,教学重点是围绕课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教学难点是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我用提问的方式引入新课:同学们都知道人类利用燃烧的反应已有几十万年了。你知道燃烧的条件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然后,我会跟学生一起进行燃烧的实验,满足学生的需求,并让学生回忆“烧不坏手帕”实验,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手帕烧不坏的原因。接下来,我会给学生讲解一些生活化的知识:燃烧的现象有利有弊,当我们方法不当时就会造成火灾,所以我们要学会灭火的技能。那么,哪些方法可以灭火呢?这样的教学方式锻炼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对学生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指导者,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构建高效的化学课堂,才能够在新课程背景下优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达到统筹兼顾、学以致用、寓教于乐的目标。
- 【发布时间】2021/7/7 17:22:56
- 【点击频次】3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