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信息技术,随风潜入小语课堂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 课题批准号JYB1320131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深度融合的研究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媒体,它的出现在与日俱增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教学。它与各学科整合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必然的趋势,特别是语文学科。有人说:“教学的生命在课堂,教学的灵魂在课堂,教师的价值也在课堂。”课堂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手段,课堂上,教师、学生、文本和课堂共同完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获得的过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快速占领了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并随之生根开花,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课改”启动之风
近年来,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改革的深度和宽度已经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必将对未来的课堂教学产生巨大的影响。课堂教学改革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较大突破:
一、教学目标:由“教会、会学”转向“想学、享学”
当下,部分课堂教学的最高目标还停留在让学生“会学”上,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教育发展趋势,逼迫课堂教学目标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享受学习过程的方向转变。“我想学习”、“享受学习”必将成为课堂教学的上位目标。由教科书转向教学资源
二、教学材料:由教科书转向教学资源
教科书的地位有所下降,逐步被教学资源所超越。教材的内涵进一步扩大,“教材”与“学材”回归本位,开始分为“教的资源”和“学的资源”两部分。
三、教学材料:由教科书转向教学资源
教科书的地位有所下降,逐步被教学资源所超越。教材的内涵进一步扩大,“教材”与“学材”回归本位,开始分为“教的资源”和“学的资源”两部分。
四、课堂结构:由有限时空转向无限时空
课堂概念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课堂边界被打破,固定时间、固定空间的教学方式逐渐被生活化学习、碎片化学习、网络化学习、个性化学习所替代,“教与学活动发生的地方就是课堂”,这样的课堂定位会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实践者所接受。
五、课堂性质:由知识教授转向展示体悟
课堂教学不再以传递知识、教授方法、训练技能、培养习惯为主要目标,课堂的性质也随之发生转变,生成、交流、展示、体悟成为课堂主体。
六、教师功能:由主导学习转向协助学习
教师的内涵被重新定义,不再是某个站在讲台上的学科教师,“世间万物都是教师”,报刊、图书、手机、电视、网络、数码设备,同学、家长、亲友都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和服务,都具有传递信息、答疑解惑的功能。教师角色被泛化的同时,教师的功能也会借助技术被无限放大,教师可以变得无时无处不在,可以24小时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
七、信息技术:由教学应用转向学习应用
现在许多学校多媒体、电子白板、交互一体机、录播教室、微课程等教学设备和投入,基本都是从如何“教”入手,课堂教学对现代技术的理解和应用很少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去思考、规划。信息技术教学不是如何把教学设备“武装到牙齿”,而是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技术应用到极致”,帮助和教会学生利用生活中所能触及的现代技术最大化地服务于自己的学习,将成为人们的共识。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也将成为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科原有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从是而形成了更生动、更形象、更积极、更有效的教学方式。
“兴趣”激发之风
在我的语文课堂实践中,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进行授课,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那么,如何运用呢?我以四年下册老舍的《猫》教学为例具体来阐述。
教材分析: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
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这篇文章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首先是表达了作者真挚的感情。老舍先生对家里的猫爱同儿女,因此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在他眼里都是十足的可爱。而且人与猫之间互相信任,和谐相处,创造出一个非常美好的境界。其次是老舍先生平实无雕琢的语言风格。在介绍猫的性格特点时,只是将事实具体地写出,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性格越来越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十三个生字,能正确理解并运用“贪玩”、“尽职”、“任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
4.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重点:默读课文读出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难点: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的。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课文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合理交流,自主探究,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老舍是用什么写作方法来表现猫的性格特点的,体会老舍是如何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教学策略:要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展示不同形态的猫,呆萌的、淘气的、撒娇的、懒惰的、猫妈妈以及小奶猫,各个种类的猫,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将学生带入课堂,然后再采用图文结合反复诵读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课堂流程:
在课堂伊始,我用屏幕播放抖音中下载的可爱的猫咪的视频,孩子们见了文字里走出来的活生生的小猫在眼前,一下子就沸腾起来,情绪极度高涨,在充分给孩子释放了情绪之后,我对学生说:“孩子们,不仅我们喜欢猫,很多的大作家也喜欢猫,他们将无法抑制的喜爱之情写下来,我们一起走进文字里看看找找,作者笔下的猫可爱吗?”
“高效”助力之风
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进行授课,还可以提高课堂效率,高效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四年下第二单元主题是自然与科学,有四篇课文《琥珀》《飞向蓝天的恐龙》《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千年梦圆在今朝》,课文里有大量的科技信息,孩子们又感兴趣又好奇,但是也不太懂,单纯靠老师讲解是很难完成的,所以,在课前布置孩子们自己进行大量的收集查找,课堂上就可以直接在小组、班内进行分享,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突破”有力之风
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进行授课,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教学中的重点,突破难点。
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必然带来教学内容呈现形式的创新。信息技术与课堂的融合,使课堂由过去的传统、静止、书、本形式变为有声音、图像、动画、现场等构成的动态课堂。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
如,在教学四年下册第三单元时
教材分析: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聆听冰心的纸短情长,感叹艾青的激情澎湃,静赏叶赛宁的心灵微波,领悟戴望舒的温柔多情。我们吟唱诗歌,走进诗歌,畅游诗海,凝练诗心。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选编了中外名家的几首短诗,让我们初步了解了现代诗的一些特点,领略了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风格,体会了诗歌所抒发的真挚情感,在低吟浅唱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感染。
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讲,了解现代诗的特点,感受诗歌表达的情感。这一语文要素的落实时很有难度的,教师不能过多灌输,分析,不能用成人化的语言讲解评析,又要让孩子对现代诗有自己的了解和感受,所以大量的听读、欣赏就特别重要,在孩子们大量的接触现代诗的过程中,自然对诗的特点所有了解,而且伴随音乐,倾听名家的诵读,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和情感自然植入孩子的心中,以此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搜集”技能之风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是要加强信息技术对课程内容的开发与挖掘,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能过分注重学科的知识性学习,而应该关注学生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这一现代化工具来解决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为学生的学习找到一个可利用的有效工具。
信息技术,随风潜入小语课堂,必将带来两点突破:
①课程内容丰富:网络学习资源、音视频讲座、流媒体课件、补充材料连接、课程网站搜索工具。
②学习模式可以自由选择:单课学习模式、单元学习模式、日学习模式、周学习模式等。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也必然带来教学内容的创新。使教学内容适应学生自学,学习内容尽可以结合个人生活和学习经验,用更多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理解,用更多驱动性问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信息技术与小语课堂的深度融合必然带来教育全面的创新。
- 【发布时间】2021/7/7 17:26:12
- 【点击频次】3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