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以语文基本要素为抓手 以培育核心素养为目标

 

【作者】 刘 衣

【机构】 四川省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为跟上课改新时代、教好统编新教材、迈上教学新台阶,我坚持以识字写字、多读好读、语言表达等“语文要素”为抓手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 语文要素;核心素养;识字写字;多读好读;语言表达

  教育部于2016年颁布施行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既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迈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新时代,也为学科教学创新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目标;同时,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逐步使用、按照“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双线编排呈现”的统编小语新教材,这为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创造了优越的教学条件。为跟上课改新时代、教好统编新教材、迈上教学新台阶,近年来笔者“以语文基本要素为抓手,以培育核心素养为目标”,积极参与各级教学研培活动,大胆进行教学创新探索,并取得明显教学成效与有益经验。
  一、以“识字写字”语文要素为抓手来培育学生文化基础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而且统编小语新教材的“识字写字”教学内容也充分体现了“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双线编排呈现”的突出特点。毫无疑问,“识字写字”是语文教学特别是第一学段的语文教学必须抓住的“重中之重”的“语文要素”,并以此来从小培育学生终身管用的语文核心素养,奠定学生扎实的母语学习与后续发展根基。这是因为,不仅“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而且“汉字承载着数千年中华历史与文明,点画之中蕴涵乾坤,方寸之间演绎天地。”也正是因为如此,有人说:“汉字堪称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她是阿丽斯仙境,每一个拐弯抹角,都有一段故事;她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地质层,记载着我们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的历史;她是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审美性格的精灵,不是僵硬的无生命符号。”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我对“识字写字”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长远——万丈高楼平地起,核心素养识字始。因为汉字是汉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识字是一个人文化基础素质、语文核心素养提高的第一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语文教育专家郝家杰指出:“要提高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水平,首先应让小学生一入学便科学地识字、尽早地读书,受到普通话、规范字的正规教育,突破汉字的记字关、书写关,奠定学生作为现代人所应有的汉语文化基础和学习基础,增强他们对于语言文字敏锐的洞察力。”为什么抓好了“识字写字”就能够为学生奠定起坚实的、终身受用的文化基础呢?我通过参加各级研培、解读课标教材和开展教学创新的过程,逐步认识到:汉字不同于其他文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音、形、义、调的统一,对汉字听说读写的过程也就是对其音、形、义、调的认识过程,而对音、形、义、调的认识,自然就增进了知识、掌握了方法、训练了思维,同时也对情感、审美、伦理和历史文化产生启发、感悟和认识的作用,也就是抓住了“识字写字”这一语文要素,就促进了学生文化素质、核心素养的全面提高。比如,教学“仁”字,从其形看,从“人”从“二”是会意字;从其义看,指人际交往要相亲相爱。这说明,学生对“仁”的认识和掌握,既能在“工具性语文要素”内产生联动(即掌握“仁”字的音、形、义、调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其构字方法),同时也在“人文性语文要素”的内涵中产生联动(即在对“仁”字知识的理解过程中获得某种伦理认识和对历史文化的理解)。由此,我进一步发现,由于汉字的表意特点,汉字和中华文化是紧密相连的(汉字载负了中华民族光辉的文化,记录了中华悠久的历史),所以学生通过学习汉字可以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观察汉字形体结构便可以直接捕捉到丰富的文化信息,他们也会在不经意间受到文化的浸润、思想的熏陶。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在后续的“识字写字”教学中,不仅关注其数量与速度,更关注学生对“识字写字”的兴趣与情感体验,尤其注重开掘“汉字”携带的人文因素(包括汉字本身携带的知识、趣闻、故事、历史、文化等),启发学生在“咬文嚼字(识字写字)”中不断地观察和发现、探索和揭示神奇的造字特点,让“汉字”表意特征的本质昭然于学生眼前、内化于学生心中。也就是把引导学生“咬文嚼字(识字写字)”的过程变成促进学生认识世界、感悟文化、辩明哲理、促进思维、丰富情感、建构价值、生成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的过程。
  二、以“多读好读”语文要素为抓手来培育学生终身阅读素养
  “阅读”既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凭借和资源”,也是实施语文教学的“途径与手段”。而“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又是语文课标的目标要求;同时统编小语新教材为落实课标精神、体现“以读为要、以读育人”的编写意图,还建构起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新模式,以促进课内课外沟通,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为阅读由“窄”向“宽”、由“少”向“多”,最终实现“质”的飞跃,尤其为培育学生终身受用的“阅读素养”、实现“阅读育人”目标,开启了新思维,建构了新机制,搭建了新平台。为什么统编小语新教材如此高度重视阅读、改革阅读模式呢?笔者提高参加研培、研读课标教材,逐步把握了其中的要义,为促进阅读教学理念的更新和阅读教学策略的创新奠定了基础。