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那山·那水·那舞

 

【作者】 黄 钰

【机构】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第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以那坡县黑枪舞进入音乐课堂为例分析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约21万人口,其中约有6万为黑衣壮,主要分布于那坡县大石山区。“黑衣壮”是广西壮族的一个支系,主要聚居在广西那坡县境内。是一个自称为“敏”的黑衣壮族,由于长期居住在贫瘠的大石山区,他们崇拜向往黑色,把黑色作为他们服装颜色和民族标记,这个“以黑为美”的民族以独特的民风民俗被人类学家誉为壮族的“活化石”。“黑枪舞”是是黑衣壮舞蹈中具有民族性、原创性、表演性为一体的民族传统舞蹈。
  一、石头山上的“黑枪舞”起源
  那坡县黑衣壮是壮族中一个顾具特色的族群,从“衣”一词上我们就领略到了其独特之处。然而,作为壮族人类文明史上的“活化石”,黑衣壮文化所给予人的震撼还远远不止这些。这样一个“活化石”族群自身所具有的意义,却为我们在人类起源、社会、亲教、艺术等领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也促使全社会更加的关注落后少数民族生存和发展。黑枪是黑衣壮舞蹈中富有特色的武器,枪杆用蓝靛来染制或是裹以黑布。现在运用到舞蹈中的道具,已经是完全木制的黑色小木枪。据黑衣壮的传说,黑衣壮遭到了外族入侵,黑衣壮首领侬老发带兵抵抗,却不幸受伤,在退入密林中隐蔽时,壮族侬老发现一片青绿色的野生蓝靛,他随手摘来蓝靛叶,捣烂敷在他的伤口上,果然消肿止痛,伤口很快就愈合了。壮族侬老发带兵重上战场,击退了敌人,保卫了自己的家园。于是,壮族侬老发便令族人移植野蓝靛,用蓝靛来染衣,本族人一律穿蓝靛染制的黑色服装,作为本族群标记,沿袭至今。“黑衣壮”也因此而得名。战胜族人之后便是狂欢,族人舞动黑枪尽情庆祝,这成了黑枪舞的起源。种据说在战争胜利后为迎接族中勇土凯旋而跳的舞蹈,此舞蹈具有鲜明的庆祝性质,同时也能够把全族人胜利的喜悦上升为对整个族群的教育和鼓舞。黑枪舞是它集体舞种,动作要求整齐划。舞蹈者手舞黑枪道具,阵容可以较大,有多人,甚至数十人参加手持枪的杀伤性动作都已经作了艺术化的处理,突出表达的是种凯旋的欢乐。
  二、“黑枪舞”加入小学音乐教学律动中的意义
  作为音乐老师,要通过多种形式来丰富音乐课堂,把黑衣壮民族传统中的“黑枪舞”运用到日常音乐教学律动中,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我们民族民间舞的文化,为传承民族民间舞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在学唱歌曲前或欣赏乐曲后,要给学生课前创造“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律动来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我在课堂中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通过“动”,激发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加深他们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在参与学习歌曲中得到愉悦和美。“黑枪舞”是那坡县黑衣壮比较有特色的舞蹈之一。在那坡县黑衣壮山寨,由近二三十人表演的“黑枪舞”,他们穿着黑衣、黑裤、黑鞋裹着黑头巾,右手拿着系有红缨的短黑枪,舞蹈节奏欢快、对阵严密、风格十分独特。“黑枪舞”是迎接壮族英勇在抗击后取得了伟大胜利而跳起的舞蹈,跳舞时人们舞动黑枪尽情跳起“黑枪舞”来迎接凯旋归来的壮族勇士。在黑衣壮地区,跳“黑枪舞”的时间一般是在农历九月初九、农历三月三和“每逢喜庆的日子”,我们作为“黑衣壮”民族的孩子,应该传承这一民族舞蹈。在课前十分钟我会让学生随着鼓点八人持枪舞習,时而排成方阵,时而排成队列,舞留动作分別是枪上左肩,枪上右肩,右手持枪,左手护腰,意为准备战斗;对方持枪相互轻轻击打,意思是正在交战交战结束,枪上左肩,枪上右肩,这时学生们立即振奋起来。可想而知,舞蹈律动的教学任务完成得非常好,这也可以看到律动的魅力所在。
  三、壮族原生态山歌与“黑枪舞”的融合
  壮族原生态山歌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山歌内容有表现人民要求进步、表达爱祖国、爱家乡、爱生活等题材,壮族原生态山歌的表现形式淳朴、自然、真实,具有浓浓的乡士气息浓郁,而且结构短小、幽默风趣,演唱时琅琅上口,歌词易记,这种丰富鲜活的歌曲形式更能迎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我们了解到:原生态山歌对孩子们有着很大的帮助。有的孩子说到,听唱山歌既能减轻压力,还能使身心比较愉悦,原生态山歌内容广泛,能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对写作文也有一定的帮助,是很好资料素材,还有的孩子认为,原生态山歌歌词贴近他们的生活和思想,听起来比较亲切柔和,山歌中有很多励志的内容,而且情感处理特别丰富,听起来能激发他们他们的斗志。我们应重视原生态山歌文化价值观形成和对学生的影响,利用它作为教化当地小学生的重要手段。
