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挖掘语文之美,提高初中学生审美情趣

 

【作者】 曾 健

【机构】 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沿滩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人类表达或宣泄情感的语言载体,它更是永恒地传承着人类文明所展现的智慧结晶。初中这个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情感以及思想的关键时期,因此,这个阶段的语文教学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未来情感的走向,同时也决定着人生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魅力;艺术

  中国的语言文化讲究抑扬顿挫,讲究音律的美。声调是语言的翅膀,巧妙而自然的组合犹如小河流水,从而将思想与情感通过音律之美而表达出来。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也是情感的寄托。当普通的语言难以将思想与情感彻底表达出来的时候,便幻化成了诗,中国人自古就善于利用音律的巧妙组合表达思想感情,常常习惯于将生活的喜怒哀乐通过音律的方式进行宣泄,语文之美在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底蕴,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语文对于人的教育功能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如何在初中阶段将语文课程的魅力展现于课堂教学,便是我们必须探讨的课题。本人以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新课程理念,对在初中语文日常课程的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做出了初步的探讨。
  一、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自然美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特别热衷于亲近大自然,一直都在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人与万物之间的和谐统一,从中思考生命的意义。如八年级上册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诗词对自然的描绘可谓形象而生动,字句不凡,一切物象在诗人的笔下都仿佛有了生命,有了感情,人与自然构成了一幅思绪万千的画面。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材有一篇文笔精华《山中访友》,这是一篇饱含自然气息的精华作品。为了挖掘课文所要展示的美,可以尝试带领学生去亲近大自然,让现实的春意与优美的课文字句在学生的心里相互交融、相互涤荡。让学生根据现实的春意试图寻找最具有代表性的物象,从不同的物象之间相互配合所组成的画面中,能让人想到什么?带动学生的想象属于语文教学之魂。通过一番想象之后,大自然生动画面便永久的停留在学生的记忆当中。这便是语文的自然之美。语文教学不能简单地停留在读写说的能力方面的培养,而是要尽可能地将其延伸到无尽的空间。《山中访友》除了让学生感受到写实的自然美之外,还应当将其升华到艺术的层次,让学生享受到艺术所带来的心灵冲击。这篇字句犹如一幅妙曼的画,写出了大自然美妙绝轮的景观。可以尝试让学生借助这篇课文鉴赏一下中国的国画,中国国画艺术中,有写意画,有工笔画,两种手法均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作者在写此文的时候,以上两种画法兼用于其中。写意的手法展现了春的全景,而工笔画则表现出了柳枝的嫩绿、竹笋的新叶、水中恬静的游鱼,将细微之处表现得淋漓尽致。
  真正让学生融入到大自然,看似浪费学习时间,但从另外一个角度可以融化人的烦躁与不安,使人的精神、情操在广阔、美丽、和谐、宁静的大自然中得到了陶冶和升华。
  二、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社会的美
  社会的美其实就是生活美,包含了生活中的人以及人的行为所构成的社会画面。语文所提供的课文不乏有许多作者利用生活的素材,经过心灵的加工塑造从而艺术化,既有古今中外的典型人物的美,也有以人物组成群体的人物关系美,当然,还有人物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美。语文课文大多是经过精挑细选且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组成了一条丰富多彩的百态画廊。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些美的人以及美的事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在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以及情感上的共鸣的同时,还能激发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塑造出高尚的品格。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不仅受到一般意义上的品德教育,而且还受到更深层次的人格与人性的教育。
  如八年级上册有一篇朱自清的名篇佳作《背影》。这是一篇情感自然真挚的散文,语言朴素简洁,结构严谨精巧。教学的目的除了让学生体验作者用语的清新、委婉、隽永的艺术风格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透过字句感受到一种真挚、深沉的父子之爱。作者将世间最牢不可摧的便是亲情描摹得如此心酸,不仅符合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相互体贴,满含着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从而让人在同情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开始细化分工,中国自古以来语文学科所担当的多样性培养功能已经开始逐渐被削弱,一身而兼数任的学科地位似乎也渐渐隐退,从一种“大语文”观摇身一变成了狭窄的“小语文”观。这种现状在很大的程度上无疑是脱离了语文学科本身的价值,其社会功能自然削弱了不少。作为延续了几千年东方文化的中国人,应当肩负起唤醒语文学科的原始作用,借鉴一下古代教育的经验,试图让学科本身的生命意义返璞归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学科的社会人文精神美。在全世界,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有许多创造性的人才,人们注重于对整体思维观念的培养,而不是将自己约束在狭小的空间。
  三、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中的艺术美
  综合现代语文教育的特点,其意义似乎过于偏小,成了仅只强调语言、文字、文学的“小语文”观的教育。作为语文学科,主要是肩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如果仅仅只局限于强调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教育,那么,民族文化中所涉及到的其它更为广泛的领域将会有被湮灭的危险。语文学科自古以来除了注重于天文、地理、哲学之外,还囊括了艺术的范畴。比如说现在的语文课本经常会选登一些诸子百家的散文,但是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把功夫下在疏通字词句的简单教学层次,而忽略了文章的丰富想象与寓意,淡化了散文诗歌本身的音乐以及画面艺术价值。语文的教学应当上升到“书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含音律”的境界,提炼出让人心动的艺术。
  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诵读欣赏所选登毛泽东的现代诗《沁园春·雪》,诗的前后均在平静之中洋溢着欢快而清新的情调,尤其音律的搭配更是突出了诗人勃勃生机以及积极向上的心态。这便是语文所蕴含的艺术之美。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所谓的“美育”,样能让学生在学习时更能融入到群体当中,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综合素质。作为这个时代的教师,身处于教育改革的最高浪潮,所有的认识将决定未来的教育方向。尤其是语文教学,所要实现的领域可谓包罗万象,无论是在道德上,还是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在很大的程度上都影响了未来人才的走向。因此,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因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学科的社会人文精神美,从而彰显出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74.
  [2]牛和泉.基础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做准备[J]班主任之友.2003.11
  [3]朱小蔓.敬畏感和幸福感[J]德育报.2003.11
  • 【发布时间】2021/12/4 16:13:33
  • 【点击频次】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