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阅读为学生撑起一片多彩的蓝天

 

【作者】 刘燕萍

【机构】 广西灵山县新圩镇塘坝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阅读,让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自在的遨游,为学生撑起一片多彩的蓝天。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教学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生时代,那是个读书的黄金的年代,也是为他的人生成长打底色的一个阶段。如果在这一个阶段,?能够培养起学生的阅读的兴趣,能够让学生更多的读书,为他打开一个感受经典的大门。那么学生将来他感受生活的境界就会不一样了。而且由此形成的,他对生活的情感、生活价值观,也会不样。那么,今天让学生多读书,就是为他铺垫着明天的幸福生活之路,在阅读教育这一点上,老师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相互沟通、平等对话的造程。教师要想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应该将学生放到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上来。以学生为本,坚持不懈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就逐渐成为自觉行为。
  【关键词】 阅读;兴趣;阅读方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的确,阅读可以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阅读,让博学和睿智走近我们;阅读,让我们记住历史和时间。由此可见, 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要在课堂 40分钟之内,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促使学生的阅读素养得到最大的提高。教师要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主动阅读、热爱阅读、享受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质疑精神,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精神,对课堂氛围尤为重要。在阅读过程中,要想有所收获,就得先有疑问,通过疑问激发深一层的阅读和思考,学生会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探求知识。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是我们语文老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认为,教师必须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充分发挥教材的范本作用,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质疑”和“释疑”,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快乐地学习。学习一篇课文,首先是对课题质疑。课题质疑首先从简单的问题引入, “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使学生不会觉得没得说,通过学生回答帮助学生筛选有价值的问题,再引导学生根据重点词语进行质疑。其次是初读质疑。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每学一篇文章之前我都要给学生很长的预习时间,其中每篇文章必做的预习做业就是质疑,包括划出不认识的字,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标上小问号……难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工具书或同学间的交流解决,有的就需要老师的讲解。久而久之学生有了初读质疑的习惯,在课堂上听讲的状况好了,对学习语文阅读课文也就更加有兴趣了。总之,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但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创新教育的呼唤,愿我们的每一节课都做到:疑问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知识由学生自己获取,规律由学生自己概括。学生才能进行真正的自主学习,进而能够终身学习。
  二、兴趣,激发学生主动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由于学生年龄小,阅读量少,并且缺乏生活体验,阅览书籍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阅读的质量。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阅读产生极大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就会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产生强烈的欲望。从是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阅读对象是否感兴趣,直接决定着学生的阅读动机与学习,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活动的开展,关系到阅读教学的成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以兴趣为先导,要加强教学环节的设计,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与强烈的阅读动机,这样学生才能充分调动知识储备与生活阅历,才能形成更多富有个性化的见解。针对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我引入故事、游戏、多媒体等,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与趣味性,更能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特点,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如在学习《九寨沟》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视听结合的特点来向学生形象、直观地播放能够展现九寨沟秀丽风光的各种图片、图像与视频资料,并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从而将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优美情境中,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置身其中,感受着九寨沟风光的秀丽与优美。这比起枯燥的讲解更加富有吸引力,更能引起小学生的关注,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进而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主动而积极地展开阅读活动。学生有了阅读的激情与动力,更能够突破文字的限制,产生更多的个性化见解,从而为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外阅读,升华学生的阅读认知
  课外阅读的丰富性,为学生的个体发展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通过对学生课外阅读氛围的营造、兴趣的培养、方法的指导、习惯的培养等,从而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引导的实效性,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比如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了“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图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每周三下午固定有一节课外阅读课,它已成为综合活动的主要课程。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展开各类读书活动。可以是“我是小小推荐家”、“我是小小评论家”……活动开展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提升阅读品位,从而进入阅读的良性循环。 
  四、阅读习惯 ,学生自主学习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放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心往往文章的理解分析倾斜,严重忽视了语言的积累,很少进行运用语言的训练。其次,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训练时间分配上,比例严重失调。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这样的误解,以为学习语言的关键在“理解”,只要理解了,就能自然而然会运用,却忽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1、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断、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同时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2、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根据不同题材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度、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的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在继续读:略读就是速度较快,常常一日儿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般以精读为主,为了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经验以后,三种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3、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绍竹子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的“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评出优秀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
  让学生爱上阅读并非是一件易事,它不可能立竿见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探索,无论从教学的过程,还是教学结果的检验上看,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充分利用教学实践活动,继续探索有效阅读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阅读中的亮点,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并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中国学术期刊网》
  [3]《谈谈当今中国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趋势》
  • 【发布时间】2021/4/5 20:55:16
  • 【点击频次】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