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如何执教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作者】 农 勇

【机构】 广西那坡县坡荷乡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头戏之一,这个内容对学生学习数学极有启发性和引领性。教师通过课前的精心准备和课堂上一步步具体的操作,使得学生可以在真实的情境探究数学问题。学生熟悉了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过程之后,就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是,解方程对于小学生来说未知的领域,是新知识,学生事先没有任何学习经验,这要求教师在执教的过程中必须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促使学生在操作、观察、分析和比较中,把具体的数学知识渗透到抽象的等式性质中,并应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等式性质是数学学习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学生理解并掌握之后,就为后面学习方程的有关问题的奠定了根基。
  我个人的看法是,无论哪位教师执教这课,都必须把让学生初步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作为教学重点之一,引导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境和题意列出有关方程,并且可以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积累起学习数学的经验和教训,切身体验解方程的方法技巧,从而培育起初步的数学抽象思维。 
  放在引导学生通过天平的平衡来探究等式性质,又是教学的一个重点,通过天平使学生准确无误地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深刻道理。
  依照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根据题意列方程和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是教学的难点。
  为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课前教师必须制作教学课件,课件要反复修改以达到最优。使用课件可以大量节约时间,并且使课堂教学组织更有系统性,教学效率大幅度增长。此外,务必准备好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具——天平。如果每个课桌放上一个天平,让每一桌的两名学生一起使用天平,效果是最好的。
  教学过程可以分为复习导入、交流共享、反馈完善、反思总结和布置作业五大环节。切忌五个环节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必须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复习导入、布置作业无疑是次要环节,使用的教学时间最短。教学主要精力放在第二、第三、第四三个环节上,其中第二、第三环节又是重中之重,他们是第四环节的基础。如果第二、第三环节没有做好,第四环节的教学效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可能为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由于上一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等式与方程》,因此一开始教师就可以用“什么是方程?方程有什么特征?”这样的问题来激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教师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等到学生基本说到要点之后再做总结性的发言: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方程必须含有未知数,等号两边都是整式。
  学生再一次明确了方程的概念和特征,此时教师就开始让学生动手,每人写出几个方程来,然后在前后两个桌子组成的小组里交流,讨论自己和同学写的是不是方程,如果是方程要说出为什么是,不是要说出为什么不是。
  通过以上两个步骤,就可以导入新课了。“天平”成了教师导入新课的媒介,教师可以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的讲台上和大家的课桌上,多了一件什么东西?”这样一问,学生自然关注到天平,并且开始探究起天平的名称、作用等等。
  二、小组学习,交流共享
  这个环节,重点是要讲好2个例子。
  首先是教学例3。教师出示教材第2页例3第一幅天平图,向学生提问:“如何在天平的两边增减砝码,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交流完毕,各组汇报,全班同学形成共识。教师又出示左边的例题图,向学生提问:“如果左右两边都加上10克的砝码,等式如何表示?”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板书:50+10=50+10。出示右边的例题图,向学生提问:“如果左右两边都加上同样重a克的砝码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0+a=50+a。教师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两组图及等式,分析、比较等式两边及结果发生的变化,然后引导学生得出共识。
  教师又把示例3下面两幅天平图展示出来,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学生先完成填空,然后比较自己所写出的等式,随后和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刚才的两个结论在屏幕上展示,然后引导学生用一句话表述等式的性质。待到学生说得差不多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小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其次是教学例4。教师出示教材第3页例4,向学生提问:“谁能根据图意列出方程?”教师给予学生一定时间独立思考并列出方程,然后指定几名学生回答。教师一边听学生回答,一边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x+10=50。这个方程一出来,教师马上提问:“怎样求出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呢?”这时学生都会跃跃欲试。教师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并且可以小组交流想法。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截然不同,每个学生都可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教师要有思想准备。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想法:(40)+10=50,x=40;因为50-10=40,所以x=40。等到学生反馈的时候,教师都应该肯定这两种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等到每个学生都想知道标准答案的时候,教师再边示范解题过程,边讲解书写格式:首先要写“解”字;然后根据等式的性质,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这道题要把方程的两边都减去10;每个等式占一行,各行的等号要上下对齐。执教的老师示范结束之后,学生开始做练习,这个时候教师在教室里巡视指导,发现学生格式写错了要纠正,根据我的经验学生书写格式错误很常见。教师边巡视边提醒学生,求出x的值之后务必验证。验证的办法,大家想到哪几种?引导学生思考之后,学生一般都知道要把x的值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学生找到了正确答案,教师就可以把检验方法及书写格式在屏幕上展示出来,以便学生加强记忆。的最后,师生共同回顾求x值的过程,明确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作解方程。
  三、反馈完善,巩固知识
  教师布置学生做练习,教师通过学生完成情况有针对性地补漏,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第三页课后“练一练”第1题,由学生独立解题,然后教师点名让学生上台演示,教师要注意收集学生练习出现的问题。
  第四页课后“练一练”第2题,在学生完成之后,教师点名让学生口答,给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教师借此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思维特点、存在问题等等,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指点。同时,要引导学生善于从现象中作出推理、总结。
  第六页课后“练一练”第1题,在学生独立完成之后,教师点名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列出的方程。如果学生出错,教师要引导全班学生集体订正;如果学生列出的方程繁杂啰嗦,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比较判断哪个方程更简洁。
  第六页课后“练一练”第3题,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本着不悱不启的原则,待到学生有了迷惑不解之后再着手解决。但是,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不能自己把答案直接说出来,而是点名叫学得好的学生回答,并让他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待到学生回答得差不多了,教师再来一个小结加深学生的印象。
  四、反思总结,加深印象
  每一堂课结束之前来一个简单的小结,不是画蛇添足,事实证明对学生加深学习的印象非常有必要,效果也非常好。小结之后是布置课外作业。
  数学教学尤其需要亲身实践,因此整堂课以学生自己练习为主,教师仅仅是一个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育理念。

  • 【发布时间】2021/7/7 17:25:33
  • 【点击频次】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