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小学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习者进行小学语文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小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 学习方法;小学语文自学能力
依据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要素,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就有方可循,有法可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的动因。如果有浓厚兴趣的引导,那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不自觉地获取了新知识。我认为,要培养小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1.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应因势利导,激起他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上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
2.以境引趣。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对《梅雨潭》《桂林山水》《可爱的草塘》等文章,在教学时,充分利用课件,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
3.以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如教《再见了,亲人》一文,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
二、利用游戏让孩子主动识字
新课程对识字有一个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如何让孩子喜欢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呢?低年级的课文中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根据课文内容编创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活动,充分调动孩子的主动识字愿望。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中的《识字1》,我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将课文中描绘的东西画下来或能够收集到实物的,将实物带来。在课堂上,孩子们都十分兴奋和积极。他们将自己比作菱藕,枫叶,芦苇等,表现得十分生动,还利用男女比赛的形式等加快了识字速度,加深了印象,而且在游戏中孩子的主动性也越来越强。利用丰富多彩的游戏,孩子才会真正地主动去识字。
三、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的奠基作用就是要使学生具有一定自学能力,能找到“渔”的方法。现代教学论要求教师的教应致力于学生的学,为学服务,不仅要传授必要的知识作自学基础,更要指导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没有帮助、没有指导的背景下而自学获得知识。语文自学的方法因需要、阶段、程度不同而有所区别,如预习方法要读、圈、批、注、练、查工具书等,阅读的方法要阅读、分析、研讨、联系实际、整理笔记等。至于具体如何操作,我们语文教师应做好示范引导。如《少年闰土》一文的教学,我设计了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最后归纳出:闰土是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勇敢、机智的农村少年。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归纳读写人文章时,抓住人物特点的方法: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来抓住人物的特点。对于有的各段内容写作方法相似的课文,我们可以以点带面,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其它各段,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方法是能力核心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四、加强训练,加深理解
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仅在于加强口头语言的表达,还要充分调动学生部分感官的参与,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来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些课文文质兼类,形象性强。如《快乐的节日》本身是一首歌。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演唱,排舞蹈,然后让学生伴着音乐、自唱、自演、自说,寓理解于演唱中。而古诗寓深刻、形象的意境于语言之中,展示的都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所以教学古诗时我让学生读一读、画一画。如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时,我就让学生动一动手画一画“春色满园”的画面,这样就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的意境,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有的课文出现了一些比较难理解的词句,可以通过学生自行表演来领会。如教学《景阳冈》“武松打虎”的精彩片段中,要求学生理解“就势”和“武松”是就这什么势把大虫揪住的?上课时,我就请两位学生上台表演这个动作,剩下的学生当评委,观众。通过演示,学生从自己的肢体表演中,很快就领会了“就势”的意思。
五、养成默读习惯,思路整理清楚
养成边默读边画批的习惯。“不动笔墨不看书”,在默读过程中,要逐步养成边读边作记号,逐步具备批注的能力。养成边读边记忆的习惯。在默读中,要边读边记忆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情节、一些关键的词句和一些优美的片断。?要动脑、动手、动口,注重练习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管是对文章的阅读或是汉语知识的练习,都渗透了各种思维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多开动脑筋。如果是写作,那更是一种创造能力的培养,因为你的语言、你的构思、结构安排,也许有借鉴别人作品的成分,一旦经过个人的脑子安排,用手写出来,那将是独一无二的一种创造。正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在开动脑筋的同时,调动眼耳口鼻各种感觉器官,几种器官协调工作,加强练习,有利于自学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学习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调动诸多感觉器官。例如,让学生不只是单纯地阅读思考,而要让学生把阅读思考的结果书写出来。另外,让学生坚持写周记、日记。用手把自己的思路整理清楚,形成条理性的文字,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坚持“学生为主”的原则,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是学生可以终身受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不仅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既“解放”了老师,又“救活”了学生,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孙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程教育研究,2008.1