比如,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就指出:“语文课最基本的内容目标,是培养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有了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才能把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带起来,把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带起来。”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单凭一本国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国文教材以外多看一些书,越多越好。”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新教育实验的发起者、著名教育改革家朱永新,把“推进阅读”列为新教育实验的重大项目之一,尤其重视发挥阅读的“育人”价值,他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其实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有人曾统计过,一个人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占总知识的70%,有选择的课外阅读对学生来说是最好的“补课”;学生由阅读一本书到阅读四五本书,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成倍增加,阅读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相应提升。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既有利于落实“语文要素”、培育阅读核心素养,又有利于培养人、塑造人、实现“阅读育人”目标。
  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我对“多读好读”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仅更加深刻、更加长远了,而且还努力实践、落实——坚持“让书香溢满学生的心田,让书香释放学生的情感,让书香驱逐学生的疲倦,让书香提升学生的境界”。具体来讲,我在实施“多读好读”(“大阅读”)的策略上,首先是想方设法克服过去“教读课”讲解操练太多的弊端,着力抓好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方法的习得、阅读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终身受用阅读素养的发展;其次是千方百计让“自读”特别是“课外阅读”落到实处,把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名著阅读)”真正纳入了自己语文教学的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创造阅读条件,持续建设书香班级,指导学生选择读物,加强过程指导督促,组织成果交流展示,及时进行效果监测评估,使“多读好读”真正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接触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在不断地与先贤、大师、智者对话中“因读悟道、铸魂培元”,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以“语言表达”语文要素为抓手来培育学生语文运用能力
  语文课标确立了“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的总目标。由此可见“语言表达”是“重中之重”的“语文要素”。因为“语言表达”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语文学科立德树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与基本手段。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功利”等不良写作思想的影响,不少教师也包括自己在内,在写作指导中“重‘文’不重‘人’、重‘法’不重‘情’、重‘主导’不重‘主体’、重‘统一要求’不重‘个性表达’、重‘结果’不重‘过程’,”导致学生在“写作中“虚张声势”说假话、“不着边际”说大话、“向壁虚构”说空话、“人云亦云”说套话。这种“人文分离”的现象,不仅难以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还使学生养成不良文风,造成学生“作文是一套,内心是另一套”的双重人格,极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为此,语文课标明确要求:“写作要表达真情实感,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统编小学语文新教材落实语文课标精神,在写作内容的呈现上体现了“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的编写意图。
  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在习作指导中,我注重践行课标先进理念、体现统编教材编写新意图,紧紧抓住“语言表达”这一语文要素,通过引领学生“真情表达、因写悟道”来全面实现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目标。我在更新习作指导理念、创新习作指导策略上抓住了以下几个关键:在习作的基本目的上,我努力让学生明确习作是出于表达和交流的需要,并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实现从“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在写作的基本内容上,我努力让学生明白生活是写作内容的源头活水,并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多多接触丰富多彩的生活,帮助学生解决好“写什么”的问题;在习作的基本要求上,我努力让学生做到习作要说真话、抒真情、做真人,并特别注重正确处理习作与育人的关系,指导学生在习作中“真情表达、因写悟道、因道而写”;在写作的训练重点上,我努力让学生懂得写好作文平时要善于观察思考、夯实语言基础、追求个性创新,并随时注重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培养,把发展学生语言、思维与表达的个性创新贯穿于习作指导的全过程;在习作的评改思想上,我努力让学生清楚习作是自己学习成果的展示,要学会自我欣赏、自评互改,并注重践行习作评改新理念,突出学生评改的自主性、合作性,体现教师评改的激励性、育人性。总之,在新时代的小学习作指导中,我抓住“语言运用”这一“语文要素”,帮助学生在“‘学习表达’中‘学习做人’,在‘学习做人’中‘促进表达’”,将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与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品质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实现了“写作育人”的新目标。
  • 【发布时间】2021/12/4 16:04:49
  • 【点击频次】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