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强调学生主体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新课改更强调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反对“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深入分析学生的“需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文就师生关系、学习兴趣、教学方法等进行分析,以供广大教师参考。
【关键词】 小学生;语文教学;学生主体;发展理念
一、小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美·布鲁纳)。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又是这两个主体的主角。教师的工作是“传道、授业、解惑”,但其“服务”对象始终离不开学生群体。由此说明,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是自然形成。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这充分说明,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尊重学生成长、爱护学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
现代师生关系不再过分强调师道尊严,而在于构建团结、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认可语文教师教学方法的前提。一旦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们就会积极配合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在良好的氛围下,学生们会主动学好语文知识,并能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教师为了转变思想,还需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教师的身份不再“神秘”,无论是教学方法、课件,都有可能被学生和家长在网络上发现。教师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如果教师仍固守成规,无法摆脱旧思想的束缚,则会失去学生的拥戴,其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教师想要展示教学魅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离不开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说,教师教育的成功与否离不开教学方法、方式、质量、水平等众多因素,这些因素还关系到师生互评。若教师精心准备授课内容,并提升学生课堂教学主体地位,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他们主动汲取汉语言知识。
三、以兴趣为动力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兴趣已很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法·卢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他们都强调了兴趣的重要性。可以说,兴趣是探索未知领域的有倾向性的主观愿望,也是维持人们注意力的内部因素。作为最为基础性的学科,学好语文课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之所至,金石为开”,当学生满怀热情,期待即将接触的知识时,他们就慢慢学会了透过表象看本质。教师也要摒弃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让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让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起来,让心怀抵触情绪的学生参与进来,从而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以四年级下册《母鸡》一文为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借助文中的关键词汇,区分母鸡与公鸡、小鸡的区别。并对比母鸡孵出鸡宝宝前后有什么变化,从而感受到母性的伟大。另外,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它教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 ...”很多小学生认为母鸡(所有的鸡)“洗澡”是玩耍,或者降温。其实不然,鸡的身上是有鸡虱子的(不是跳蚤),鸡虱子是长形的,不能跳,寄生在鸡的羽毛里,翻开鸡翅膀就可以看到。鸡在泥土里打滚蹭上泥土(用水弄湿羽毛不容易干),俗称“洗澡”。其实是在利用泥土除掉身上的鸡虱子。在分析文章字、词、句子、段落的同时,适当引入一些科普小知识,可以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四、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价值
多媒体技术是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授课形式,该技术涵盖了图片、视频文字、声音等众多素材。通过合理选材有序串联,能够创造出刺激的感官环境,生动有趣的学习背景。同时,多媒体技术对于优化教学过程,提升课堂教学有效率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包括了很多寓言、童话故事,以及意境幽深的古诗词。当学生们读到清澈的湖水,童话般的仙境时,往往会产生很强的好奇心。但学生面对文中简单的插图时,无法展开想象的“翅膀”。由此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此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图形、视频、动画、文案的作用,可以很好地诠释教材内容的背景。通过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让他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也能借助多媒体“畅游”祖国的大好河山,从深层次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并产生探究自然与人文知识的冲动。
在学习《北京的春节》一文时,受中国南北气候、文化差异影响,很多小学生对于北京的冬天、北京的春节缺乏足够的认识,仅仅阅读文字,无法“近距离”感受那种祥和的氛围。借助多媒体设备,我们可以播放天安门的雪,颐和园昆明湖的冰,北京的冰糖葫芦,北京的窗花等等。从而让学生产生更直观的印象,从而对首都产生无限的遐想,并期待能够早日去北京游玩。
总结
综上可述,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师应该“走入”学生当中,聆听他们的想法,满足他们的要求,让他们成为真正的主人。在语文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兴趣,使用各种可行的教学方法,有趣的教学素材,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学好语文。
【关键词】 小学生;语文教学;学生主体;发展理念
一、小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美·布鲁纳)。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又是这两个主体的主角。教师的工作是“传道、授业、解惑”,但其“服务”对象始终离不开学生群体。由此说明,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是自然形成。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这充分说明,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尊重学生成长、爱护学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
现代师生关系不再过分强调师道尊严,而在于构建团结、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认可语文教师教学方法的前提。一旦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们就会积极配合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在良好的氛围下,学生们会主动学好语文知识,并能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教师为了转变思想,还需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教师的身份不再“神秘”,无论是教学方法、课件,都有可能被学生和家长在网络上发现。教师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如果教师仍固守成规,无法摆脱旧思想的束缚,则会失去学生的拥戴,其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教师想要展示教学魅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离不开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说,教师教育的成功与否离不开教学方法、方式、质量、水平等众多因素,这些因素还关系到师生互评。若教师精心准备授课内容,并提升学生课堂教学主体地位,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他们主动汲取汉语言知识。
三、以兴趣为动力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兴趣已很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法·卢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他们都强调了兴趣的重要性。可以说,兴趣是探索未知领域的有倾向性的主观愿望,也是维持人们注意力的内部因素。作为最为基础性的学科,学好语文课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之所至,金石为开”,当学生满怀热情,期待即将接触的知识时,他们就慢慢学会了透过表象看本质。教师也要摒弃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让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让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起来,让心怀抵触情绪的学生参与进来,从而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以四年级下册《母鸡》一文为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借助文中的关键词汇,区分母鸡与公鸡、小鸡的区别。并对比母鸡孵出鸡宝宝前后有什么变化,从而感受到母性的伟大。另外,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它教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 ...”很多小学生认为母鸡(所有的鸡)“洗澡”是玩耍,或者降温。其实不然,鸡的身上是有鸡虱子的(不是跳蚤),鸡虱子是长形的,不能跳,寄生在鸡的羽毛里,翻开鸡翅膀就可以看到。鸡在泥土里打滚蹭上泥土(用水弄湿羽毛不容易干),俗称“洗澡”。其实是在利用泥土除掉身上的鸡虱子。在分析文章字、词、句子、段落的同时,适当引入一些科普小知识,可以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四、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价值
多媒体技术是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授课形式,该技术涵盖了图片、视频文字、声音等众多素材。通过合理选材有序串联,能够创造出刺激的感官环境,生动有趣的学习背景。同时,多媒体技术对于优化教学过程,提升课堂教学有效率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包括了很多寓言、童话故事,以及意境幽深的古诗词。当学生们读到清澈的湖水,童话般的仙境时,往往会产生很强的好奇心。但学生面对文中简单的插图时,无法展开想象的“翅膀”。由此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此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图形、视频、动画、文案的作用,可以很好地诠释教材内容的背景。通过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让他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也能借助多媒体“畅游”祖国的大好河山,从深层次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并产生探究自然与人文知识的冲动。
在学习《北京的春节》一文时,受中国南北气候、文化差异影响,很多小学生对于北京的冬天、北京的春节缺乏足够的认识,仅仅阅读文字,无法“近距离”感受那种祥和的氛围。借助多媒体设备,我们可以播放天安门的雪,颐和园昆明湖的冰,北京的冰糖葫芦,北京的窗花等等。从而让学生产生更直观的印象,从而对首都产生无限的遐想,并期待能够早日去北京游玩。
总结
综上可述,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师应该“走入”学生当中,聆听他们的想法,满足他们的要求,让他们成为真正的主人。在语文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兴趣,使用各种可行的教学方法,有趣的教学素材,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学好语文。
- 【发布时间】2021/8/3 18:57:25
- 【点击频次】3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