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几点策略

 

【作者】 伊凤宝

【机构】 黑龙江省依安县依龙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应该多措并举,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融洽关系,激励兴趣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尽可能参与学生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和力,产生尊敬和仰慕之情。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数学课。对于后进生,教师不能动辄训斥,应该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特别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要经常运用表扬、奖励的手段鼓励学生。特别是那些基础较差成绩落后的学生,只要有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教师也要及时表扬,这样才能使他们从厌烦数学课直至爱上数学课,乐上数学课。对数学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鼓励引导,提高兴趣 
  对学生要多加鼓励、表扬,让他们在心里憋足一股劲去努力学习、奋斗,争取取得好成绩,不辜负老师对他的期望。在做他们思想工作时,要选择场合,尽量在人少安静的地方,谈心式地跟他们交流,那么他们也会消除一些不应该有的误会。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听得进去,并且也会真正地动脑筋去思考,体会到老师的一片苦心,从而下定决心,奋起直追,借助于老师鼓励,逐步前进。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三、创设情境,激励信心
  自主学习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兴趣的源头,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动机。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那么如何更好的创设问题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在老师创设的这种情境下,孩子们的求知欲望达到了极点,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爱学。
  四、点拨启发,自主发现  
  数学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与旧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自学这些知识,这样的新课就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自学,只需在新知识的生长点上给予关键性的点拨。例如:小数的乘除法,它们的计算法则和整数的计算法则基本相同,只是小数点的位置是新问题。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计算,在小数点的位置问题上进行点拨,学生发现原来小数乘法仅仅是小数点在移动,于是很容易地突破了这个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尊重学生,相信学生 
  学生尊重老师,学生就会听你的话。要相信学生,不要随便放弃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教师的信任、鼓励,会使学生信心百倍、百折不挠。要增强教师工作的神圣感和使命感。要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师生之间真诚的积极的情感交流,营造和谐的合作的教学气氛,做到寓情于理,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达到教学的最佳境界。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关心他们的生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
  六、自主探究,培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尝试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根据教材内容提出一些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数学教材、理解教材,去思考,去讨论,尝试着得出一个结果。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讲解,引导学生得出最后的结论。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框架、结构就容易掌握。其次,在教学中,还要结合教材中部分实际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他们自己出题,亦可小组讨论完成。之后各小组交叉进行比赛,各选一名代表上黑板去做,展开小组间的学习竞赛。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不仅得到了调动,学习的兴趣也受到了激发;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掘出他们的潜力,这样,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自主,主动探求知识,学会学习,让他们自己到数学知识的海洋里去游泳,吮吸知识的甘露。
  • 【发布时间】2021/5/8 15:43:25
  • 【点击频次】233