[2]李英.《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小学语文教师》,2010.6
【关键词】 学习方法;小学语文自学能力
依据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要素,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就有方可循,有法可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的动因。如果有浓厚兴趣的引导,那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不自觉地获取了新知识。我认为,要培养小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1.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应因势利导,激起他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上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
2.以境引趣。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对《梅雨潭》《桂林山水》《可爱的草塘》等文章,在教学时,充分利用课件,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
3.以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如教《再见了,亲人》一文,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
二、利用游戏让孩子主动识字
新课程对识字有一个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如何让孩子喜欢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呢?低年级的课文中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根据课文内容编创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活动,充分调动孩子的主动识字愿望。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中的《识字1》,我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将课文中描绘的东西画下来或能够收集到实物的,将实物带来。在课堂上,孩子们都十分兴奋和积极。他们将自己比作菱藕,枫叶,芦苇等,表现得十分生动,还利用男女比赛的形式等加快了识字速度,加深了印象,而且在游戏中孩子的主动性也越来越强。利用丰富多彩的游戏,孩子才会真正地主动去识字。
三、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的奠基作用就是要使学生具有一定自学能力,能找到“渔”的方法。现代教学论要求教师的教应致力于学生的学,为学服务,不仅要传授必要的知识作自学基础,更要指导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没有帮助、没有指导的背景下而自学获得知识。语文自学的方法因需要、阶段、程度不同而有所区别,如预习方法要读、圈、批、注、练、查工具书等,阅读的方法要阅读、分析、研讨、联系实际、整理笔记等。至于具体如何操作,我们语文教师应做好示范引导。如《少年闰土》一文的教学,我设计了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最后归纳出:闰土是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勇敢、机智的农村少年。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归纳读写人文章时,抓住人物特点的方法: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来抓住人物的特点。对于有的各段内容写作方法相似的课文,我们可以以点带面,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其它各段,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方法是能力核心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四、加强训练,加深理解
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仅在于加强口头语言的表达,还要充分调动学生部分感官的参与,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来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些课文文质兼类,形象性强。如《快乐的节日》本身是一首歌。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演唱,排舞蹈,然后让学生伴着音乐、自唱、自演、自说,寓理解于演唱中。而古诗寓深刻、形象的意境于语言之中,展示的都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所以教学古诗时我让学生读一读、画一画。如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时,我就让学生动一动手画一画“春色满园”的画面,这样就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的意境,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有的课文出现了一些比较难理解的词句,可以通过学生自行表演来领会。如教学《景阳冈》“武松打虎”的精彩片段中,要求学生理解“就势”和“武松”是就这什么势把大虫揪住的?上课时,我就请两位学生上台表演这个动作,剩下的学生当评委,观众。通过演示,学生从自己的肢体表演中,很快就领会了“就势”的意思。
五、养成默读习惯,思路整理清楚
养成边默读边画批的习惯。“不动笔墨不看书”,在默读过程中,要逐步养成边读边作记号,逐步具备批注的能力。养成边读边记忆的习惯。在默读中,要边读边记忆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情节、一些关键的词句和一些优美的片断。?要动脑、动手、动口,注重练习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管是对文章的阅读或是汉语知识的练习,都渗透了各种思维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多开动脑筋。如果是写作,那更是一种创造能力的培养,因为你的语言、你的构思、结构安排,也许有借鉴别人作品的成分,一旦经过个人的脑子安排,用手写出来,那将是独一无二的一种创造。正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在开动脑筋的同时,调动眼耳口鼻各种感觉器官,几种器官协调工作,加强练习,有利于自学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学习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调动诸多感觉器官。例如,让学生不只是单纯地阅读思考,而要让学生把阅读思考的结果书写出来。另外,让学生坚持写周记、日记。用手把自己的思路整理清楚,形成条理性的文字,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坚持“学生为主”的原则,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是学生可以终身受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不仅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既“解放”了老师,又“救活”了学生,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孙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程教育研究,2008.1
[2]李英.《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小学语文教师》,2010.6
- 【发布时间】2022/1/17 12:16:54
- 【点击频次】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