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

 

【作者】 刘容健

【机构】 广西平南县平南街道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地理教学活动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如何更好更高效地学好地理,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实现地理学科的高阶学习是当前地理教学活动探索的重要问题之一。高考综合题中以区域图的形式考查相关地理能力的比重明显增加,而区域图的读图能力培养是教学的重点之一。
  【关键词】 人口;高中地理教学;地理思维能力;情境教学

  “人口的数量变化”是人教版地理教科书必修2教学内容,教材中引用了大量的资料和数据,用事实呈现教学内容。在内容的编排、活动的设计方面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突出地理学习的实用性和学生读图能力、材料分析等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根据教学目标深入分析教材,辨析教学内容,并针对性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教材分析
  1.凸显学科间的联系
  “人口的数量变化”这一节教学内容暴扣: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联系,世界人口时空分布特点,不同国家地区存在的人口问题及措施,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人口政策。教材采用数学公式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充分利用数学的正数、零和负数帮助学生理解人口的正增长、零增长和负增长,将地理和数学学科结合起来,使地理学习呈现方式更科学。在教材活动中,让学生通过数学计算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到地理的学习之中,既能体现数学的基础作用,又能“理”清楚地理的许多道理,这将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拓宽学生的教学思维空间,有利于塑造创新型的学生。在教材读图思考题中,分析人口数量及人口增长问题中,将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作为思考点,让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将地理与历史结合起来,实现学科间知识点的相互渗透。
  2.注重学科特点,以能力培养为本
  结合时代发展变化,区域人口增长变化与人口自然增长及机械增长密不可分,由此引发不少人口问题。教材关注当今世界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从时间、空间两方面阐述人口的增长变化。时间差异:通过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曲线图体现人口增长的整体进程和阶段性差异,让学生分析不同时代背景下人口增长特点及其原因。空间差异:用1950—2010年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增长图来分析世界人口的空间差异及其变化,要求学生图文结合,从国家发展的历史背景、文化观念、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分析不同国家地区存在的人口问题及其原因,讨论相应对策。教材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呈现人口增长差异,据图设问,以图导学,提高学生读图、识图能力,通过分析材料,提高学生提取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树立分析问题的全局观。
  二、重难点突破
  教会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突出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标的重要要求之一。在“人口的数量变化”这一节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人口的增长变化及由此引发的人口问题,并对此提出相应措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通过活动的计算,让学生掌握人口基数对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让学生阅读图表、观察人口数据变化理解人口增长差异及其产生原因和问题。教学难点是通过解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让学生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及其特点,判读属何种国家,进而理解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各自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应措施。在教学设计是,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读图,分析图中数据及隐藏信息,用文字概括联系和规律,表达出图中信息,在分析曲线图时,指导学生分析统计对象的数值随时间或空间的连续变化规律,要特别注意曲线图中的高峰或低谷以及明显的转折点。
  三、教学策略
  1.针对学生和教材实际精心设计教学
  这对新教材,教师应通过研读教师教学用书和教材,掌握教材内容的脉络、重难点和新变化,然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整合教材设计教学,通过反复教研和调整确定最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案:通过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热点问题,引入地球人口数量过多的现状,展示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图,根据人口增长曲线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不同阶段人口增长特点及其原因。教师以提问方式引入人口自然增长率,学习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理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增长快慢的关系。
  2.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人对事物的兴趣在几分钟内产生,设计好情境导入,抓住学生注意力非常重要。高中地理知识点多样复杂,且学习时长较长,许多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对已学知识较生疏,知识容易形成断层。笔者尝试在进行情景导入时,设计一些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把现象成因作为问题进行引入。如在教学过程中,将住房紧张、节假日人口拥堵等新闻图片、视频作为情景导入,视觉冲击强的图文视频,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也激发起学生就新闻事件中地理现象的探究兴趣,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理论结合实际,促使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能更好做到前后知识的链接,对整节知识有完整的认识和理解。笔者设计的问题链:发达国家的人口为何增长缓慢(自然增长率)—新生儿少,老年人多(出生率和死亡率)—会带来什么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的危害)。这样设计问题链的优点在于:①利于形成学习知识的线索。问题链就是知识学习的主线,它能把课本中各个标题较好地串起来,使它们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变块状知识为带状知识。②利于形成由浅及深的思维过程。问题的提出随着产生地理现象的条件不断叠加,在做加法的过程中,使研究的内容不断深人,产生的自然地理现象更加复杂,也更趋向与现实生活一致。 这样的学习过程更符合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及由浅到深的思维过程.③利于掌握和理解难点知识。产生实际地理现象的条件在叠加过程中,形成知识上的梯度,从而做到对难点知识的分解,分解后的难点知识再分散到不同的课时,学生学习的难度就更小了,而知识间又是递进关系,在深人学习的过程中,不断重复用到前几节课的知识,可使难点知识不断熟化,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已学知识,学习与应用相结合,不断加深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创设教学情境,制造认知冲突
  心理学家乔纳森认为:“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教学需要,从不同方向、角度创设新颖、富有启发性且难度适当的情境,引出教学内容,尽可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和体会到认知冲突,从而迅速、正确地感知、理解教学内容。不仅如此,学生对感兴趣的情境常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等活动也就可以顺利开展。
  “人口的数量变化”这一内容的学习,学生普遍会觉得繁而难。如何按照常规教学,将三种人口模式的特点、问题和对策讲一遍,课堂气氛沉闷,不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更不利于思维的训练。可谓是“教起来枯燥,学起来无味,考起来困难”。但人口知识十分贴近日常生活,有很多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如让学生畅谈黄金周假期的所见所闻,跟我国人口众多知识联系起来;亚洲人口众多与他们的文化观念有什么关系;我国计划生育从独生子女到开放二孩和我国人口国情有什么关联;德国和意大利经济发达却成为人口负增长国家等。以这些熟悉的情境深深地吸引住学生,使枯燥烦琐的内容在知识的土壤中开出兴趣之花。在情境的创设中,学生主动表述想法、暴露问题,并通过反复认识和修正自己,得到发展,使地理课堂更加灵动。
  4.引导学生学会从地图中寻找信息
  新教材中的另-凸显就是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要通过长期的读图能力培养来实现。由于在复杂的区域地图中寻找信息,干扰因素较多,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获取地理信息的学习目标的达成,增加了读图和析图的难度,同时容易挫伤学生利用地图的积极性。因此,每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都要注意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充分读图,从地图中找寻地理知识。本节课教学中,教师更要指导学生读图,在读图的过程中感知人口的增长变化。如1950-2010年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的增长(图1.4),教师应先引导学生读图例“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率”,让学生了解图中的柱状图分别表示各大洲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率,继而引导学生讨论各大洲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率的关系,这里要使学生明白图例中的人口数量指人口基数,人口增长率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人口基数和人口增长率共同决定区域未来人口变化。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指导学生继续读图,学生就很容易理解非洲因为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主要因为自然增长率高),未来人口数量将更多,所以人口、粮食、环境依旧是非洲最严重的问题。而“北美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为什么人口增长比欧洲快得多”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迁移所致。
  四、用板书式小结,落实课堂教学
  通过课堂小结可帮助学生梳理归纳所学知识,建构知识网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可采用结构式板书进行小结,能更好地反映教学活动、思维过程,体现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对章节知识的整体把握。因果关系式板书能清晰反映思维顺序和知识间的因果关系。下图是第一章的板书。
  参考文献:
  [1]何双.例谈数学知识在地理方面的应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6):81-83
  [2]黄杏园。地理信息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53
  • 【发布时间】2021/5/8 9:41:43
  • 【点击频次】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