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弘扬家庭文化,培养学生责任感

 

【作者】 颜 波

【机构】 四川省蓬溪县明月镇回水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教师要让孩子知道“家”字的产生过程;重视传统文化的熏陶;建立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建好班级“小家庭”,培养爱心。不论是从家庭还是到班级,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家庭观念只要能深入学生内心,从小培养他们爱家,爱家里的每一个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关键词】 家庭;学生;责任感

  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富强了国家,却让无数小家支离破碎。留守儿童的出现,更警醒我们去思索家的意义。弘扬家文化,培养学生的家族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是我多年来探索的话题。作为教师也作为父母,我把我的一点浅薄的见解晒出来共同探讨。
  传统中国的组织结构、国家制度、伦理道德,都是以家庭为根基,为本源的。这就应该叫“国家”意义中的“家为国之本”吧。家本位思想,起源于中国人对血缘关系的执着和重视。“三纲五常”中,有两纲是讲家庭关系的,有三常是讲家庭伦理的。从“父慈子孝”到“君令臣恭”,从“齐家”到“治国”都说明了国家被视为家庭的放大。
  综上所述,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就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入手。爱国情感的本质就是责任感,只有当我们的学生具备了国家意识、国家利益、国家责任之后,爱国情感才会迸发力量。
  因此,我们要弘扬家庭文化,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社会责任感。
  一、教师要让孩子知道“家”字的产生过程
  “家”字的写法是“宀”下一个“豕”字,造字法中,“宀”是“穴”字的变形。在远古时代,我们的先民都居住在洞穴中,穴就是我们先民最初的家,因此,先民在创造汉字时,“宀”也就有了“家”的含义。我们的先民在造字时,就在表示“家“字含义的“宀”下放上一个“豕”,是赋予一个家族,一个家庭人丁兴旺,生活富裕的深刻含义。通过造字法来理解家的含义,就不难让学生理解父母为什么要外出打工了。教师可以给学生讲父母为了让全家人住上好房子,这“好房子”就指“宀”。父母还要让家里的“人丁”兴旺,养那么多“豕”怎么养?就必须出门打工挣钱。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不在家里挣钱?”教师就得跟学生讲老家的经济不景气,挣钱不快,小猪吃不饱。教师可以引导:“怎样才能让小猪长得又快又壮呢?”学生肯定会说让小猪多吃点。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明白“家长多挣钱多买粮食养好小猪”的观念,从而让孩子理解父母为了改善一家人的生活不得已才出门打工,并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他们有义务有责任把家庭建设好,因为他们爱这个家,所以有责任让家里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听了这些话,我们的学生幼小的心灵里是否有了对父母责任心的认识了呢?他们会想:哦,这就叫对家庭的责任,对家庭的爱。
  二、重视传统文化的熏陶
  《弟子规》说:“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这是中国几千年“天伦之乐”的和谐画卷。而今天则刚好相反:不是晚辈恭敬长辈,而是父母“孝顺”儿女。原本长幼有序的人伦不知从何时起被打破、颠倒?从家长对子女前所未有的溺爱开始,从饭桌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争先恐后地给孩子碗里夹菜开始。谁在家里最大?我们的孩子。
  这样的骄宠会让孩子养成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我优先得到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好用的是天生的权利,大家都围着我转是天经地义的,我想要怎样就怎样,不光是在家里,在任何地方都要以我为中心……
  《弟子规》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看看我们周围的家庭,是怎样的呢?现在是“儿子呼,应勿缓,孙子命,行勿懒”。现在的孙子像爷爷,爷爷像孙子。这就是长幼有序的颠倒啊!我们不会做爸爸了?我们不会做妈妈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呀!但是,父母呀!可怜在哪里呢?不知道什么是“教育”,更不知道家庭教育该教什么了?为什么不会了?没人教了,因为传统文化断了一百年啦!因此,是该拿出我们“传家宝”了。《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论语》等多好的传统文化宝典呀,就应该用来教育我们的孩子。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该把这些传统文化通过多种形式渗透到学生的心灵。
  2017年人教社部编教材就非常重视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浸润与熏陶。所选的教材很多都来自传统文化。我们教师就应该以此扩散,结合我县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努力挖掘家庭元素。
  三、建立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家庭教育是一种有别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因此,要想取得家庭教育的成功,家长必须首先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把握住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
  (一)榜样的原则
  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这是家庭教育的最主要的原则之一。俗话说:欲教子者先正其身。这是告诫做父母的要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不要忘记旁边有个正在成长的以你为榜样的孩子。
  (二)教育一致性的原则。
  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学校、家庭和社会诸方面教育共同影响的整体成果。如果各行其是,彼此矛盾或互相抵消,教育是不会成功的。家庭教育也是如此,不但要密切配合学校和老师的教育,使其取得一致,家庭成员之间也要前后统一,步调一致。
  (三)回避原则和信息净化原则。
  家长在议论领导或同事长短及夫妻婆媳之间的矛盾时,应避开孩子。对不正确的言论、现象应给予客观的分析、批判;对社会上、邻里间一些不正之风和丑恶现象要帮助孩子分清,要求孩子对不文明的言行一定不学不做。
  (四)平等、民主、正面教育原则。
  目前,家长说了算,家长和子女不平等,甚至对孩子随意打骂现象还依然存在。这样是不可取的,会使孩子形成许多坏习惯。家长有事要同孩子商量,自己有缺点要勇于向孩子承认。孩子有了缺点错误,家长不打骂,对孩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鼓励孩子改正。
  四、建好班级“小家庭”,培养爱心
  如果说社会是个“大家庭”,那么班级就是一个“小家庭”。在这个“小家庭”里,老师就是家长,这个家要怎样来当?就是如何管理班级的话题了,在这里不赘述。但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心。
  首先是要爱同学。当班上的某个同学生病了,教师要教导大家去关心她,可以去看望啊,补补课啊,帮她值日啊,安慰安慰她的父母啊等等;当班上的某个同学犯错误了,教育大家不能心生厌恶,要去帮助他改正错误,要和他一起面对困难,大家共同进步;当某个同学有经济困难了,大家要伸出援助之手,努力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其次是要爱班级。班级荣辱就是家庭的荣辱。当流动红旗没得到时,全班师生应该觉得可惜甚至难过;当班级取得荣誉时,全班师生应该高兴、庆贺。得到荣誉时,大家要互相安慰,互相鼓励;失去荣誉时,大家不能责备这个,责怪那个,要共同面对,迎难而上。
  总之,教师要营造一个温馨的氛围,让班上的每个学生以班级为荣,视同学如兄弟姐妹。他们时刻浸润着爱的阳光,心灵被爱照亮着,他们的爱心推己及人,社会不就是一片大爱了吗?
  不论是从家庭还是到班级,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家庭观念只要能深入学生内心,从小培养他们爱家,爱家里的每一个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应该相信,他们也会热爱祖国这个大家庭,他们会拿出实际行动爱“大家庭”里的每一个人。因为他们知道,祖国这个“大家庭”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他们的亲人,他们有责任不让亲人受到任何伤害!因为他们具有了强烈的爱国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杜正胜 《中国式家庭与社会》 黄山书社 2012年01月
  • 【发布时间】2022/1/11 22:49:54
  • 【点击频次】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