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习得阅读策略,让小学阅读曲径通幽

 

【作者】 欧阳榕云

【机构】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振兴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高低,影响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小学是学生阅读习惯及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然而当今学生普遍存在阅读量小,阅读速度慢,阅读能力和水平不高地现象。“有目的地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效率的最佳策略。
  下面我结合平时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让小学生习得“有目的地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效率。
  一、有的放矢——星眸未放瞥秋毫
  法国哈伯特曾经说过“对于一只盲目航行的船来说,所有的风都是逆风。”阅读如果不带有目的,不带着任务去读,就会影响阅读的速度,收获也甚少。可以说阅读目的是“总指挥”,它控制着内容的选择,阅读方法的确定以及阅读的效率,阅读目的越具体,阅读效率就越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培养学生的阅读目标意识。
  1.借助阅读提示或课后习题,明确阅读目的
  学习提示和课后习题是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紧扣课文的重点,确立学习课文的目标、任务和方向,是教与学的总体定向。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学习提示或课后习题来明确阅读的目的。
  六年级上册《竹节人》作为“有目的阅读”的首课,课前的学习提示开门见山地指出“同一篇文章,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等会有所不同。”然后提出“如果给你以下任务,你会怎么读《竹节人》这篇文章?①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②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③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教学时,引导学生关注课前的学习提示,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锁定相应的内容。第一个任务应关注3-7、11-13自然段与竹节人制作相关的段落;第二个任务应聚焦8—9、20-23自然段,描写斗竹节人的情景及乐趣的段落;第三个任务应把目光投在课文的第三部分。
  2.借助课题巧设问,明确阅读目的
  当阅读没有“学习提示”或“学习提示”中学习任务不太明确的文章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课题来提问。六年级上册《宇宙生命之谜》,课文前面的“学习提示”有提出了本篇课文的阅读任务,给了学生阅读目的,但这个目标不够具体。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关注学习提示,初步了解课文写什么,阅读任务又是什么,接着引导学生针对课题和学习提示提出问题。比如,除了地球,宇宙中其他星球到底有没有生命?哪些天体可能有生命存在?生物生存需要符合什么条件?明确阅读文章的目的和任务后,让学生快速大浏览课文,根据阅读目的确定相关段落和内容。
  让学生经常带着任务,带着目的去浏览课文,我们的学生就会像猎鹰一样“星眸未放瞥秋毫”能快速地锁定“猎物”。
  二、千淘万漉,吹尽狂沙始到金
  吴忠豪教授认为小学生学习语文,最有效的方法除了实践还是实践,方法、规律要学,但要在学习实践中习得、悟得。在阅读策略单元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文本,让学生亲历阅读实践,从而悟得阅读策略。
  《竹节人》作为“有目的地阅读”单元的首篇精读课文,起着引领、示范的作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教师和教材的作用,依托文本,引领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全面认识、感受和领悟有目的阅读的策略。在教学《竹节人》第一个阅读任务: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先组织学生讨论该关注哪些部分内容?采用什么方法来阅读?接着让学生细读课文3至7、11至15自然段中“做竹节人”和“玩竹节人”的段落,圈画关键词语,提取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整合成如下流程:
锯一节寸把长的毛笔杆 → 钻一对小眼 → 锯八截短的毛笔杆 → 穿上纳鞋线 → 做各种配饰
                                                   (制作过程)
  嵌入裂缝 → 一拉紧 → 一松一紧 → 放在一起
                                            (玩法说明)
  接着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的流程说玩具的制作和玩法,进行交流,点评。最后总结出学法:关注相关内容,通过浏览找出重点段落,仔细读,边读边圈画关键信息,然后对关键信息进行整合加工。
  这样,引导学生带着任务、带着目的去阅读,学生经历实践、体验之后,不留痕迹地建立了浏览、细读、提取关键信息的阅读策略。如教学《宇宙生命之谜》时,让学生带着课后探究的问题——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这一问题去阅读文章,学生会自动摒弃无关的1、2、10自然段,将目光锁定在3至9自然段,对于与解决问题最密切的3、4、5、7自然段,学生读得很仔细,并且懂得从段落中提取关键的信息解开疑惑。 
  这样使学生明白,对于同一篇文章,阅读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不同,所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学生终会千淘万漉,“吹尽狂沙始到金”,找到所需要的,快速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迁移运用,举一隅而三隅反
  学习要“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学生在初步悟得有目的地阅读策略后,教师应该立足于教材内容,结合教材课文,开展拓展与迁移阅读,实现课本与课外阅读的衔接,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构建高效语文阅读课堂。
  《故宫博物院》是一篇非连续性的略读课文,在单元中它是阅读实践课。文章篇幅虽长,但阅读难度不是很大,可以用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快速准确提取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教学时,我们可以用好《教师教学用书》中的任务单,让学生自主选择任务进行阅读实践,在交流阅读方法提升认识,在展示阅读成果中,调整改进,巩固提高。






  这样的教学,更利于检查学生是否能全面落实有目的阅读策略的运用,有效地实现了知识、技能的迁移运用。
  此外,还可以将这些方法迁移运用到其他的课外阅读去。如学完了《竹节人》后组织学生阅读主题丛书中的《踢毽子》和《竹蜻蜓》,这两篇文章无论在主题上还是在写法上都有相似之处,学生通过阅读,将课堂所学策略迁移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进一步巩固了课内所学的策略。
  阅读方法因目的而不同,因文体而异。只有当学生内化为习惯的自觉应用,才能产生良好的效应。作为一种阅读策略手段,它需要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反复运用,才能逐渐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
  四、持之以恒,曲径通幽花木深
  学习是彻循序渐进的过程,阅读策略的习得无法一蹴而就,仅靠教科书中几篇例文的示范、练习是不能真正获得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大量阅读实践中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建构阅读策略。
  要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性,使学生读书的热情不减,就要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有目的地阅读”的阅读过程的评价主要从单位时间内阅读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入手,如阅读的理解度、阅读效率和阅读速度等。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对课文阅读提示中阅读任务完成情况。课后可以发放《阅读记录表》(如下),让家长参与进来,使评价活动成为真正的“亲子阅读”,让家长有效监督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阅读效果分:优秀、一般、不明显(分别用3个、2个、1个来表示)三个等级,由家长就孩子阅读的内容随意抽查
  此外,我们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展示活动,如单位时间里让学生共读一到两本书,就书的内容开展阅读竞赛活动或阅读分享会,定期开展故事会、读书笔记、手抄报、摘抄本展示会,晒晒我的“阅读存折”等。
  最后是落实激励机制。对在以上面开展的各种读书活动中获胜或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奖励学生喜爱阅读的书籍,颁发“读书能手”“书博士”“小小藏书家”等之类的奖状。形式多样的评优评先,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机会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阅读的兴趣。
  总之,作为一种阅读策略,有目的地阅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涉及到“全学段”阅读策略的综合性实践和运用。教师应立足于整个学段,面对不同的课文,根据学情有意识的将策略运用渗透到阅读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阅读策略,踏上与作者、文本对话的通幽曲径,进入语言的繁花深处,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亦会走入豁然开朗的别有洞天。
  参考文献:
  [1]温花《农村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数码设计》2018年第20期
  [2]部编本六年级上册 《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宇宙生命之谜》
  [3]吴忠豪《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03.
  [4]部编本六年级上册 《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 【发布时间】2022/1/17 12:06:19
  • 【点击频次】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