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如何进行课堂提问

 

【作者】 韦琼芳

【机构】 广西崇左市江州区第一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课堂教学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必备环节,是师生互动的必然要求,是课堂知识落实的有力措施。通过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提问效果: 采用启发式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提问要有目的,抓重难点;别出心裁,注重设问的新颖性;在思维悬念处提问,增强提问的有效性;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
  【关键词】 提高;课堂提问;启发式;兴趣;增强

  课堂教学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课堂教学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必备环节,是师生互动的必然要求,是课堂知识落实的有力措施。通过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可以开阔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调节教学进程,使课堂教学沿着预先设计的路子进行;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那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应如何进行课堂提问呢?
  一、采用启发式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式提问,注意问题的由浅入深,能激发学生寻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和进取心。用设疑、解疑激发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例如:为了让学生加深对“一国两制”伟大意义的理解,我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南非宣布于1997年底前与台湾断交,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这与香港的回归有何关系?这个问题的设置切合学生关心时事、渴望了解时事的求知心理,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有力地说明了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意义,较好地实现了教学任务,是用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和利用特定的教学情景化理为情,融情入理,用真情实感感染学生,才能触及其灵魂,震撼其心魄,达到以情激情、以情育情之目的。在讲授“爱国主义”这一内容时,先让学生唱国歌,再让学生观看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时升旗仪式的录像,接着介绍历史上岳飞、邓世昌、李四光、钱学森等人的爱国故事。结果许多学生被他们的爱国行为所感动,纷纷表示要以他们为榜样,为报效祖国而努力,紧接着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那么新时期作为青少年应如何报效祖国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祖国多做贡献。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活动就达到了化理为情,融情入理的效果。另外教师结合自身独特经历和感受来说明教材上的一些原理,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若历其事之感。同样可以达到用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通过这样的提问,使这堂课拥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从而为上好整堂课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课堂提问要有目的,抓重难点
  每一节课的学习,我们都有学习目标以及本课的重难点。要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并突破这些重难点,教师就应抓准方向,有的放矢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重难点解决了,教学任务也基本落实了。如:在学习“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这一内容时,教学中的重难点要落实两个内容:其一,消费者依法享有合法权益;其二,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于是我就设计了这样几道问题:1.消费者依法享有哪些合法权益?2.消费者维权的途径有哪些?怎样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3.怎样做一个成熟的消费者?这些知识点都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重要知识,它们对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来解决这些问题,就达到了教学的预期目的。
  三、别出心裁,注重设问的新颖性
  形式新颖的问题更加符合初中生的认知心理,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思考和探究的兴趣,对于知识的自我构建具有独特的作用。所以,教师必须改变一成不变、死气沉沉的课堂,创新设问方法,提出别出心裁的新颖的教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未成年人的保护”这一知识内容的时候,我给学生出示一则新闻:“为了净化网络市场,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2021年10月,县公安局和相关教育部门联合开展了一次‘零点行动’,即从零点到次日早晨8点自动切断主要学校周边网吧的网络接入服务,杜绝网吧未成年人通宵上网,避免学生影响学习和健康成长。”而后设置问题:“上述做法是属于对未成年人的哪项保护?从未成年人保护的角度说明这样做的原因。”这种提问学生感觉耳目一新,注意力瞬间被吸引过来,通过问题的解答加深了对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一方面内化了知识,另一方面进行了自我教育。
  四、在思维悬念处提问,增强提问的有效性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感到“愤悱”时,即在“心求通则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发问和启发则能取得较好的提问效果。教师进行提问时要把握好发问的时机,要在学生的思维悬念处设问,有助于提高提问的有效性。例如,在分析“共同富裕”这一内容时,为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我则采用了设置悬念的方式来设计问题:我们一起来听《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曲,这首歌中提到了一位老人,这位老人是谁呢?第二,歌曲又赞扬了老人的哪些事迹呢?两个问题过后,我又带领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深入学习、探讨,在课程学习完毕后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国基本的分配制度是什么?共同富裕又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设置这样的问题,既让学生回顾了教学内容,又能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这个案例中,我正是利用了学生的“愤悱”,在他们的思维悬念处提问,使得课堂教学收到了十分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种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教学方法,掌握好课堂提问的技巧,既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这两个方面的作用,将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激发出来,启迪他们的心智,为促进学生应用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做好铺垫。
  五、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
  在教学中,教师应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认真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参与到其中,从而引发学生提问的欲望,促使他们积极的思维。因为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所以学生感兴趣,有话可说。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的学科特点,设置问题情境可采用以下方法:利用直观方法(多媒体、投影、挂图)设置问题情境;利用对某一问题的不同观点或矛盾(如: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设置问题情境;联系现实社会生活实际(如:父母拆看子女的信件等)设置问题情境;利用有新意、有趣味的思想政治问题(如:漫画“一网情深”)设置问题情境。因此,创设问题情景,让问题存在于生活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学知识,学生听得懂、学得快,加深了学生提问的欲望。
  总之,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教学效果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方法,都离不开课堂提问。我们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尊重和遵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规律和思维特点,高度重视课堂提问的重要意义,力求掌握和发掘课堂提问的技巧,把握提问的度,让课堂提问真正发挥作用。只要不断摸索,不断实践,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教学功能,就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发布时间】2021/12/4 16:01:21
  • 【点击频次】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