  原生态山歌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上一代对下一代的熏陶。那坡县地处偏远,老一辈歌手们绝大多数没受过正式教育,不识字,他们对本民族的民间文化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上一代的口口相传和歌圩,从懂事起,幼年儿童就在成人们的歌声里耳濡目染,学会了唱歌。现今,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内容极少是本民族的文化,与歌俗更是毫无关联,更多的人则走向谋生路。每个村落几乎没有年青人滞留家中。由于儿童少年群体受歌俗影响小,歌圩活动在人员的继承上范围缩小,甚至断裂,从而使歌圩参与者年龄迅速老化,原生态山歌演唱后继无人。我们如何传承和发展原生态山歌音乐与舞蹈,给予原生态山歌和舞蹈新的生命力,如何保护与创新原生态山歌和民间舞蹈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在《毛诗序》中记载:“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歌之不足,舞之留之”。这是古人对“语言、音乐、舞蹈”这三者相互结合的论断。其大意是:如果用语言无法将其表达,就将它唱出来;如果无法将唱出来,就用舞蹈来表现它。并且舞蹈艺术中对音乐有本能的需要,需要音乐在舞蹈整个过程中表达情绪,体现个性,烘托气氛,塑遺形象等一系列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合有效的舞蹈律动教学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智能的提高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音乐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观和客观体验。律动,是音乐课堂形式的一种,通过人体艺术来表现歌曲的意蕴和情调,展示歌曲艺术的生命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原生态舞蹈元素,符合小学生天生爱动、好奇的天性,而在课堂中综合唱、动、表演等多门艺术教学,对开发儿童智力,提高儿童身体素质与审美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小学音乐教学者要善于利用学生“好动”性格特征进行“对症”教学,让学生在接触一门新课程时,让学生们觉得有趣,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那坡县黑衣壮儿童山歌音乐难度小,节奏易上口,在教学中配合有趣的肢体动作,学生在唱中舞动,形式活泼生动,既符合学生的爱动天性,又增加了学习的乐趣。在音乐课的教学中课前律动以民族文化为基础的歌谣,根据“黑枪舞”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舞蹈动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黑枪舞”运用壮族风格舞蹈中的律动元素,用手持黑枪的运动形式让孩子释放天性,在舞动身体的活动中感受舞蹈力量。然后再加入黑衣壮传统山歌边放音乐边跟着节奏跳起“黑枪舞”,在舞蹈和音乐交融中感受壮族音乐舞蹈的鲜明节奏,民族韵味的纯朴豪放。原生态山歌和舞蹈,是壮族人民的血液,时代在变,岁月流逝,那坡人对山歌和舞蹈的热爱不变,不老的是原生态山歌和舞蹈。今天我们要弘扬壮族的山歌和民间舞蹈文化,使山歌和舞蹈完整地继承和科学地发展。
  在小学音乐教学深度融合有效的教学中,音乐舞蹈律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智能的提高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小学生舞蹈律动从内容到形式都极为简单、丰富、生动、活泼,符合小学生爱唱爱跳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如果再加入本土的原生态舞动更备受学生青睐。因此,作为小学教育的启蒙者,教师必须从美育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提升他们的艺术素养和美学修养,挖掘他们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下去。

  • 【发布时间】2021/4/5 20:55:49
  • 【点击频次】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